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也好,雙相情感障礙也好,康復的根本在於患者在藥物治療恢復常態以後,要清醒認識精神癥狀背後的心理動因,每一種癥狀背後往往對應一種或幾種心理動因,這是患者本人自救的重要路徑,至於基因遺傳缺陷,神經遞質異常、大腦器質性改變,拋開有無確切的公認證據不說,即使真的存在,患者個體本身對此也很難有大的作為。
患者可以改變什麼?改變對自己、家庭、社會的認識,調整自己的目標和期望,調整的三觀與主流更靠近一些,提升自己應對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當你的期望與客觀要求相去甚遠,你會覺得沮喪痛苦,當你的三觀與主流偏離太多,你就很難融入社會大環境,當你的能力與你的期望、環境要求不匹配,你就無法在這個社會大課堂里遊刃有餘,存在感就很難涮起來,一個在家庭和社會環境中沒有存在感,同時對自己又有那麼高的期待,長期持續下來,雖然不至於患上精神分裂症、雙相情感障礙,但是焦慮、迷茫、抑鬱的狀態大概率是難以避免的,如果自己的心理發展水平又不夠成熟,那麼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內分泌紊亂,甚至免疫功能紊亂,往往是不可避免的。
改變的過程,就是放下自己過去的執念,重塑自己的思想體系和價值體系,每個人都是與眾不同的,每個人都有獨自的價值,滄海之大,我成為其中一滴有滋味的水足矣。
這個過程是艱難的,痛苦的,因為這意味意要放棄自己的過去,等於是對自己過去的自我否定,而且需要付出很多努力和汗水,就像你每個月拿到的薪水,那是你犧牲了無法娛樂休閑、頂着無數烈日風雨、消費無數腦細胞後得到的結果,不是從天下掉下來的。
成長、蛻變、進化,是持續耗能的,而且還需要正確的方法和技能,如果沒有自我賦能和外在支持,這個過程就很難持續下去,所以精神分裂症和雙相情感障礙的康復過程,要讓自己看見努力的價值和意議,作為家長和親友要見證和激勵這種努力的意義,為患者的繼續努力賦能,遺憾的是,很多患者和家長都沒有注意到這個關鍵點,增力和減力帶來的結果,會產生很大的差別。
通透精神分裂症和雙相情感障礙康復的底層邏輯,才能駛入康復的快車道,有很多人寄希望於靈丹妙藥拯救自己,將自己的命運託付給別人,這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任。
上面主要講了“為什麼(why)”這個問題,至於"怎麼辦how"這個問題,涉及認知經驗、人格塑造、能力訓練、癥狀消除、三觀建設等多個方面,每一個小問題,又會涉及若干具體細節,每個細節還需要刻意練習,我會在以後抽時間來講。不懂複雜的方法,也不要緊,你可以去嘗試一件很不容易做到的事,你去堅持把它做下來,做到底,你會自己原來真的還是不錯的,不是自己原來想象的那象糟。
對於大多數患者而言,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放下雜念,多做少想,正常作息,按時入睡準時起床,每天去積極完成要做的事,腳踏實地力所能及地生活,過好屬於自己的每一天,就會要自己的目標,自己想要的生活近一些,再近一些!
記住,對於某些能力和行為反應模式的重建,需要預先設定好解決問題的流程,然後反覆加以練習,通過無數次的“刻意練習”,使解決類似問題的模型達到熟練掌握,並逐步固化下來,最終成為一種比較熟練的,甚至成為一種自動化反應的,這時侯這個環節的訓練才算真正完成。
如同騎自行車一樣,一旦熟練掌握以後,就不易回到不會騎車的狀態,而且你以玩出各種花樣的騎法,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和技巧熟練掌握以後,就可以由此及彼,運用到解決多種問題,實現以此類推舉一翻三的效果。
鹽城心理醫生張懷禮,有溫度的精神心理科磚家,分享有深度的精神康復知識,寫給那些真正需要的讀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