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精神衛生日|幹細胞療法有效緩解抑鬱症,為患者帶來新希望

2022年10月10日20:33:28 心理 1825

2022年10月10日是第31個世界精神衛生日,今年的主題是“營造良好環境,共助心理健康”。在世界精神衛生日來臨之際,《抑鬱症不是簡單的壞心情》一文引發了很多人的注意。

世界精神衛生日|幹細胞療法有效緩解抑鬱症,為患者帶來新希望 - 天天要聞

繁忙緊張的都市生活,高節奏的工作壓力,情感壓力,學習壓力,就業壓力,複雜的人際關係等等,讓抑鬱症成為了當今危害人群最大的疾病之一。抑鬱症也成為了現代社會的一個流行詞。據數據統計,全球預計有3.5億抑鬱症患者,也就是平均每20個人中就有1個“隱藏”的抑鬱症患者。

01

抑鬱症≠心情不好

抑鬱症是一種常見的情感性精神障礙綜合征,以持續心境低落、行為及認知異常等主要病症。患病率、複發率、自殺率居高不下,難以治癒給家庭和社會均造成了沉重負擔。

世界精神衛生日|幹細胞療法有效緩解抑鬱症,為患者帶來新希望 - 天天要聞

迄今,抑鬱症的病因並不非常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生物、心理與社會環境諸多方面因素參與了抑鬱症的發病過程。生物學因素主要涉及遺傳、神經生化、神經內分泌、神經再生等方面。目前大部分患者發病是因為5-羥色胺、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低於正常範圍。

02

抑鬱症傳統的治療方法

心理治療、藥物治療、物理治療是抑鬱症的主要治療措施。目前臨床上一線的抗抑鬱葯主要包括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製劑(SSRI,代表藥物氟西汀帕羅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西酞普蘭艾司西酞普蘭)、5-羥色胺和去甲腎上腺素再攝取抑製劑(SNRI,代表藥物文拉法辛度洛西汀)、去甲腎上腺素和特異性5-羥色胺能抗抑鬱葯(NaSSA,代表藥物米氮平)等。

世界精神衛生日|幹細胞療法有效緩解抑鬱症,為患者帶來新希望 - 天天要聞

令人失望的是,十年間有75%~80%的患者多次複發,故抑鬱症患者需要進行預防性治療。發作3次以上應長期治療,甚至終身服藥。

03

幹細胞開啟抑鬱症治療新世界

近年來,幹細胞在治療腦癱、脊髓損傷、腦外傷等神經系統疾病中獲得了初步的成功,證實幹細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和修復神經系統的結構和功能,也為利用幹細胞治療抑鬱症提供了理論依據。

世界精神衛生日|幹細胞療法有效緩解抑鬱症,為患者帶來新希望 - 天天要聞

幹細胞的自我更新及多向分化的潛能特性,為很多不可治癒的神經性疾病帶來了新的方法。抑鬱症的病理機制是顱內海馬的萎縮,體積明顯減小,因此輸入幹細胞的療效,緣於幹細胞再生出新的海馬細胞,幹細胞治療抑鬱症療效明確,幹細胞使每個適合的患者看到了“新生”的希望。

04

幹細胞治療抑鬱症相關案例

一項臨床試驗研究對象為25-60歲的難治性抑鬱症女性患者,符合重度抑鬱症臨床標準的複發性抑鬱綜合征,且抗抑鬱藥物治療6個月後無反應。

研究將對象分為兩組,治療組13人,對照組3人。治療組每隔一周輸注一次濃縮臍帶血細胞,共4次,單次細胞劑量是2.5x 10^8。對照組則輸注經過相同處理和冷凍的外周血白細胞,兩組都同時接受標準的抗抑鬱藥物治療。

