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心理問題,值得被關注

2022年10月06日11:10:46 心理 1441

連日來,疫情此起彼伏,與疫情有關的負面消息層出不窮:


  • 有人因外省支援的醫護人員不熟悉情況,核酸推遲而群情激憤惡語相向;
  • 有人早上6點就爬起來搶菜,卻在支付的一瞬間被通知沒了,情緒崩潰;
  • 有女子給跑腿送菜小哥打賞200元,卻被眾多網絡噴子攻擊“打賞太少”而疑似跳樓自殺……


疫情反覆之下,即使自己不是確診也不是密接,只是安全地呆在家裡,好像就已經變得“不像自己”了......



認識慢性應激


兩年多來,新冠疫情已深深影響和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也改變了我們的心理狀況和適應策略。我們看似已習慣了出門戴口罩,公共場所盡量和其他人保持一米距離,積極打疫苗,自覺做核酸——各種“被限制”和“不方便”,我們似乎都已經可以坦然接受了。


疫情下的心理問題,值得被關注 - 天天要聞

考研人在方艙參加線上複試並被錄取/人民日報


但很多不易覺察的壓力,已經在我們內心積累、蔓延、增長。不確定何時就會遭遇疫情反撲,有可能某一天就要面臨封閉隔離。再加上疫情爆發至今,很多人的工作、事業、生活、學習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大家都要面臨收入減少、財務危機、人際關係緊張、對穩定性的擔憂、對未來的迷茫等等壓力。


這種因為需求、壓迫及生活憂慮而形成的長期精神上和肉體上的壓力狀態,心理學稱之為“慢性應激”(chronicstress)。


慢性應激不會一下子產生劇烈癥狀,卻會給我們的身體和心理造成很多不良影響。


首先,在心理上會讓人產生緊張焦慮、情緒急躁、敏感易怒、失眠,同時有沮喪抑鬱、注意力降低、活力減退等心理問題。


其次,在生理上易導致去甲腎上腺素、腎上腺素皮質醇這三種壓力激素分泌增加,導致心率加快,血糖血壓升高,免疫力降低,使高血壓、腸胃失調、肥胖、慢性潰瘍、腫瘤等疾病更容易找上門。


疫情下的心理問題,值得被關注 - 天天要聞


疫情籠罩下的我們,除了要做好身體上的防護外,心理的調適不可或缺。

那麼我們該怎樣認識“慢性應激”,減緩心理壓力,保存充足的心理能量應對現實問題呢?以下幾點建議,希望能給你帶去一點幫助。


01學會與壓力共存,不逃避


當我們的大腦處於警覺、焦慮的狀態時,也是消極想法最頻繁產生的時候。


如果我們把注意力一直聚焦在各種不好的結果上,只會讓我們更加焦慮,感覺事事不順,整個人都是一種焦躁、失序的狀態。這樣的狀態下,人根本沒法好好思考,正確決策,做事效率也高不了,最後結果往往是“怕什麼,來什麼”,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疫情下的心理問題,值得被關注 - 天天要聞


我們需要澄清一個事實:變化和壓力是我們生活中必然存在的一部分,無論是誰,在一生中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壓力。這是每個人都需要去面對的,我們無處可逃。


當然,我們人類有“趨利避害”的天性,很多人也缺少應對壓力的成功經驗。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通過逃避來迴避麻煩的經歷,比如,試圖用購物、借酒澆愁等轉移注意力的方式來麻痹自己,結果發現,問題不會自動消失,只可能像滾雪球一樣成倍增加,越來越棘手。


所以,我們要先學會正確看待和應對壓力,不要一味排斥和逃避。壓力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很多時候,問題也許很嚴重,但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可怕,只是,在消極情緒和負面認知作用下,我們個人主觀地把它放得更大了

疫情下的心理問題,值得被關注 - 天天要聞

上海人的水培青菜©weibo柚子又抽了


比如,在有些人因居家隔離不能點外賣,天天唉聲嘆氣時,還有些人苦中作樂,發豆芽、花盆種蔥、水培生菜、自己下廚,充實居家生活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吃飯問題。


02去感受身體和周圍的環境


如果你近一段時間持續性地焦躁不安、失眠,感覺很多事一團亂麻似的讓你焦頭爛額,打開手機覺得世界要完了,放下手機覺得自己快完了——請你放下手機,摘掉耳機,花一點時間想想,你有多久沒有認真感受過自己的身體和周圍環境了?


