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兒子寫象形文字飛起來了,父親氣的咆哮不止。心理學家認為父親的生氣是經歷了六個環節。
情緒爆發前在我們心裡經過了六道程序,我們只要及時察覺到其中的任何一個環節,就可以改變我們最終的行為。
1、我們只知道我們有情緒化的行為,比如因為情緒而生氣,罵人,不開心,這個叫情緒化行為。
2、在有情緒化行為之前,肯定是發生了什麼樣的誘發事件,比如說:“我就是讓你氣得我才罵人”,這個叫誘發事件。
3、不是同樣的事件都會誘發同樣的行為。這個與你當時的內心情緒有關。比如同樣的一句話“這事你看着辦吧”。你對這句話的理解,取決於你當時高興或不高興,這個叫內心的情緒。如果把內心情緒當成一個炸藥包,那麼誘發事件就是點燃這個炸藥包的打火機。
4、面對不同的環境或是人群我們會有一個先入為主的主觀評價。同樣的內心情緒下,同樣的一句話,如果是由你內心敬重的人對你說的,和一個平時讓你討厭的人對你說的,你的解讀會完全不同。比如你不開心時,平時跟你關係較好的人勸你幾句,你可能就會得到安慰;而平時就很讓你討厭,噁心了,在你傷心的時候來安慰你,你會覺得他很假,讓你很憤怒。這個就是主觀評價。
5、為什麼你會對不同的人評價不一樣,對你討厭的人感到憤怒呢?因為你當下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其實所謂情緒化就是我們想要藉助這種行為來滿足我們當下的需求。平時仔細覺察自己,知道自己內心真正需要的是什麼。這樣能讓你更簡單地達到目標。
6、不過我們很少有人會認真了解自己內心的需求。比如你每個月工資一萬,今天同事漲錢了,每人漲到二萬,而你還是一萬,你很憤怒。從數學上講,你並沒有變化,開資還是一萬元,你為什麼憤怒,你以為你是錢少了,或是因為錢的原因,或是因為你的貢獻比別人大,但沒漲錢等等原因。而實際上,你內心會覺得這不是錢的事情,而是擔心別人看不起你,覺得受到了侮辱。如果你經常想不明白,這就是你的心智模式,這就是你性格的一部分了。
這樣六個環境,從6到1,就產生了我們最終的情緒行為。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如果你經常按上面的六步去了解自己的情緒行為,帶着這樣的習慣,我們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就會越來越理想。
我們經常想讓別人改變行為,這個是不可能的,要從我們自身出發,通過自我判斷,來了解我們的情緒,發現情緒的產生過程,順着這個方向來改變自己,帶動他人,這個是最合適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