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9歲的孩子在睡覺的時候總是出汗,而且每隔20秒左右都會劇烈抽搐一下。家人帶他去了很多醫院,都找不出病因。
後來,經人介紹,他們找到了一個老中醫。老中醫經過診斷告訴他們,孩子的病叫抽動穢語綜合征,而發病的原因主要是和心理因素有關。比如,孩子的父母感情不和,家庭成員之間經常吵架,對孩子要求過於嚴厲等等。
大人聽了,立即回答說:“您說的這些情況我們家都有。”原來,孩子的父母因為感情不和經常吵架,動不動就鬧離婚。而孩子的媽媽因為對婚姻失望,就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了孩子身上,對孩子的學習要求十分嚴格。
老中醫解釋道,正是大人的這些行為,使得孩子經常被負面情緒包圍,對孩子的心理造成了極大影響,以至於身體健康也出現了問題。
心理學家阿德勒曾經說過:“假如孩子的母親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整天抱怨和嘮叨,那麼影響最大的就是她的孩子。她的女兒大概率會變得尖酸、刻薄和挑剔,她的兒子則非常缺乏安全感,時刻處於防禦狀態,變得優柔寡斷,膽小懦弱。”
毫不誇張地說,媽媽的情緒從某種程度上決定了孩子的一生。媽媽情緒平和,孩子會變得積極開朗。媽媽經常處於情緒失控的狀態,孩子要麼會模仿媽媽,要麼會極力壓抑自己的真實情緒。
但是,每一個媽媽也都是一個平凡的人,也都會有喜怒哀樂。有情緒是在所難免的,我們需要學習的是,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或者說,我們要明白,在情緒面前到底應該怎麼做,才不會給孩子帶來傷害。
首先,盡量不要在情緒的支配下做任何事。
還記得那個讓人痛心的新聞。孩子在學校里玩手機被老師發現了,老師打電話把孩子的媽媽請到了學校。媽媽當時非常生氣,當著老師和同學的面打了孩子一耳光。就是這個舉動,讓孩子從樓下一躍而下,釀成了無可挽回的悲劇。
當家長有情緒時,尤其是和孩子有關時,一定不要衝着孩子發泄情緒。先想辦法冷靜一下,等情緒過去了再和孩子一起解決問題。因為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相對較差,思維方式也相對簡單,他們更容易衝動和失去理智。
其次,家長要學會處理自己的負面情緒。
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人在壓抑自己的情緒時,會產生對身體有害的能量。如果能及時地宣洩負面情緒,這些不利影響則會消失。所以,當我們有情緒產生時,不要壓抑,而是要通過合理的方式宣洩出來。
宣洩情緒的方式也有很多,有人喜歡運動,有人喜歡傾訴,有人選擇大吃一頓,有人選擇好好睡一覺。只要是適合自己並且有效果,都是可以的。
最後,要學會和孩子談論情緒,有意識地培養他們的情緒能力。
在孩子不同的年齡階段,大人要用孩子聽得懂的語言教會孩子認識情緒、宣洩情緒以及調節情緒。這是一個漫長的、辛苦的、考驗耐心和方法的過程,但也是值得的。一旦孩子擁有了良好的情緒能力,可以受益終身。
大人和孩子都會有情緒。作為父母,需要給孩子做出榜樣,不要讓自己的壞情緒影響到孩子,要通過親身示範教會孩子如何處理情緒。
本文由“郭利方心理工作室”原創,歡迎關注、點贊、評論,文章謝絕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