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
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年1月11日-1910年8月26日),美國心理學之父,美國心理學家和哲學家,美國機能主義心理學和實用主義哲學的先驅,美國本土第一位哲學家和心理學家,也是教育學家、實用主義的倡導者,美國機能主義心理學派創始人之一,亦是美國最早的實驗心理學家之一。1906年當選為國家科學院院士。2006年被美國的權威期刊《大西洋月刊》評為影響美國的100位人物之一。1875年,建立美國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1906年當選為國家科學院院士。
人物經歷
1858年回美國羅得島州新港市隨亨特(William Morris hunt,1824-1879)習畫一年,1859-1860年全家遷往瑞士日內瓦,早年愛好繪畫和科學,他在日內瓦科學研究院學習科學,當時他希望成為畫家,因此不久即返回新港市繼續習畫,但後來發現自己缺乏做畫家的天分遂放棄了。
1861年進入哈佛大學勞倫斯理學院在埃利奧特(Charles W. Eliot)指導下攻讀化學,後又改學比較解剖學和生理學三年。在這期間,他的老師懷曼(Jeffies Wyman)的進化論思想對他以後的學術觀點產生了直接的影響。又因聽著名動物學家阿加西斯(Louis Agassiz,1807-1873)的課,使他的興趣從化學轉向生物科學。
1864年,詹姆斯轉入哈佛醫學院學醫,1865年還未畢業便隨同阿加西斯去巴西進行自然考察。在考察過程中,詹姆斯感染了天花,同時感到自己不宜做準確而有秩序的收集和歸類工作而中斷這項研究。
1866年繼續學醫,但又因身體不好而中斷。
1867年又去德國留學,在赫爾姆霍茨、馮特、微爾和的指導下學習醫學、生理學和心理學。因體力不支,不能堅持實驗室的工作,但卻有較多的時間博覽法國和德國、美國的文學名著,還有機會到柏林大學聽課。
1869年獲哈佛大學醫學博士學位。完成學業之後,卻因受當時流行於德國決定論哲學思想的影響,一度悲觀消極,最後得了抑鬱症。他一度相信,人生一切是註定的,在註定觀念束縛下生命毫無意義。直到後來因讀到一篇雷諾維葉(Charles Renouvier,1815-1903)有關自由意志的文章,相信自由意志的存在,並決心通過對意志功效的信仰治好自己的病。
1873年,他的健康狀況果然好轉,開始在哈佛大學教解剖學和生理學。他的實用主義哲學思想也是此時孕育出來的。1875-1876年在美國開第一門心理學課,課程的名稱是“生理學和心理學的關係”。
19世紀70年代參加“形而上學俱樂部”,認識了皮爾斯(Charles Sanders Peirce,1839-1914),並接受其影響,後一起建立了實用主義。1872 年開始在哈佛大學講授解剖學和生理學,由於研究神經生理以及與心理學有關的其他生理學問題,他逐漸轉向心理學的研究。
1875年,他首建一個供講課演示用的心理實驗室,1877年成立一個比較正式的心理實驗室,比馮特(Wilhelm Wundt,1832-1920)於1879年在德國萊比錫大學建立的世界第一個正式的心理實驗室還早二年。1876年詹姆斯任哈佛大學心理學助理教授。
1878年,詹姆斯和吉本斯(Alice Howe Gibbens)結婚,生了五個孩子,有一個兒子也叫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因編選出版詹姆斯兩卷本的書信集而出名。同年,威廉·詹姆斯與亨利·霍爾特公司出版社簽定合同,着手編寫《心理學原理》(Principles of Psychology, 1890)。
1880年在哈佛大學任哲學副教授;1885年升為教授;1889年改為心理學教授。詹姆斯是美國心理學會的創始人之一,曾於1894年和1904年兩度當選為該會主席。
1875年他在美國第一個開設新心理學課程“生理學與心理學的關係”,並設立了一個非正式的心理學實驗室,供教學演示和心理實驗之用。該實驗室較之馮特1879年設立的實驗室早了四年,可能是有史以來最早的心理實驗室。但是該實驗室只用於配合教學,不曾從事嚴謹的心理學術研究,因而未能引起世人注視。1876年任哈佛大學生理學副教授。
1880年轉任哲學副教授。
1885年升任哲學教授。
1889年轉任心理學教授。次年出版兩卷本著作《心理學原理》,幾乎概括整個十九世紀的心理學,被翻譯為法文、德文、意大利文以及俄文。該書既是當時實驗心理學研究成果的基本總結,又是詹姆斯機能主義(或實用主義)心理學思想的集中體現。
主要理論
詹姆斯的一生提出理論眾多,幾乎涉及心理學各個領域,甚至一些科學範疇以外的靈魂論都來者不拒。總結來看,有以下幾點:
機能主義:詹姆斯所處的那個時代,正是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出版之時,受此影響,他認為心理過程,尤其是高級心理過程的出現,是為了生存,有其適應價值。但這個標籤無法涵蓋其理論的全部,因為詹姆斯認為自己不是那個統一之人,心理學的那一天尚未到來。
