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仇是一種永久的潛伏
是推遲的報復,是為了捍衛自己權利的產物
復仇是人類隱藏在基因中的本能
是不能通過教育、感化
思想覺悟的提高而改變的
唐雷恆
定義/起源
一個人的行為對另一個人在利益上產生一定量的損害,會使前者要求後者做出賠償或前者會使後者也產生同樣的利益上的損害,後者會想辦法打擊損害自己利益的人。它是一種應對、反抗外部不利因素的自我防禦保護結構心理成分,人的這種反應被稱為報復。復仇也是一種心理防禦,是一種處理外部不良情境的本能自衛機制。因此,它可以被視為保護自己的異常形式。當感受到對方的痛苦或也收到某種損害時,報復者的心感覺到快樂就是復仇的心態。
復仇從產生、到延續、到成為觀念及制度這樣一種路徑,並不意味着復仇是一個線性發展的問題,亦不意味着復仇問題可以簡單的歸結為數個階段。實際上復仇是一個非常複雜且枝蔓眾多的問題,而關於復仇問題的認識框架和邏輯結構,又是一個認識論的問題。人對事物及現象的認知,基本遵從接觸——了解——剖析—反思——穩定,這樣一個過程,但這個過程會有回溯或者反覆。復仇作為一種普遍的意識,存在於多數人的意識之中,復仇意識產生於戰爭及狩獵活動,在家庭及部落生活中得到延續,特別是血緣關係促使血親復仇一直延續。血親復仇作為復仇行為中最普遍的模式,推動了復仇作為一種制度的形成。
形成
復仇是一種威懾,向他人表明自己強大而不受干擾。在文化過程之中,復仇也反映了群體的運作方式,當合作對於整個群體生存至關重要之時,復仇能夠讓人們化干戈為玉帛、協同合作。在群體內對那些違反社會規範的行為進行報復,有助於保持群體的團結。當維護法治的機構不存在或力量薄弱、無法提供足夠的保護時,復仇就可以發揮重要作用。如果人們在這種情況下受到了傷害,他們往往會尋求報復、設法抵禦侵略。復仇的直接目的是儘可能消滅仇敵基因的載體。對自然界的生物來說,這樣做往往是沒有任何壞處的。對人來說,復仇還關係到人們對“公平、正義、人類社會的理想狀態、愛”等抽象概念的執着與信任,復仇可以作為團結大量的人一同行動的理由。
復仇有一定的普遍性,但也有巨大的文化差異。在某些文化中,復仇被視為恢複名譽的絕對必要條件。榮耀的重要性在許多古老的諺語中都有體現,例如阿拉伯語中的“先尊嚴、後麵包”。鑒於它的重要性,人們往往願意為雪恥而戰鬥。復仇的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未復仇之前的幾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生活里,可以沒有任何自我的生活和發展,僅用仇恨把自己和對方捆綁在一起。如果對某人有復仇的怨念,意味着我們在心理距離上和這個人太近。在個人層面上共情和明察事理特別重要。如果了解自己的偏見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導致了衝突的話,就可能會有更多的寬恕。而憤怒是壓倒風險的最強因素之一。
基因屬性
復仇行為有着一定的生物學基礎,自然界中動物的報復性行為是生存競爭的本能,不具備這種本能的動物終將被淘汰。如同大象、逆戟鯨、老虎、熊、斑鬣狗等非靈長類的較高智力的動物也能長期記住曾經傷害自己的仇敵,並偏執地攻擊仇敵,有時能長距離追蹤目標、在負傷時伏擊獵人而非一味逃竄。
在人類社會裡,當生命受到威脅時,即時採取的反擊被認可為合理避險或正當防衛;而復仇就是延遲性的報復性行為,只要“生命受到威脅”這樣的生存焦慮仍然存在,復仇者就會採取攻擊行動。這種行為甚至可能會延伸,以至於報復那些以前沒有參與侵犯行文的人。團體外成員具有可互換性。如果傷害你的人和另一個人有關,我可以向這個我從未接觸過的人復仇,這樣,衝突就可以從個人層面升級到群體層面,甚至跨代升級,這些都是源自對實體性的感知。
在基因中心論的視角下,復仇行為是試圖損害曾經對你這類基因的載體(包括而不限於你自身、你的血親、攜帶和你高度相似的基因的其他生物)造成過損害(包括而不限於降低生存率、影響生存狀況、降低基因傳遞下去的概率等)的仇敵基因的載體(包括而不限於特定的生物個體、那個體的血親、攜帶和那個體高度相似的基因的其他生物),通過這損害來嘗試消滅那種基因或抑制那種基因繼續傳播的可能性,可以降低那種基因將來對你這類基因造成危害的概率——當然,這可能導致互相復仇並以較弱一方的最終斷絕為結束,但與復仇相關的基因只要還有“勝出者”作為載體,就不會受到什麼損失。
面是對生和存在的渴望,一面也在尋求與對方同歸於盡。不管復仇成功與否,復仇者無疑主動把自己置於一個非常危險的境地,有一種極端的復仇行為是自殺性的,比如恐怖分子的自殺性襲擊,比如一些反社會人格的人到校園中射殺無辜再自殺,他們沒有明確的復仇對象,有的是一種死亡衝動。他們行動前已經做好了搭上自己生命的準備,這背後是死本能(終結生命的需要)在作祟。