世界精神衛生日|幹細胞療法有效緩解抑鬱症,為患者帶來新希望 - 天天要聞

△ Beck抑鬱量表評分對比

治療結果顯示:抑鬱症的情感減退雖然並沒有被完全逆轉和緩解,但患者病情有所改善,表現為出現樂觀態度,及更生動的面部表情。

治療組與對照組在HDRS-17評分上無顯著差異,儘管在治療中有小幅度波動,但治療組始終保持在中度抑鬱範圍,而對照組則在6周時就回到了初始水平。

世界精神衛生日|幹細胞療法有效緩解抑鬱症,為患者帶來新希望 - 天天要聞

△ MCCB評分對比

研究也證實了幹細胞可以通過釋放神經營養因子發揮其旁分泌作用,通過代謝和心理刺激作用在臨床上表現出來,促進患者對基礎神經藥物治療的反應,同時幹細胞具有多向分化和再生功能,可以有效修復受抑制的神經細胞,激發它們活力。

幹細胞在抗抑鬱症的治療中展現了良好效果,這無疑為包括抑鬱症在內的多種難治癒性神經免疫疾病提供了潛在有效治療方式,相信隨着幹細胞技術的成熟,它將會涉及越來越多的疾病領域,成為難治性疾病的“新剋星”。

心理分類資訊推薦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 天天要聞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情緒的突然出現通常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幾個方面:### 未解決的內心創傷人們可能在過去的經歷中遭受了某些創傷,這些創傷在潛意識中留下了痕迹。當遇到類似的情境或觸發點時,這些潛在的創傷可能會導致情緒的突然爆發[1]。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布倡導書 - 天天要聞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布倡導書

第三十四次全國助殘日:"N+1孤獨症(農村)家庭康養項目"勸募大使董家樂發布關愛孤獨症倡議書。尊敬的志願者哥哥姐姐大家好,我叫董家樂,來自鄭州四十七中。今年5月19日是第34次全國助殘日,很榮幸以勸募大使身份參加本次助殘日主題活動。您了解孤獨症嗎?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 天天要聞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頭條創作挑戰賽#孩子上大學,想學心理學專業,那你知道心理學在大學裡面,到底需要學習哪些內容嗎?從心理學專業畢業,未來是幹什麼的?以及這個專業的就業怎麼樣?好不好找工作?圍繞這幾個問題,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詳細來解讀下——心理學。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 天天要聞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近日讀罷南國早報全媒體記者李慧子的相關採訪報道,不禁對社會中的弱勢群體生存狀況有了深入的思考。其中涉及一名精神病患者阿華在敬老院受虐待的案例,此舉引發公眾強烈反響及傳媒廣泛關注。藉由此案,我們既可洞見敬老院管理失范之現狀,亦能對社會對弱勢群體的態度與處理方式進行反思。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 天天要聞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從心理層面來說,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都會經歷漫長的思維馴化過程。由此被馴化後的思維模式導致刻板的條件反射,形成行為方式跟認知方式,經年累月下沉到潛意識層面,逐步滲透並影響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對人生的態度以及對價值的取向,導致抑鬱性人格跟焦慮性人格。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 天天要聞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今天,我想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告訴大家,人類的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是真實存在的,不接受任何反駁!我們知道,人的第六感是“超感官知覺”的俗稱,又稱“心覺”,此能力能透過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訊息,能預知將要發生的事情,與當事人之前的經驗累積所得的推斷無關。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 天天要聞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近日,#親密關係中的情緒勞動是什麼#這個網絡話題,引起了很多網友關注,有網友評論說,“情緒勞動是耐心、愛心、操心的複合詞,整天忙忙碌碌很辛苦,還不一定能得到對方認可”。記者注意到,這一說法得到了很多點贊認可。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 天天要聞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如今快節奏的生活、精神上的緊張和疲勞,導致我們常常忽視或壓抑自己的內在情緒:壓抑自我:習慣忽略自己的真正需求,而一味地取悅別人;持續焦慮:不想「內卷」,但競爭壓力太大,也不敢真的放鬆下來;束縛心靈:身邊有太多框架規則,囚禁住了那個曾經熱愛探索、渴望自由的你。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 天天要聞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在現代社會中,由於各種原因,夫妻分房睡的現象越來越普遍。那麼,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呢?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一、孤獨感增加當男人習慣了與伴侶同床共枕,突然分房睡會讓他們感到孤獨。在夜晚,沒有伴侶的陪伴,他們可能會感到寂寞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