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困擾。
明知道父母是出於愛我們,才會因為他們關心過度而變得煩躁、不耐煩。工作上已經盡職盡責,付出努力,卻在被領導批評的時候,感到委屈和受挫。當朋友、同事需要幫助時,儘管內心是不情願的,卻還會忍不住伸出援手,可回頭心裡又會覺得委屈不開心。
諸如此類的事情,就發生在我們的身邊,看起來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件,卻影響着我們的情緒。
總之生活中儘是不如人意,所有的問題都來源於自己,那是一種情緒,被稱之為情緒敏感,心理學上被定義為心理亞健康,是一種有潛在的心理疾病。
面對這種問題,我們唯一能夠做到的就是變得“遲鈍”一些,變得讓自己不再那麼敏感,不要什麼都往心裡去,做到真正擁有“情緒鈍感力”的人。
你可能會說,那麼具體要怎麼做呢?
日本作家加藤諦三出版了《情緒敏感力》一書,從書中我們得知,我們為何會敏感,如何運用“情緒四則運算”,為心情減輕負擔,讓我們時刻保持良好的心裡狀態,讓你更加有韌性,可以迅速地忘記不快樂的能力。
只要學會了這四則運算,克服焦慮,你的生活幸福指數就會不斷地提高。
1. 做加法
你是不是總是跟自己的孩子說:“看看人家的孩子的成績,再看看你,怎麼就不爭氣呢。”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家的孩子做比較,是大多數家長用來批評和指責孩子的習慣性動作和話語。
不論孩子做什麼事情,你都不要覺得他做得不對或者做得不夠好,殊不知這是對孩子的苛刻。
我們要做理解寬容的家長,你的孩子會更有安全感,也更容易感到幸福和滿足,家庭才會和諧相處。
2. 做減法
其實,在我們身邊無論是朋友、同事還是親戚,總有一群人抱怨生活的壓力,工作的不如意等,甚至將自己變成那個最受傷害的無辜者,其實這些並不是事實本身,只是沒有對事實有充分的認知。
太敏感的人是很容易受到傷害的,想要直接的情緒快速脫敏,就要試着停止抱怨和不滿,給情緒做減分制。
要知道,在這個世界上有人誇獎你,就會有人批評你,可無論讚美與批評,都是基於對方對你片面的認知,不能因為就此受到影響,應當做最真實的自己。
總是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的人,好的機遇也會被別人率先擁有。
3. 做乘法
我們總是願意和每天積極向上、樂觀的人成為朋友,而那些整天板著臉,沒有一絲笑容,甚至負能量滿滿的人,不僅為自己帶來精神內耗,而且也不會有人願意與這樣的人成為摯友。
生活中難免都會有不順心,不如意的時候,可以不開心,但也要學會接受生活中的挫折和敢於面對困難的勇氣,但不要一直抱怨和沉淪下去。
如果長期處於低迷情緒,就會給大腦產生不開心的慣性,敏感的人總是會放大自己的那消極的感受,而樂觀的人則會活得沒心沒肺。因此,過度的敏感實際上是放大了外界帶來的刺激感。
4. 做除法
人與人之間最舒服、融洽的相處,就是應該減少對身邊人的期望,接受對方的缺點和短處,提高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會更容易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
每個人都會有缺點,而開啟人生幸福的鑰匙,只要掌握在自己手中,就會讓生活變得簡單、幸福。當我們遇到問題時,不要退縮,勇敢去面對,不去抱怨,才能讓自己變得神采奕奕起來。
就好比那些工作不如意的人通常會說,領導雖然沒有看到自己努力的樣子,也沒有其他同事會表現自己,客戶為難自己等借口,為自己的槽糕找個借口,那就不如腳踏實地的找出正確的方法,用實際行動來改變現狀。
這本書告訴我們,遇到不容易的事情,時刻保持樂觀與積極的心態,試着讓自己放鬆,偶爾讓心情躺平,你會發現其實沒有你想象的那麼壞。
運用書中的一句話來結尾:貓眼看世界,貓可以把你當成空氣,但它的眼裡永遠都藏着自己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