當生本能(生存和發展的需要)無法的得到滿足,人就會感到極大的焦慮,為了減輕這種焦慮,生本能轉化為其對立面-死本能,這樣生本能一方積聚的能量得以減少,生存困境會強化死本能。還有一種情況會激活死本能,就是復仇者的內疚感的累積。為親報仇體現了報仇者作為當年事件的倖存者的內疚心理,“為什麼死的不是我?”“如果我足夠強大,親人就不會死”。這種內疚感會讓復仇者在生活中主動尋求懲罰,而死就是最大的懲罰。所以復仇看似尋求生,實際是尋求死。復仇映射出我們內心對宣洩仇恨心理的渴望:一種是讓他人痛着我的痛。另一種是重獲控制。
個人生成
性格/一些多疑的人容易產生報復,當與人發生矛盾時,很容易猜到別人的責任。敏感的人當與人發生矛盾時,很容易走到極端,除了指責別人之外,並不認為自己有錯,並認為對方罪有應得。
家庭環境/父母教育是一種權威,他們的一句話讓孩子很容易感到沮喪,並且沒有得到心理安慰,當他們長大後會形成報復的心理。如果父母自身有復仇的心理,孩子受到家庭的影響,也很容易學習和模仿。
心理壓力/當遭受到巨大的人生挫折,如屈辱、不公平時,心中的負面情緒無法釋放、或長期受壓制,一旦有機會就會爆發,採取一些不良的情緒並報復。
複製別人的報復手段/當走入社會後,充滿了各種算計與陰謀,從其他人報復的行為中學習到這種方式,因為別人用報復的方式來對待自己,而自己也採用這種報復的方式用在比自己弱的人身上,以達到心理的平衡。
消極的觀念導致/心理學家指出,當感覺自己受到不公平待遇,讓自己的利益受損時,比較容易產生消極的情緒,這種情緒只有當對方也同樣受到利益損害時才能平復下來。
個人意識
禮貌文化的形成/人們之間常用的文明禮貌用語。對不起常用於一個人因自身的不當行為給另一個人造成麻煩或傷害時,尤其是當麻煩或傷害很輕微的情況下。出於防止對方報復自己和保護自己的目的,前者向後者表達請求原諒自己的願望是合宜的。如果後者對前者的道歉不滿意,極有可能的情況是前者和後者會由相互指責逐漸升級為對罵乃至打鬥在一起。所以常用的禮貌用語其是人在自身利益因別人行為而增加或減少的情況下,人的報復心理的內在反應的外在表現。
寄託上天報復/因果報應說被人們接受並口口相傳,它之所以能廣泛流傳是由於它符合了人們對某些現象的觀察。它卻不是正確的和客觀的,甚至可以說它在大部分情況下是錯誤的。因果報應說有其本身的合理性,這種合理性體現在人們對報復心理的初步認識。它是人們的報復心理寄望於上天的力量報復仇人。
個人精神支柱/報復心出現且僅出現於人們的利益受到損失的情況下。如果沒有報復心,當一個人其利益受到損失的情況下,其不會組織任何行為來阻攔利益的繼續損失或追回已經損失的利益,那麼其利益會越來越少直到一無所有。報復心及報復行為的存在,確保在因他人行為而產生自身利益受損失時,我們能組織相應行為來討回損失的利益。
心理特點
對立統一性/自我利益因他人的行為產生一定量的損害,報復心理會期待讓他人也產生不低於該量(一定量)的利益上的賠償,或也產生不低於該量的利益上的損害。感恩的方法則是給幫助過自己的人滿意的利益以示酬勞感恩。
對比報復和感恩能發現:報復是為了維護或索回自己損害的利益。而感恩則是在已經取得一定利益的前提下,拿出部分利益來酬謝幫助過自己取得這份利益的人,以鞏固自己取得的利益,這也是為了保護自己利益不損害。報復與感恩對立於報復是向利益攸關方索回利益,而感恩則是向利益攸關方支付利益;二者統一於都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
債務性/他人行為對自我利益產生損害,在未對利益損害做出利益賠償之前,一般心理狀態為:我先在心裡記下這筆賬,總有一天,我要讓你償還。如他人對自我的利益損害負有責任,並承諾進行賠償,利益損害便構成了兩人之間的債務問題。只有給出滿意的利益時債務才會消失。利益增益可能是權利地位得到提升,也可能是金錢或者其他。報復和感恩其實是債務產生、債務償還、直至債務消失的過程。這便是報復心理的債務性。
焦慮性/利益受損後心理會產生焦慮反應,只有做出相應賠償或前者報復了後才會消除。這就是說利益損害讓人產生了報復的焦慮反應,而得到利益賠償或報複利益攸關方之後報復的焦慮才得以消除。
經濟學解釋
在人類原初時代,在部落競爭的過程中,殺死競爭部落的人丁能有效的減少競爭部落人口,降低其人口出生率及勞動生產能力,從生產能力和持續發展能力上給競爭部落造成實質影響。與之相對應的復仇,其目的自然是要求達到平衡,或者使被複仇一方蒙受更大的損失。上古時代大量人殉、屍骨坑現象,其目的就在於減少對方人口,並掠奪財富,從生產能力和財富水平上有效削減對方實力。這種策略在人丁更少的前國家時代——部落聚居時代,因每一部落人口更少,個人對部落發展及財富積累影響更大,而更有效,這是復仇的經濟學解釋。
今年的雙十一將至,是再現報復性購買狂潮,還是被迫理性?你的答案是什麼?
部分資料來源
psychspace.com/psych/viewnews-15056
familydoctor.com.cn/xinli/a/201810/2517755.html
sohu.com/a/330416225_656122
baike.baidu.com/item/%E6%8A%A5%E5%A4%8D%E5%BF%83%E7%90%86/1324591?fr=aladd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