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理由
WHO於2017年發布“2017—2025年公共衛生領域應對失智症全球行動計劃”,將失智症作為公共衛生重點,呼籲為失智症患者及其家庭照顧者提供高質量的治療和支持。該計劃是WHO成員國制定失智症國家行動計劃的指導綱要,為WHO成員國及利益相關方提供了防治失智症的綜合行動藍圖。本文系統梳理了2017年WHO發布“全球行動計劃”前後,25個國家(地區)制定的失智症政策、戰略、計劃或行動框架的優先領域和舉措,並探討國際經驗對於我國制定失智症國家行動計劃的借鑒意義。
WHO和25個國家(地區)應對失智症行動計劃的具體措施
目前,大多數國家就WHO提出的防治失智症優先行動領域達成了共識,包括建立友好意識、控制危險因素、開發信息系統、鼓勵研究與創新、持續為照顧者提供支持等。在WHO"全球行動計劃"總體框架內,不少國家(地區)從立法環境和評估機制方面予以支持。本文將各國家(地區)失智症行動計劃的具體措施歸納為預防、干預、研究、支持、實施、立法、評估7個方面。
圖 WHO和25個國家(地區)的失智症行動計劃發布時間
預防方面
大多數國家(地區)將構建失智症友好意識、控制危險因素列為預防工作的重中之重。
(1)奧地利鼓勵基層社區把失智症有關的知識和信息通過宣傳教育活動向公眾傳播,促進形成理解、尊重和幫助患者的社會氛圍。
(2)威爾士通過持續的公共教育活動和意識培訓,讓個人、社區、企業及公共當局更好地了解失智症。
(3)美國、澳大利亞、捷克等都積極倡導將"對失智症友善計劃"向全世界推廣。
(4)希臘通過控制可改變的危險因素來推遲失智症的發病時間,推薦成年人選擇地中海飲食以降低認知功能下降的風險。
(5)印度尼西亞呼籲家庭、社區、政府和商界共同關注全生命周期的痴呆風險因素,在初級和二級醫療機構使用"ABCDE篩查"(A-日常活動,B-平衡,C-認知,D-疾病和風險因素,E-情緒)對有失智風險的人進行常規的大腦健康檢查。
(6)古巴通過在保健診所對老年人開展定期檢查和家庭醫生隨訪,及早發現認知障礙患者,並將患者及時轉介到精神認知醫療機構或部門。
干預方面
多數國家重視失智症診斷、治療、照護及干預的重要意義。
(1)英國通過對初級、二級保健機構的績效激勵和監督檢查,改善了初級保健機構對失智症的支持和照護服務質量。
(2)以色列提出"以人為本、性別敏感、文化適當、響應迅速"的長期護理模式。
(3)英國蘇格蘭地區和瑞士政府強調要確保失智症治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減少不適當的精神活性藥物處方。
研究方面
(1)美國、盧森堡等13個國家(地區)積極響應WHO建立失智症信息系統的建議,開發、實施、改進了失智症信息系統。
(2)希臘通過失智症病歷綜合記錄系統,及時收集信息和有針對性地制定應對痴呆的政策。
(3)澳大利亞支持利用遠程醫療和信息技術,加強對失智症的研究和教育。
(4)英國通過完善的失智症社會科學研究計劃,推動將研究發現轉化為使失智症人群受益的實際舉措。
(5)丹麥積極促進國際性的失智症研究機構開展合作,大量先進的研究資源得到共享。
支持方面
許多WHO成員國都提出對失智症患者和護理人員提供系統可持續的支持服務。
(1)為早期發現和治療失智症,古巴提供了很多與認知障礙相關主題的醫療護理、心理和家庭醫學專業培訓項目。
(2)挪威政府制定了護理人員的專業能力發展行動計劃,確保醫療部門擁有足夠、稱職的人員配備。
(3)英國蘇格蘭地區為每個新診斷為失智症的患者提供至少1年的診斷後支持。
實施方面
(1)英國蘇格蘭地區、愛爾蘭、荷蘭明確建立了承擔失智症防治總體責任的領導管理小組,負責領導和整合所有衛生服務執行部門和下設單位。
(2)美國"阿爾茨海默病計劃"支持實施15項循證干預措施,為在全國範圍推廣有針對性的失智症應對措施做好準備。
(3)馬耳他在其失智症國家戰略實施的9年中將提供大量的人力和財政投資,以統籌規劃衛生和社會護理人員、失智症患者及其家庭之間的聯繫。
(4)印度尼西亞協調了政府與社區和各級利益相關者的關係,鼓勵其參與制定和實施跨部門、跨項目的失智症管理活動。
立法方面
以人權為基礎的法律可以保障失智症患者及其家庭照顧者的權利,降低患者病恥感。
(1)意大利從倫理的角度出發,為失智症患者賦權和消除恥辱,幫助改善患者及其家人的生活質量。
(2)印度尼西亞鼓勵通過各種可能的努力促進認知障礙老年人的代際賦權和經濟賦權。
(3)斯洛文尼亞制定了患者權利法和精神健康法,以保護痴呆患者的權利,並呼籲在所有環境下尊重和維護失智症患者權利。
評估方面
不少國家(地區)從護理的可持續性和質量、經濟效益、完成進度等方面對行動計划進行評估和論證。
