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精神衛生日,關注焦慮障礙

2022年10月10日21:08:10 心理 1944

焦慮是人的本能,但能排解焦慮卻是一種本領。



2022年10月10日是第31個“世界精神衛生日”,該疾病日的設立旨在動員全社會共同參與心理健康促進行動,共同關注心理健康、關心精神疾病患者,合力構建和諧社會環境。但是不可忽視的是,抑鬱、焦慮還是不斷困擾着現代人,成為人們急需破解的困境。


“焦慮”離焦慮症,到底有多遠?



你會經常感到焦慮嗎?有沒有曾因為這些事而感到焦慮?


  • 下班了,可是手頭的工作還沒做完,急得飯吃不好,覺睡不着,焦慮;
  • 與朋友或同事鬧了矛盾,擔心之後彼此間很難和諧相處,焦慮;
  • 定了很多計劃,但是完成的沒幾樣,很懷疑自己,焦慮;
  • 工資上漲的速度,趕不上消費的速度,入不敷出,焦慮......


這樣看來,似乎焦慮成了我們生活常態。流行病學數據顯示,80%-90%的焦慮症患者發病年齡在35歲以前,高峰年齡在10-25歲,總的來說就是年輕人多焦慮。

那麼當代年輕人到底在焦慮什麼?


“喪文化”“快樂肥宅”“自殺式單身”“空氣式戀愛”“佛系社交”,這些大火的流行詞彙都從某些方面折射出年輕人的焦慮。根據社會調查,最讓年輕人焦慮的事情 Top 3 分別是:人生目標、物質金錢和事業。翻譯一下就是:沒目標、窮、還做着不喜歡的工作(膝蓋扎紮實實中了幾箭)。


世界精神衛生日,關注焦慮障礙 - 天天要聞

當代年輕人焦慮的原因


所以說,焦慮是幾乎每個人都有過的體驗,但正常的焦慮是建立在現實情況之上的,且我們自己可以明確焦慮的來源。


焦慮症患者的焦慮狀態則不同,這種非正常的焦慮是沒有充分的理由,且經常出現莫名其妙的持續性精神緊張,驚恐不安,或常伴有軀體不適。


世界精神衛生日,關注焦慮障礙 - 天天要聞

焦慮、焦慮狀態、焦慮障礙的區別


焦慮、抑鬱是常見的心理問題。國內一項多中心、大樣本調查顯示,綜合醫院就診患者中焦慮障礙、抑鬱障礙、焦慮和抑鬱障礙共病的校正患病率分別為8.6%、12%、4.1%,能達到上述任一診斷的患病率為16.5%。


焦慮症可能會引起患者過度的沉思和強烈的憂慮,他們總是反覆思忖自己犯下的錯誤,認為自己毫無價值、充滿挫敗感。有時,恐慌、無助感會無緣無故地出現,並伴隨心悸、頭暈和胃痛等。


“無法描述”,焦慮症有多可怕?


Katie Crawford,2016年畢業於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美術研究所。作為一個從小就遭受焦慮症折磨的患者,她說:“試圖向一個正常人描述清楚精神疾病的癥狀,就好比向盲人描述顏色。”她放棄用語言,拿起相機自拍下了這一系列令人震驚的照片,向人們描述自己的癥狀。

那些不能用語言描述的絕望、窒息;那些在內心翻湧的蒼白、無力在圖片中女孩的束縛、孤獨、掙扎表現得淋漓盡致。


世界精神衛生日,關注焦慮障礙 - 天天要聞

攝影:Katie Crawford


臨床上,焦慮症可分為驚恐障礙廣泛性焦慮和社交焦慮/社交恐懼三種表現形式。


世界精神衛生日,關注焦慮障礙 - 天天要聞

各種焦慮障礙的主要特徵


第一、焦慮患者往往“禍不單行”


研究發現,焦慮障礙的共病率很高,可以同時共病一種或一種以上的精神障礙。


世界精神衛生日,關注焦慮障礙 - 天天要聞

焦慮障礙的共病率


第二、焦慮症患者容易失去“自我”、“去社交化”


焦慮症容易導致職業、社會或人際交往功能的損害甚至喪失,影響日常生活,出現難以解釋的軀體癥狀和(或)強迫思維、強迫行為。


世界精神衛生日,關注焦慮障礙 - 天天要聞

焦慮或抑鬱中的常見癥狀


想要“自救”,如何打敗焦慮症?



