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的“人口焦慮”與民眾的“年齡焦慮”

2022年10月12日22:26:44 心理 1061

專家的“人口焦慮”

我國自2016年起實行二胎生育政策,2021年開放三胎,人口生育政策力度已經拉滿。

對於富有和特權階層來說,實際上早就開始為國家人口增收做貢獻,但那時還被叫做超生。

專家的“人口焦慮”與民眾的“年齡焦慮” - 天天要聞

你們想要的生活,張大導演已經在生活中做了精彩呈現

近日,國家統計局發布報告稱:截至2021年末,我國人口數量為14.126億人,相比2012年,年均增長率為0.4%,人口規模持續擴大。

看到這條消息,患有嚴重“人口焦慮症”的梁建章任澤平等所謂專家們,是不是會感覺好些呢?

然而實際情況並不樂觀

數據顯示,人口增長率從2016年的0.7%及2017年的0.6%,銳降至2018—2019年的0.4%,而2020—2021年,更是連續兩年跌至0.1%,人口增長近乎停滯。

專家的“人口焦慮”與民眾的“年齡焦慮” - 天天要聞

人口出生數量則是連年下降,其中2018、2020、2021三年降幅都達10%以上,2021年相比2017年短短四年間出生人口下降了38.4%。

專家的“人口焦慮”與民眾的“年齡焦慮” - 天天要聞

民政部數據顯示,國內結婚率自2013年達到9.9%的頂點後,逐年下降,到2021年結婚率降至5.4‰,而離婚率則從2000年的0.96%上升到2020年的3.1%,雖然2021年降至2%(不知跟口罩是否有關),但2020年前四年都保持在3%以上,已逼近結婚率。

專家的“人口焦慮”與民眾的“年齡焦慮” - 天天要聞

可以看出,全面二孩和三孩政策,對人口增長的作用有限,由於教育、住房、醫療、養老等巨大社會壓力,以及當下感情和婚姻不穩定等因素影響,人們的生育意願越來越低,中國人口數量即將迎來拐點,未來人口死亡率將超過出生率,人口數量將逐年下降,這一趨勢很難逆轉。

截至2021年底,全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2.67億,佔總人口的18.9%,即將步入中度老齡化階段,據預測,2035年左右,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突破4億,佔總人口比例超過30%,進入重度老齡化階段。

可以確定,中國人口紅利已經不復存在,難怪專家們開始患上“人口焦慮症”。

但是,處在同一片天地中,人們的悲歡卻並不相同——

民眾的“年齡焦慮”

25歲的焦慮

專家的“人口焦慮”與民眾的“年齡焦慮” - 天天要聞

25歲的你,青春已經宣告結束

2022年全國畢業生人口突破一千萬人,相當部分的學生畢業即失業。大學生畢業年齡一般為22歲左右,是加入到就業大軍激烈競爭中,還是再讀2-3年的研究生?不管選哪條路,最終都要面臨找工作的難題。而且,如果你不能在接下來的一年內找到合適的工作,那麼學歷就會像二手貨一樣貶值,在與下一季畢業生同場競爭中,你會變得毫無優勢。

25歲的你,青春已經宣告結束。

35歲的焦慮

專家的“人口焦慮”與民眾的“年齡焦慮” - 天天要聞

35歲的你,早早失去了利用價值

35歲,上有老,下有小,房貸車貸信用卡,天天算來算去,髮際線日漸抬高,而明天和意外,說不定哪個會先到來。對不少公司和崗位來說,35歲是道坎,你隨時可能會被離職,因為公司認為你的剩餘價值已經不多了。

35歲的你,早早失去了利用價值。

45歲的焦慮

專家的“人口焦慮”與民眾的“年齡焦慮” - 天天要聞

45歲的你,打螺絲都沒什麼資格

老人已老,而且大多疾病纏身,孩子還在上學,讀大學也是一筆不菲的費用,45歲的身體已在工作中嚴重透支,夫妻倆“每周一歌”的節目,也有些力不從心,升職已經無望,什麼都得忍,一旦失業,連去工廠打螺絲的機會都幾乎沒有,因為工廠設置的工人進廠年齡上限就是45歲。

45歲的你,打螺絲都沒什麼資格。

55歲的焦慮

專家的“人口焦慮”與民眾的“年齡焦慮” - 天天要聞

55歲的你,成了一個社會邊緣人

在單位里,55歲就已經是事實上的退休人員。如果你55歲不幸進入社會,那麼除了擺地攤撿破爛,你很難找到其他可以乾的活。社會已經不再需要你,家庭里你也不再是頂樑柱,除了擁有一個還不錯的身體,其他都不再屬於你。

55歲的你,成了一個社會邊緣人。

坦然面對老齡化

日本總務省9月表示,日本65歲以上的老齡人口佔比已達29.1%,進入重度老齡化階段。

日本法定退休年齡下限是60歲,但是,日本政府積極鼓勵“高齡人士再就業”。

2013年日本《老年人僱用安定法》規定,允許、鼓勵員工在自願情況下,工作到65歲,2021年,把鼓勵退休年齡又增加了5歲,企業可通過提高或取消退休年齡、返聘等多種方式,為有意願工作到70歲的老年人,確保就業機會。

日本政府表示要打造為“終身不退休”、 “終身活躍”的社會。

截至2021年,日本65-69歲還在工作的老人,佔比達50.3%,有一半人仍在堅持工作。

2020年,日本甚至出現“80歲退休”的企業。一家擁有3000多名員工,名叫“野島”的家電銷售公司表示,正在實行員工可自願工作到80歲的僱傭制度。

日本老年人工作是因為缺錢嗎?

