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愛身邊人 我們有責任
談及被家暴的女性群體,我們首先需要意識到此處的家庭心理危機介入是需要在保障對象人身安全基礎上的心理介入,生命安全永遠必須需要放在第一位。
下面我們就在對象人身安全得到保障的基礎上,探討受家暴女性群體的心理調適。

了解受家暴女性的心理危機
對於已經遭受過家暴 (尤其是長期家暴) 的受害女性而言,經濟補償、身體恢復以及對施暴者的法律制裁併不能完全撫平其心理上的創傷。已有的研究證明,遭受過家庭暴力的女性往往傾向於低自尊且容易產生習得性無助,從而衍生出各類情緒障礙(抑鬱、焦慮、恐懼以及創傷後應激障礙等),更有甚者,過度的壓抑和無助將引髮針對自身 (自傷或者自殺) 或針對施暴者(惡逆變) 的暴力行為,造成家庭的慘劇並嚴重影響社會治安。

因此,有效識別家庭暴力受害女性所承受的心理問題,並有針對性地開展家庭心理干預,將成為家庭暴力受害女性援助體系中重要而有意義的內容。
介入原則
>>“接納”了解她們的特徵,傾聽她們的故事,尊重她們的想法,不去質疑她們,努力與其建立信任支持關係;
>>“避免二次傷害”關注受暴婦女身體上與精神上的創傷,家人或支持者應當儘可能為受暴婦女營造專業、安全的身心環境。更需要預防和避免指責、質疑、拒絕等行為給受暴婦女帶來的二次傷害;
>>“安全下的自決”對受暴婦女困境的關注不在於“離開”或“留下”,需要更多的理解該婦女背後的動機,根據原因提供足夠的社會支持,讓受暴婦女在安全、沒有顧慮的情況下自己做出決定;
>>“減少壓力”受暴婦女往往面臨的是經濟、生活、安全等多重困境,作為家人或介入者不能想當然覺得應該怎樣,可以怎樣,不假設她們的困境,增加受暴女性的壓力。

心理調適
建議

♥打破錯誤認知
提高受家暴女性對家庭暴力的法律認知;提高其對家庭暴力的認知,讓受暴婦女明白家庭暴力是什麼,以及暴力的潛在危害,促使受暴婦女重新審視自己所處環境,考慮是否要做出改變。
♥認可其做出的每一個改變
只要受暴婦女願意尋求外界幫忙,願意反饋自己的處境,都是值得肯定和認同的,求助本身就是非常重要的改變,需要藉此不斷增強受暴婦女面對困境的信心。
♥拒絕內疚感和恥辱感
強化受暴婦女對“家庭暴力不管在任何情況下都是違法的”這一認知,讓受暴婦女明白家庭暴力不是個人問題,而是家庭的、社會性的問題,緩解受暴婦女的對自我的內疚感和恥辱感。
♥重新構建個人支持網絡
支持網絡包括個人網絡、志願者聯繫網絡、互助網絡和鄰里協助網絡等等,這些網絡可以通過加入相應團隊、參與各種各樣的活動建立,並積極維持和擴大。有了網絡的支持,女性將有更多資源和信心處理難題。
♥逐步提升自我能力
能力包含但不僅限於家庭關係處理技巧、壓力舒緩技巧、暴力保護技巧等方面,興趣愛好、技能提升、情緒管理等都可以納入能力提升範疇。能力提升有助於受暴婦女自我釋壓、自我保護,減輕家暴對婦女心理和身體的傷害,增強抗壓能力。
End
出品:駐馬店市婦聯宣傳部
來源:織城女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