如果存在焦慮情緒,在日常生活中要加強自我心理調節,通過合理飲食、睡眠充足、適當運動、學會傾訴、拓寬視野、豐富精神生活、保持樂觀、記錄生活中的快樂片斷,癥狀嚴重當及時求醫等多種方式預防抑鬱。


1心理疏導


簡單的心理溝通、疏導、交流,對於焦慮障礙的患者有一定效果。不過,這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不能單純只依靠心理疏導就能解決掉焦慮症。


2藥物治療


目前臨床上根據藥物受體的不同分為抗焦慮藥物和有抗焦慮作用的藥物,目前使用最多的抗焦慮藥物有苯二氮卓類和5-HT1A受體部分激動劑,而有抗焦慮作用的藥物包括化學結構不同的抗抑鬱藥物等,不過需根據焦慮障礙亞型的臨床特點個體化用藥。


3定期複查


為了預防焦慮症反覆發作,一定要在醫師的監督下長期服藥,定期複查。在堅持治療後,逐漸減少藥物用量或者停用。不要在治療前期發現病情好轉後,就自作主張半途而廢不繼續治療或者間斷治療。


焦慮是人的本能,但能排解焦慮卻是一種本領;如果久久無法排解,請及時就醫,規範診治。最後,希望大家都能打敗“焦慮症”,因為“你擔心的事情一件也不會發生”。


參考文獻:

[1]. 吳文源. 中國焦慮障礙防治指南(試行本)[C]// 全國焦慮障礙學術會議. 中華醫學會, 2009.

[2].這個時代的年輕人,都在焦慮些什麼?

[3]. 吳文源等,綜合醫院焦慮抑鬱診斷和治療的專家共識. 中華醫學雜誌. 2012; 92(31): 2174-2181.

[4]. 何燕玲等,綜合醫院就診者中抑鬱焦慮障礙的患病率調查. 中華內科雜誌.2009; 48(9): 748-751.


本文來源:醫學界精神病學頻道

本文作者:醫學界精神病學頻道

心理分類資訊推薦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 天天要聞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情緒的突然出現通常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幾個方面:### 未解決的內心創傷人們可能在過去的經歷中遭受了某些創傷,這些創傷在潛意識中留下了痕迹。當遇到類似的情境或觸發點時,這些潛在的創傷可能會導致情緒的突然爆發[1]。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布倡導書 - 天天要聞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布倡導書

第三十四次全國助殘日:"N+1孤獨症(農村)家庭康養項目"勸募大使董家樂發布關愛孤獨症倡議書。尊敬的志願者哥哥姐姐大家好,我叫董家樂,來自鄭州四十七中。今年5月19日是第34次全國助殘日,很榮幸以勸募大使身份參加本次助殘日主題活動。您了解孤獨症嗎?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 天天要聞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頭條創作挑戰賽#孩子上大學,想學心理學專業,那你知道心理學在大學裡面,到底需要學習哪些內容嗎?從心理學專業畢業,未來是幹什麼的?以及這個專業的就業怎麼樣?好不好找工作?圍繞這幾個問題,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詳細來解讀下——心理學。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 天天要聞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近日讀罷南國早報全媒體記者李慧子的相關採訪報道,不禁對社會中的弱勢群體生存狀況有了深入的思考。其中涉及一名精神病患者阿華在敬老院受虐待的案例,此舉引發公眾強烈反響及傳媒廣泛關注。藉由此案,我們既可洞見敬老院管理失范之現狀,亦能對社會對弱勢群體的態度與處理方式進行反思。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 天天要聞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從心理層面來說,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都會經歷漫長的思維馴化過程。由此被馴化後的思維模式導致刻板的條件反射,形成行為方式跟認知方式,經年累月下沉到潛意識層面,逐步滲透並影響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對人生的態度以及對價值的取向,導致抑鬱性人格跟焦慮性人格。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 天天要聞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今天,我想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告訴大家,人類的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是真實存在的,不接受任何反駁!我們知道,人的第六感是“超感官知覺”的俗稱,又稱“心覺”,此能力能透過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訊息,能預知將要發生的事情,與當事人之前的經驗累積所得的推斷無關。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 天天要聞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近日,#親密關係中的情緒勞動是什麼#這個網絡話題,引起了很多網友關注,有網友評論說,“情緒勞動是耐心、愛心、操心的複合詞,整天忙忙碌碌很辛苦,還不一定能得到對方認可”。記者注意到,這一說法得到了很多點贊認可。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 天天要聞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如今快節奏的生活、精神上的緊張和疲勞,導致我們常常忽視或壓抑自己的內在情緒:壓抑自我:習慣忽略自己的真正需求,而一味地取悅別人;持續焦慮:不想「內卷」,但競爭壓力太大,也不敢真的放鬆下來;束縛心靈:身邊有太多框架規則,囚禁住了那個曾經熱愛探索、渴望自由的你。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 天天要聞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在現代社會中,由於各種原因,夫妻分房睡的現象越來越普遍。那麼,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呢?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一、孤獨感增加當男人習慣了與伴侶同床共枕,突然分房睡會讓他們感到孤獨。在夜晚,沒有伴侶的陪伴,他們可能會感到寂寞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