採訪時間:2022年10月14日
採訪地點:常州市德安醫院心理衛生中心
心理諮詢師:楊祿祿
案例摘要:“文字討好症”的產生原因、現實意義及如何改變過度討好
繼“社交恐懼症”、“熱度排斥症”等網絡文化常見症之後,“文字討好症”也衝上了熱搜。所謂“文字討好症”,就是人們在線上聊天的時候,會對聊天內容字斟句酌,揣摩語氣,修改表述,最常見的就是在結尾加上“哈、啦、噠、喲、滴、~”等語氣詞或符號,比如,將“好的”改為“好滴”“好噠”“好勒”“好~”;將“收到”改為“收到啦”“收到哈”;將“嗯”改為“嗯嗯”“嗯勒”“嗯啦”……讓對方看到文字時感到“更親切更舒適”。
順勢而為還是形勢所迫?
“文字討好症”的出現有其背景與契機,首先是人與人溝通交流的方式發生了變化,本質上這也是數字化生存帶來的一種困境。面對面的交流中,因為人的客觀在場,很難隨意切換成“討好”模式。隨着社交網絡的空前發展,人與人的連接範圍越來越廣,日常需要溝通的內容越來越多,弱連接成為了常態,語言表達也愈發趨向慎重和禮貌。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社交聊天,大多時候是在網絡上進行的,很難感知到屏幕背後的人是什麼表情與動作,所以帶有尊重和討好意味的文字的確能成為獲取信任和提升好感度的重要方式之一。
同時,因每個人對文字的理解方式不一樣,在溝通的過程中,很容易出現偏差和誤解。比如,有的人對於回復“哦”的理解就是“好的”,有的人卻會覺得這是聊天對象出現了不滿或冷漠的情緒。而“好的呢”“知道啦~”這類字眼不僅能讓對方感到親切,還可以為自己塑造一個積極正面的形象,進而拉近與聊天對象的距離。可以說“文字討好症”的流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因“詞不達意”而導致溝通不愉快的風險。
此外,在複雜的社交環境中,我們需要面對不同的交流群體和場景,“文字討好症”可以起到“助推劑”的作用。例如,在職場情境中,因為上下級、甲乙方的存在,為了更好地推動工作進程,展現幹勁滿滿的工作態度,我們需要更講究分寸與禮貌,“文字討好”幾乎成了每個打工人小心翼翼的日常。而在與朋友分享日常時,回復“好滴”都略顯敷衍,“好!!!”更能凸顯朋友間的強烈認同,激發對方的分享欲,友誼的小船方能越行越遠。
當然,個體產生“文字討好症”也可能是因為受到身邊人聊天方式的影響,屬於模仿行為。這種模仿會在從眾的過程當中,獲得足夠的安全感,潛移默化地影響着現代人的交流方式。
內卷還是內耗?
“文字討好症”並沒有獲得所有人的認可,也有部分人提出了自己的疑惑:這種迎合他人的行為不正是一種新型內卷嗎?不是累死自己,就是卷死別人。什麼都要卷的當代人,在“文字討好症”上自然也不會認輸,比如“哈哈哈”是潦草對付,“哈哈哈哈哈哈”才是真的高興。我們對文字討好的閥值正在不斷提升,而用幾個表情符號和文字來揣測別人的想法和情緒,也會影響自己的想法和情緒。有人因此影響社交效率甚至迷失真實的自我,產生非常嚴重的精神內耗,並且在保持真實獨立地表達這條路上越走越遠,縱然自認為思前想後的每條信息都回復得很完美,也會因社交感到疲憊不堪。
如何做可以在社交中發揮“文字討好”帶來的正向溝通,而又不增加精神上的內耗呢?
1.認識討好的內在機制
討好是內在無價值感的外在投射,童年時孩子採取討好的方式,通過委屈自己、迎合父母喜好來得到關注,當這種模式固着之後,會慢慢地形成一種習慣,在權威、上司、領導、伴侶和朋友面前,同樣會戴上“好孩子”的面具,用討好的方式迎合別人。
2.打破討好模式
我們需要清理自己過去壓抑的悲傷憤怒和痛苦,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覺知的狀態,利用我們的“第三隻眼睛”,看着人際關係中的自己,當自己興起討好念頭時,或者發生討好事件後,慢慢覺知自己是採取了討好的方式在面對這個世界,打破這種討好模式,建立新模式。
1.認識討好的內在機制
討好是內在無價值感的外在投射,童年時孩子採取討好的方式,通過委屈自己、迎合父母喜好來得到關注,當這種模式固着之後,會慢慢地形成一種習慣,在權威、上司、領導、伴侶和朋友面前,同樣會戴上“好孩子”的面具,用討好的方式迎合別人。
2.打破討好模式
我們需要清理自己過去壓抑的悲傷憤怒和痛苦,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覺知的狀態,利用我們的“第三隻眼睛”,看着人際關係中的自己,當自己興起討好念頭時,或者發生討好事件後,慢慢覺知自己是採取了討好的方式在面對這個世界,打破這種討好模式,建立新模式。
3.學會愛自己
覺知是成長的開始,覺知自己內心那個渴望愛卻總是滿懷委屈的自我,然後學會陪伴自己,無條件地愛自己,慢慢接納自己,撫慰創傷性缺失,逐漸建立新的人格模式,呵護它健康成長並與社會現實接軌,完成自我蛻變。也可以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一起完成蛻變之旅。
4.真誠與尊重
從人際交往心理學角度來看,尊重是獲取信任、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基礎。社會心理學的研究顯示,真誠和誠實是社交穩定最重要也是最受歡迎的特質。偽裝本質上還是對社交存在困惑,“以誠感人者,人亦以誠而應”,真誠一定會被感知,真實總能引發共鳴。真心實意,坦誠相待,才能在社交中建立真正有利於雙方共同成長的關係。
性格萬千,境遇差別,每個人都有“文字討好”的自由,這無可厚非,而每個人也有不去討好的權利,不必隨波逐流。腳踏實地、真誠坦率,減少討好,多愛自己
楊祿祿
心理學碩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心理治療師,家庭教育指導師,中級社會工作師,助理社會工作督導師,常州市優秀社工。主攻人本主義心理治療,沙盤治療,遊戲治療;擅長治療兒童心理、親子關係、家庭教育、學生心理、學習障礙、自我認知(自卑)、壓力管理、情緒調控、人際關係、多動症兒童的情緒行為管理等心理問題。
心理醫生手記(八十一)——別怪寄宿孩子不“獨立”:孩子不願住校背後的原因及應對策略
心理醫生手記(八十)——“羊了個羊”為何讓人如此上頭
心理醫生手記(七十九)——星座、解夢、塔羅牌,這屆年輕人為何如此沉迷玄學?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