很多人沒有“身體需要放鬆”的概念,一直在過度使用自己的身體。大家都知道,疲勞駕駛可能導致車禍,需要定時休息,其實,無論我們從事什麼活動,身體都需要適時放鬆和休息。在我們價值觀排序中,“身心健康”是必須排在首位的,所謂“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沒有一個健康的身體,你有什麼條件去實現你的夢想和追求呢?

疫情下的心理問題,值得被關注 - 天天要聞


有了這個概念,希望你能從現在開始,跟着引導語,學着去感受自己的身體及周圍的環境。從“大腦的思考模式”,切換到“身體的感受模式”,頭腦中的風暴漸漸平息下來,身體才能慢慢放鬆。


學着去感受身體在坐、卧、行、走等不同姿勢時的變化體驗,在不同環境下的感覺,學會打開你的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等所有的感覺器官,深切地和外界鏈接。



03正念冥想


這是讓身心放鬆的強化練習和實踐方法,沒有什麼基礎要求,人人都可以學以致用。推薦大家用正念靜觀和身體掃描來幫助自己放鬆。


人在放鬆的狀態下,體內的壓力激素會漸漸停止分泌,隨着皮質醇水平下降,我們的心率、血壓也會逐漸降低,身體會從“戰鬥逃跑”的緊張狀態回歸平靜。



04享受心流,每天做好一件事


每天做一件自己感興趣,願意投入專註和熱情的事情,比如繪畫、唱歌、朗誦,做美食、拍視頻等等。


專註、投入又能樂在其中的過程,可以讓你進入一種“心流”狀態。沉浸的體驗感,能帶來身體的愉悅,激發你的創造力並降低壓力水平。


每天抽出一點時間拓展你的興趣愛好,能你獲得更多自我肯定及成就感。



05爭取更多社會支持


網絡時代,即使我們足不出戶,也能和外界建立溝通交流。希望你在面對壓力的時候,不要像個刺蝟一樣炸起來,屏蔽、切斷和外界的鏈接,一個人硬抗。

疫情下的心理問題,值得被關注 - 天天要聞


現在,網絡的發達已經讓彼此之間的聯繫變得方便。我們可以找親友視頻,跟着直播上健身課,通過彈幕和千千萬萬網友互動,通過線上會議軟件和各種有相同經歷的人分享交流,必要時,還可以撥打心理援助熱線,或者向專業的精神科醫師和心理諮詢師、治療師求助。


前幾天的一則報道,也許能給我們帶來一點啟示——


有位互聯網公司的中層管理人員,突然接到被公司裁員的通知。他的妻子剛剛生二胎不久,這幾年一直在家照顧孩子沒有上班,全家都靠他一人的工資支撐。這突然的失業,讓他不知所措。他每天假裝上班,在妻兒面前故作正常,其實內心已瀕臨崩潰。


一星期後,妻子發現了端倪,直接問他:你是不是失業了?請你如實告訴我,這份壓力我不能讓你一個人去抗。看着妻子的眼睛,丈夫只得如實相告。


然後夫妻倆坦誠討論了一晚上,最後,丈夫決定聽從妻子的建議:賣掉北京的房子,回他們的老家成都,再從成都買套房;估計還有結餘,這樣他們會有些存款;回老家父母可以幫忙照顧孩子,夫妻倆都可以都去工作,這樣更能保障家庭的收入。