數據顯示,日本家庭金融資產中(不含房產),近70%由60歲以上的人持有,日本60-69歲居民人均儲蓄為1340萬日元,是日本社會可支配財產最多的群體,老年人中,真正生活貧困的比例不到1%。

專家的“人口焦慮”與民眾的“年齡焦慮” - 天天要聞

93歲的打工人藪田義光

藪田義光,2021年93歲,被稱為“最高齡的麥當勞打工人”,在日本一家麥當勞分店兼職。他覺得自己退休後閑暇時間太多,與其待在家裡,不如去做一份兼職來得更有意思,生活會更充實。

在他之前,下面這位名叫玉置泰子的91歲老人,被稱作日本最年長的打工人,還登上過吉尼斯紀錄。

專家的“人口焦慮”與民眾的“年齡焦慮” - 天天要聞

92歲的打工人玉置泰子

但這還不是最年長的打工人,英國100歲的酒店服務員多莉·薩維爾,自26歲起,到2014年,在酒店連續工作了74年。

專家的“人口焦慮”與民眾的“年齡焦慮” - 天天要聞

100歲的酒店服務員多莉·薩維爾

世界已經改變

一方面國內企業習慣了用996來壓榨和透支員工的剩餘價值,工廠和服務業大量缺人,另一方面由於壽命增長,客觀上造成了國內大量勞動力閑置,這種矛盾和問題隨着我國快速步入老年社會,變得越來越嚴重。

專家的“人口焦慮”與民眾的“年齡焦慮” - 天天要聞

廣場舞中的大媽大爺還很年輕

在中國,廣場舞和麻將館成了很多五六十歲退休人的生活方式,而他們的身體大都很健康,從事正常的工作完全沒有問題。

在經濟上,相對生產過剩會產生危機,一方面工廠製造了大量產品,另一方面又因為民眾收入過低而導致生產過剩。人口方面也一樣,如果做不到人盡其用,也會出現人口相對過剩,產生大量社會和經濟問題。

世界已經改變,我們必須開始改變人口政策和勞動政策,不能再堅持過去那種舊的思維和發展模式。

而且,從環境承載人口能力和維護地球生態平衡角度看,中國完全不需要現在這麼多人口。

美國和中國領土面積相差不多,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但它的人口只有3億多,而人口最多的國家,如印度和中國,卻都是發展中國家。假如中國人口未來只剩下現在的一半甚至更少,人們一定會生活得更好,雖然這會面臨一定時期的陣痛,但從長遠來說是非常值得的。

坦然生活,從容老去,才是一個幸福社會該有的樣子。

專家的“人口焦慮”與民眾的“年齡焦慮” - 天天要聞

#頭條創作挑戰賽#

心理分類資訊推薦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 天天要聞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情緒的突然出現通常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幾個方面:### 未解決的內心創傷人們可能在過去的經歷中遭受了某些創傷,這些創傷在潛意識中留下了痕迹。當遇到類似的情境或觸發點時,這些潛在的創傷可能會導致情緒的突然爆發[1]。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布倡導書 - 天天要聞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布倡導書

第三十四次全國助殘日:"N+1孤獨症(農村)家庭康養項目"勸募大使董家樂發布關愛孤獨症倡議書。尊敬的志願者哥哥姐姐大家好,我叫董家樂,來自鄭州四十七中。今年5月19日是第34次全國助殘日,很榮幸以勸募大使身份參加本次助殘日主題活動。您了解孤獨症嗎?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 天天要聞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頭條創作挑戰賽#孩子上大學,想學心理學專業,那你知道心理學在大學裡面,到底需要學習哪些內容嗎?從心理學專業畢業,未來是幹什麼的?以及這個專業的就業怎麼樣?好不好找工作?圍繞這幾個問題,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詳細來解讀下——心理學。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 天天要聞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近日讀罷南國早報全媒體記者李慧子的相關採訪報道,不禁對社會中的弱勢群體生存狀況有了深入的思考。其中涉及一名精神病患者阿華在敬老院受虐待的案例,此舉引發公眾強烈反響及傳媒廣泛關注。藉由此案,我們既可洞見敬老院管理失范之現狀,亦能對社會對弱勢群體的態度與處理方式進行反思。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 天天要聞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從心理層面來說,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都會經歷漫長的思維馴化過程。由此被馴化後的思維模式導致刻板的條件反射,形成行為方式跟認知方式,經年累月下沉到潛意識層面,逐步滲透並影響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對人生的態度以及對價值的取向,導致抑鬱性人格跟焦慮性人格。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 天天要聞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今天,我想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告訴大家,人類的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是真實存在的,不接受任何反駁!我們知道,人的第六感是“超感官知覺”的俗稱,又稱“心覺”,此能力能透過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訊息,能預知將要發生的事情,與當事人之前的經驗累積所得的推斷無關。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 天天要聞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近日,#親密關係中的情緒勞動是什麼#這個網絡話題,引起了很多網友關注,有網友評論說,“情緒勞動是耐心、愛心、操心的複合詞,整天忙忙碌碌很辛苦,還不一定能得到對方認可”。記者注意到,這一說法得到了很多點贊認可。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 天天要聞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如今快節奏的生活、精神上的緊張和疲勞,導致我們常常忽視或壓抑自己的內在情緒:壓抑自我:習慣忽略自己的真正需求,而一味地取悅別人;持續焦慮:不想「內卷」,但競爭壓力太大,也不敢真的放鬆下來;束縛心靈:身邊有太多框架規則,囚禁住了那個曾經熱愛探索、渴望自由的你。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 天天要聞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在現代社會中,由於各種原因,夫妻分房睡的現象越來越普遍。那麼,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呢?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一、孤獨感增加當男人習慣了與伴侶同床共枕,突然分房睡會讓他們感到孤獨。在夜晚,沒有伴侶的陪伴,他們可能會感到寂寞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