(1)美國衛生和公眾服務部擴大和加強數據基礎設施建設,方便聯邦機構和其他研究人員共享數據,這有利於對國家行動計劃的進展進行多層次的監測和評估。
(2)意大利要求對本國面臨的失智症防治形勢進行評估,不斷監督優先目標的完成情況,跟進國家行動計劃的實施效果。
國際上針對失智症展開了積極探索並實施了相關舉措:
01.在政府層面,根據WHO"全球行動計劃"框架,很多先期進入老齡化的發達國家(地區)把應對失智症風險納入了國家(地區)長期發展行動計劃,建立了國家(地區)層面的戰略管理領導小組,從法律角度保障失智症患者及護理者權利
02.在社會層面,倡導建設失智症友好社區,開展基於社區的預防和管理,營造友善的社會氛圍,讓失智症患者在社會環境中適應得更好
03.在醫療護理機構層面,提高失智症診斷、治療、照護及干預的臨床規範性,強化照護人員專業發展能力培訓,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人員的參與自主性
04.在家庭層面,注重失智老年人的長期家庭照護,為失智症患者家庭照顧者提供經濟、可持續的支持,緩解失智症患者家庭照顧者的心理壓力,幫助失智老年人獲得尊重和關愛
05.在個人層面,採取健康的生活方式促進腦健康,參與有意義的日常活動,提升幸福感和生活質量
上述經驗對我國制定失智症國家行動計划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對我國制定失智症國家戰略的啟示
01.啟動國家層面戰略行動計劃
制定國家層面戰略行動計劃是政府宏觀治理失智症的有效舉措,有利於推動政府部門、社會團體和醫療機構積極進行醫療照護策略改進。建議我國相關行政部門借鑒國際上將應對老年失智症提升為國家戰略高度加以重視的經驗,從我國的具體國情出發,圍繞WHO"全球行動計劃"的優先事項、重點環節,制定國家層面長期應對戰略,彌合在失智症早期預防與干預、醫護資源等方面的國際診治差距。
(1)從內容上看,國家戰略行動計劃可就失智症問題的緊迫性、計劃必要性、行動框架的優先順序、目標的實施與執行、計劃覆蓋區域比例、試點安排等進行充分論證,為攻克我國失智症及其帶來的社會難題提供權威參考;
(2)從形式上看,以WHO"全球行動計劃"為根本遵循,我國的失智症戰略行動計劃應採取5~10年中長期標準化規定,以提高戰略效果並確保附加效應;
(3)從支持保障上看,政府應從社會政策、養老制度和衛生法規等領域聚攏人員力量,加大財政投入與支持,積極貫徹落實並加強監督;
(4)我國的戰略行動計劃要與精神衛生、老齡化、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殘疾等失智症相關的國家計划進行有機融合,有效促進失智症防治工作的資源集成和優勢共享。
02.在高危人群中實施早期篩查
由於認知障礙尚缺乏實用且有效的干預方法,高危人群早期篩查對於延緩認知衰退,保留正常生活的能力尤其重要。考慮到儘早篩查意味着投入更多的財政和衛生資源,因此不提倡在一般人群中進行大規模篩查。根據目前我國人口的老年基數比例大、早期認知障礙患者絕對數量多等特點,篩查策略的制定應優先在高危人群中進行。
(1)在社區,可考慮將失智症的早期篩查納入≥55歲人口每年定期開展的健康體檢中;
(2)在工作場所,可考慮對≥40歲人群開展職工體檢時增設失智症早期篩查項目;
(3)在醫療機構,凡具有進行性認知/記憶功能障礙和人格/行為改變者、精神障礙陽性家族史者、心腦血管疾病的中老年人均屬於早期篩查的重點人群。
提倡建立失智症上下聯動早篩體系:
(1)在初級診療中,醫生通過病史詢問、危險因素篩查、認知功能量表評估確定失智症高危人群;
(2)對失智症高危人群,在上級醫院通過成套神經心理學量表評估、腦健康體檢、記憶門診檢查進行早期篩查和識別。
推動失智症的早篩,有助於把握"黃金窗口期",減緩失智症的發生與發展,但是多數老年人沒有意識到早期篩查的重要性,這成為開展規範化早期篩查的阻礙之一。為了達到國家衛生健康委2022年社區(村)老年人認知功能篩查率達80%的階段性目標,建議持續加大宣傳指引力度,提供專業的健康科普渠道,幫助老年人樹立疾病預防意識,促進健康老齡化。
03.提倡健康生活方式,主動管理危險因素
雖然目前尚無能夠治癒失智症或改變其病程轉歸的方案,但主動管理可控制危險因素,進而推遲或延緩失智症的發生與發展。根據WHO《降低認知衰退和失智症風險指南》,可以採取多種健康生活方式干預來降低失智症的發生風險。
在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方面,建議每周保持適量身體活動,推薦地中海飲食,戒煙、限酒;在控制慢性病方面,積極進行高血壓管理,控制糖尿病,調節血脂異常;在保證良好的情緒方面,儘早對抑鬱症進行藥物或心理干預,支持老年人融入社會開展社交活動。