心理本質:雖然詹姆斯接受知覺二元論的說法,即認為心理與現實共同存在,二者彼此影響。但正如上文所言,詹姆斯對這種定論式的理論沒有作過多討論,他認為心理學的大廈首先應該添磚加瓦,而不是蓋棺定論。目前應該去對推理、注意力、感知覺等相關話題進行描述與研究——這個觀點的影響直至今日。
意識流:意識並非一個物體,而是一個過程。如同流水一般。你可以將其拆解,但拆解後的樣子已經不再是其原來的面貌了。這種整體的思想影響了諸多心理學研究,且被許多作家使用,形成了大量意識流小說,如《尤利西斯》。
自我:意識雖然如流水連續,但也會出現間隙。就如同你一覺醒來,你會自動連接起昨天和今天的感覺。這個帶有個人屬性的東西,即為自我。但如果我們對自我進行解釋,或者觀察自我,就又會出現那個難題。是誰在對自我進行觀察和解釋?詹姆斯選擇避而不談,他提出經驗自我的概念,即我們能夠感知到的自我,包含物質自我、社會自我和精神自我。不管怎樣,這些都是可以被研究的。至於到底是誰在注視着這一切?愛誰誰吧——詹姆斯認為心理學不需要去對這個問題進行研究。
意志:有人認為,詹姆斯最大的貢獻是其對意志的理論。雖然他在經歷自身危機時,選擇了相信自由意志,但畢竟科學無法對自由意志進行解釋。所以他最終的說法是,“所有的行為都有其原因。”至於這個原因是什麼,也許是自由意志,也許是別的意志。他認為,自由意志無法被科學解釋,所以不在心理學的範疇。後來行為主義的登場,讓人們漸漸地忘記了詹姆斯對意志的說法,但事實上,當代心理學所研究的主題如目的、價值觀、決策、自我效能感等概念其實均在意志這個涵義之下。
情緒:詹姆斯和一位丹麥生理學家蘭格幾乎同時提出了一種情緒理論,後來被命名為詹姆斯-蘭格情緒理論。該理論認為,我們是先有軀體反應,再產生情緒感受。情緒感受就是個體對軀體反應的認知。例如,我們是先產生流淚反應,然後再出現悲傷感受。這個觀點後被坎農的丘腦學說所反駁,認為情緒和生理反應是同時發生,受丘腦控制。但總體而言,詹姆斯-蘭格的情緒理論仍然能解釋很多現象,至少有一部分內容是正確的。
無意識:這部分觀點,並非出自《心理學原理》。但詹姆斯在很多時候都對無意識現象進行過表述。他的觀點是,當你的這個行為極為熟悉,且對你來說適應價值不大時,意識便會放棄該過程,那這個過程就變成無意識的。這有點像是認知資源理論的觀點,即有些行為已經可以自動化加工,不需要意識參與。但與佛洛依德不同,詹姆斯雖然也認可並對一些異常人群的無意識進行研究,認為無意識的確可以有助於理解病人行為,但他沒有將無意識視為人們的動力來源。當詹姆斯聽過佛洛依德早期的演講後,他對佛洛依德的理論有着較高的期待,認為這是理解人性的一絲曙光。
傑出貢獻
1、建構了科學心理學的完整體系
詹姆斯在 1890 年出版的《心理學原理》,在該書中可以發現詹姆斯心理學思想的五點要義:
(1)反對結構主義意識元素分析的研究。應研究個體意識在適應其環境時所發揮的功能。
(2)首倡意識流理論。他認為意識不是靜止的,而是因人因時因地而連續不斷地流動的。
(3)首創情緒理論,是最早的情緒理論。他認為生理變化先於情緒體驗,在這一理論中,情緒的一般成因被假定為內在的生理性的神經過程,而不是精神性或心理性的過程。
(4)主張心理學研究方法多元化:心理學的研究應配合需要兼行採用觀察法、實驗法、比較法、調查法等。同時他主張研究對象不應限於常態成人,而應擴大範圍研究兒童、心理異常者以及動物。
(5)關於自我的立論:自我區分為“被‘認知的客體’或稱‘經驗的我’”和“認知的主體又稱自我(Life 或 ego)”,經驗的我包括所有一切個人可以稱為是屬於他的全部東西。
2、提倡實用主義
詹姆斯機能主義心理學思想的中心主張,就是他 1907 年出版的《實用主義》一書中所宣示的實用主義(pragmatism)。他認為,世間無絕對真理,真理決定於實際效用,而且真理常隨時代環境變遷而改變;適合於時代環境而有效用者,即是真理。詹姆斯實用主義思想,對以後應用心理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3、對心理學能否直接應用於教育的看法
詹姆斯反對將心理學的原理原則直接應用於學校教學。在其 1899 年出版的《對教師講心理學》一書中,即明確指稱:心理學是科學,教學是藝術;無論科學如何萬能,科學本身不可能直接創造出藝術作品。詹姆斯此一看法指出了此後教育心理學發展的正確方向。
社會評價
詹姆斯的實用主義心理學對後來美國心理學特別是機能主義心理學的發展有重要影響。他的關於意識的功用、意識流等主張為後來美國機能心理學的基本信條。其情緒理論由於提出了生理變化是情緒過程不可缺少的因素,從而推動了情緒生理機制的實驗研究,預示了 20 世紀行為主義的誕生。他還是美國心理學會的創始人之一,曾於1894年和1904年兩度當選為學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