也許很多人覺得,這是“退而求其次”的選擇,但對這個家庭來說,卻是解決當下壓力困境最好的選擇了。妻子的支持和理解,避免了一出丈夫因失業絕望自殺的悲劇。

疫情下的心理問題,值得被關注 - 天天要聞


無論什麼時候,別忘了我們還有家人、朋友、老師、同學,甚至鄰居、警察、國家、陌生人。


疫情“黑天鵝”下,壓力時時與我們共存,希望我們能用合理的態度看待它,用科學的方式應對它。


壓力之下的人,更需要關愛、包容和支持,願我們能關愛自己、關愛他人,不吝表達我們的善意和包容,熱情與關心。


負重前行的人生,依然有美好和希望伴隨。

心理分類資訊推薦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 天天要聞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情緒的突然出現通常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幾個方面:### 未解決的內心創傷人們可能在過去的經歷中遭受了某些創傷,這些創傷在潛意識中留下了痕迹。當遇到類似的情境或觸發點時,這些潛在的創傷可能會導致情緒的突然爆發[1]。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布倡導書 - 天天要聞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布倡導書

第三十四次全國助殘日:"N+1孤獨症(農村)家庭康養項目"勸募大使董家樂發布關愛孤獨症倡議書。尊敬的志願者哥哥姐姐大家好,我叫董家樂,來自鄭州四十七中。今年5月19日是第34次全國助殘日,很榮幸以勸募大使身份參加本次助殘日主題活動。您了解孤獨症嗎?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 天天要聞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頭條創作挑戰賽#孩子上大學,想學心理學專業,那你知道心理學在大學裡面,到底需要學習哪些內容嗎?從心理學專業畢業,未來是幹什麼的?以及這個專業的就業怎麼樣?好不好找工作?圍繞這幾個問題,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詳細來解讀下——心理學。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 天天要聞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近日讀罷南國早報全媒體記者李慧子的相關採訪報道,不禁對社會中的弱勢群體生存狀況有了深入的思考。其中涉及一名精神病患者阿華在敬老院受虐待的案例,此舉引發公眾強烈反響及傳媒廣泛關注。藉由此案,我們既可洞見敬老院管理失范之現狀,亦能對社會對弱勢群體的態度與處理方式進行反思。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 天天要聞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從心理層面來說,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都會經歷漫長的思維馴化過程。由此被馴化後的思維模式導致刻板的條件反射,形成行為方式跟認知方式,經年累月下沉到潛意識層面,逐步滲透並影響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對人生的態度以及對價值的取向,導致抑鬱性人格跟焦慮性人格。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 天天要聞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今天,我想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告訴大家,人類的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是真實存在的,不接受任何反駁!我們知道,人的第六感是“超感官知覺”的俗稱,又稱“心覺”,此能力能透過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訊息,能預知將要發生的事情,與當事人之前的經驗累積所得的推斷無關。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 天天要聞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近日,#親密關係中的情緒勞動是什麼#這個網絡話題,引起了很多網友關注,有網友評論說,“情緒勞動是耐心、愛心、操心的複合詞,整天忙忙碌碌很辛苦,還不一定能得到對方認可”。記者注意到,這一說法得到了很多點贊認可。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 天天要聞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如今快節奏的生活、精神上的緊張和疲勞,導致我們常常忽視或壓抑自己的內在情緒:壓抑自我:習慣忽略自己的真正需求,而一味地取悅別人;持續焦慮:不想「內卷」,但競爭壓力太大,也不敢真的放鬆下來;束縛心靈:身邊有太多框架規則,囚禁住了那個曾經熱愛探索、渴望自由的你。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 天天要聞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在現代社會中,由於各種原因,夫妻分房睡的現象越來越普遍。那麼,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呢?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一、孤獨感增加當男人習慣了與伴侶同床共枕,突然分房睡會讓他們感到孤獨。在夜晚,沒有伴侶的陪伴,他們可能會感到寂寞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