另外,控制體質量、及時識別和管理聽力損失也對降低失智症發生風險有益。值得注意的是,失智症一級預防應將全人群策略與高危人群策略並重。對於一般人群,衛生行政部門需制定廣泛的公共衛生教育計劃,加強健康生活方式宣教,在全社會樹立失智症防治意識,藉助政策、經濟、法律、環境等手段減少阻礙個體採取健康行為的障礙;對於高危人群,需要多學科和部門聯合採取行動將失智症危險因素和其他非傳染性疾病的預防和治療聯繫起來,針對危險因素制定降低失智症相關風險的指南和共識,通過多種形式的社會宣傳、教育提高高危人群的健康認識,幫助其儘早控制可改變的危險因素。
04.完善失智症患者長期護理保險制度
當前,我國針對失智老年人的長期護理保險正處於試點階段,人群總體保障水平較低。隨着獨生子女政策及"少子化"帶來的社會影響逐漸加劇,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建設還需要不斷完善,以應對老齡化的衝擊。
(1)要加強制度頂層設計,加快制定長期護理保障制度的法律條例,推動我國長期護理保險立法進程;
(2)要全面建立"社保+商保"的多層次長期護理保障體系,形成行政部門、企業、個人多方共擔,財政、醫保基金、個人賬戶繳費多渠道、動態可持續的籌資機制;
(3)要加緊研究、制定對失智症患者護理等級的國家標準,擴大個性化、專業化的長期護理服務有效供給;
(4)要引導長期護理保險經辦機構參考各試點城市、地區的經驗做法,強化評估機構質控工作,督導檢查機制;
(5)要構建報銷申請受理、失能評估、護理服務提供、經辦服務支撐等全流程、全要素服務提供體系。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建設必須放到長期護理保障制度的"大盤子"中設計才能滿足患者及家屬多樣化、多層次的長期護理保障需求,進而有效解決失智老年人的居家養老和家庭照護難題。
05.營造友好的社會氛圍和生活環境
失智症友好意識是各國失智症防治工作的一項基本方針,要想給失智症患者及其照顧者營造一個安全、舒適的物理環境和有歸屬感的社會環境,切實減輕患者家庭負擔,可以採取的措施包括:
(1)在社區提供滿足失智症患者需求、易獲得的志願者活動,號召與失智老年人接觸較多的公共交通、市政服務、商業金融服務、消費者權益保護等領域從業人員提供志願服務,開展業務諮詢、清潔打掃、健康檢測、輔助進食等一系列線上和線下的公益活動,凝聚社會力量,彰顯人文關懷;
(2)發揮街道、居委會的組織作用,大力開展基層預防失智症宣教活動,利用電影、全民徵稿、動畫等喜聞樂見的方式加強全人群的健康宣教,呼籲公眾為提高失智症認知發聲,減少對失智症的污名化和偏見,為患病老年人提供更好的社會支持;
(3)評估和改造社區環境,路標方位要易辨別,樓牌號碼加大顯示,公交站牌路線圖清晰、好理解,在樓梯、廁所等公共區域安裝扶手、照明燈等輔助設備,提供公用健身器材和娛樂性設施;
(4)在社區探索建立"失智者驛站""失智者咖啡屋""失智症安心小屋"等形式的失智症照護、支援場所,吸引失智症患者和社區居民交流、互動,整合、連結各種社區照顧資源。
06.建立失智症國家監測信息系統
"全球行動計劃"提出的目標是到2050年50%的國家常規收集失智症核心指標數據。但是目前我國失智症患病率數據主要來自相關實驗室檢測、大規模調查及文獻綜述,死亡數據主要來自中國疾病監測點系統死因監測及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死因登記報告信息系統,尚無統一規劃的失智症國家信息系統。
為了提高數字資源的利用率,支持三級預防策略的制定,我國應建立全國性的失智症信息監測系統,監測失智症的發生率、患病率及風險、保護因素,以完整掌握失智症流行病學特徵和患者信息。建設失智症國家監測信息系統需要全方位、多層次的保障:(1)國家層面,需要出台測量、收集及共享失智症健康和治療、護理相關數據的支持性法律或政策;(2)地方層面,需要地方行政部門、企業、社會等多方籌措資金,聯合托底保障;(3)軟硬件層面,採用模塊化和結構化設計,在獨立服務器上部署存儲空間,保留足夠的接口滿足不同業務流程的需要;(4)數據層面,滿足國家衛生監督信息數據交換標準與規範,建立訪問隱私數據的安全保障體系。全面推動失智症國家監測信息系統建設,將有助於改善從預防到臨終整個醫療護理過程中的信息服務。
本文來源:王丹, 劉躍華, 朱學敏, 楊昊鵬, 索靖東, 申賢磊, 梁萬年. WHO和25個國家(地區)應對失智症行動計劃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 中國全科醫學, 2022, 25(25): 3075-3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