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面情緒是如何產生的?又該如何解決?

2022年09月28日01:58:03 心理 1659

人會有很多負面情緒,比如:傷心、恐懼、驚慌、擔憂。

這些負面情緒會產生怎麼樣的結果呢?

如果你總是去想,這些負面情況會積累成疾。

黃帝內經》:說:

恐傷腎,悲傷肺,思傷脾,喜傷心、怒傷肝。

有人會問:這麼可怕,我有了這些情緒是不是意味着會生病?

也不盡然。

因為,只有進入你心裡的負面情緒,才會積累成疾,如果能夠自生自消,是無大礙的。

比如,你被一個人懟了一句。

如果對方懟了你,你就覺得自己的自尊心、面子都受到了極大地損害,覺得自己受到了奇恥大辱,完全受不了,你氣不過,每天都會想這件事,每天都很抑鬱、憤怒,那麼,長久以往,這股怒氣會結郁在你身體器官的某個部位,那個久而久之這個部位就會發生病變,你的身體就會出毛病。

如果對方懟了你,你懟了回去就解氣了,那麼,這種哪怕一開始有負面情緒,後面負面情緒沒有保留太久就消失了,那麼,這就不會對自己的健康造成什麼影響。

還有一種人,如果對方對懟了你,你沒有太大的情緒起伏,而是聽着對方說了什麼,你在思考他說的對不對,對的話就去思考,應該如何完善,不對的話也不多說一句廢話,而是繼續忙着自己的事情。這樣的人不會過多的受到外界的影響,也不會生起多少負面情緒,他們內心清靜,看透了事物的本質,明白負面情緒的危害,所以,他們活得很坦然。

人有七情六慾,難免會有傷、恐、驚、憂等負面情緒的產生,但這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在內心深處留下了負面情緒。

那麼,有人會故意留下負面情緒嗎?

基本沒有。

但是為什麼負面情緒還會留在很多人的內心深處?

因為他們沒有掌控好負面情緒,使負面情緒失控了。

就好比:“春雨飄微”,人們並不會害怕雨水打濕自己的衣服,因為大家知道這樣的雨不會下很長時間。

再比如,“秋風乍冷”,人們不會盲目地去穿厚衣服,因為人們知道,這種溫度不會繼續降下去,而且很快會回溫。

但是,如果一場雨越下越大,一股冷空氣使氣溫越來越低,這就超過了人的預期,與人的預期不同,就會出問題。

這就是失控。

所以,產生負面情緒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無法掌控負面情緒。

既然失控是產生負面情緒的重要原因,如果要消除負面情緒,我們就要知道,每種負面情緒是因為什麼產生的。只有知道它們是如何產生的,才能明白如何針對性地去消除它們,已達到可控的預期。

《學經》說:

貪戀痴妄易生傷恐,虛言掛礙易生驚憂。

貪戀、痴妄、虛言、掛礙,這些心理活動容易產生傷心、恐懼、驚慌、擔憂的負面情緒。

更重要的是,這些心理活動很容易無止境的放縱下去。

比如,

貪戀:人的貪慾本身就是慾壑難填的。

痴妄:人內心的虛妄就如同深淵一樣,會一直陷下去,沒有止境。

虛言:你說一句謊話,會用一百句謊話去圓,當你把說謊成了條件反射,那麼,你的內心將無處安放。

掛礙:總是牽腸掛肚,就會失去對當下的把控,整個人也就沉浸在了思念、憂患之中。

這些行為最後會導致“傷、恐、驚、憂”的負面情緒。

如何解決呢?

既然知道了負面情緒怎麼產生的,那麼對應根源去解決就行了。

“憂”源於掛礙,解決方法是消除掛礙。

如何消除掛礙?

不要總是思念、空想,要去做,去行動。

惹人憂者,未完之事也,故有勞而作,以去其掛礙。

“驚”、“恐”是源於虛言,你總是說虛假的話,你會變得不自信,害怕被拆穿。解決方法就是說到做到,言行如一。

心有所驚者,言出而行未踐,虛言有偽也,故言行如一,以得心安神靜也。

“傷”、“悲”源於痴妄,解決方法是踏下心來實心做事。

惹人傷悲者,痴迷妄思也,故知道而易行,是為得慧也。

我們通過思考和改善行為內心能變得通達,會感悟出很多事情,對於曾經執迷的事情也會放下、看透。

正所謂:

知來者不追,知往者不究,過了過了,事過則了,釋然而不相介懷。

知言者無妄,易行者不迷,做了做了,做了便到,知言而無有掛礙。

負面情緒是如何產生的?又該如何解決? - 天天要聞

心理分類資訊推薦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 天天要聞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情緒的突然出現通常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幾個方面:### 未解決的內心創傷人們可能在過去的經歷中遭受了某些創傷,這些創傷在潛意識中留下了痕迹。當遇到類似的情境或觸發點時,這些潛在的創傷可能會導致情緒的突然爆發[1]。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布倡導書 - 天天要聞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布倡導書

第三十四次全國助殘日:"N+1孤獨症(農村)家庭康養項目"勸募大使董家樂發布關愛孤獨症倡議書。尊敬的志願者哥哥姐姐大家好,我叫董家樂,來自鄭州四十七中。今年5月19日是第34次全國助殘日,很榮幸以勸募大使身份參加本次助殘日主題活動。您了解孤獨症嗎?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 天天要聞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頭條創作挑戰賽#孩子上大學,想學心理學專業,那你知道心理學在大學裡面,到底需要學習哪些內容嗎?從心理學專業畢業,未來是幹什麼的?以及這個專業的就業怎麼樣?好不好找工作?圍繞這幾個問題,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詳細來解讀下——心理學。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 天天要聞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近日讀罷南國早報全媒體記者李慧子的相關採訪報道,不禁對社會中的弱勢群體生存狀況有了深入的思考。其中涉及一名精神病患者阿華在敬老院受虐待的案例,此舉引發公眾強烈反響及傳媒廣泛關注。藉由此案,我們既可洞見敬老院管理失范之現狀,亦能對社會對弱勢群體的態度與處理方式進行反思。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 天天要聞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從心理層面來說,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都會經歷漫長的思維馴化過程。由此被馴化後的思維模式導致刻板的條件反射,形成行為方式跟認知方式,經年累月下沉到潛意識層面,逐步滲透並影響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對人生的態度以及對價值的取向,導致抑鬱性人格跟焦慮性人格。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 天天要聞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今天,我想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告訴大家,人類的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是真實存在的,不接受任何反駁!我們知道,人的第六感是“超感官知覺”的俗稱,又稱“心覺”,此能力能透過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訊息,能預知將要發生的事情,與當事人之前的經驗累積所得的推斷無關。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 天天要聞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近日,#親密關係中的情緒勞動是什麼#這個網絡話題,引起了很多網友關注,有網友評論說,“情緒勞動是耐心、愛心、操心的複合詞,整天忙忙碌碌很辛苦,還不一定能得到對方認可”。記者注意到,這一說法得到了很多點贊認可。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 天天要聞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如今快節奏的生活、精神上的緊張和疲勞,導致我們常常忽視或壓抑自己的內在情緒:壓抑自我:習慣忽略自己的真正需求,而一味地取悅別人;持續焦慮:不想「內卷」,但競爭壓力太大,也不敢真的放鬆下來;束縛心靈:身邊有太多框架規則,囚禁住了那個曾經熱愛探索、渴望自由的你。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 天天要聞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在現代社會中,由於各種原因,夫妻分房睡的現象越來越普遍。那麼,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呢?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一、孤獨感增加當男人習慣了與伴侶同床共枕,突然分房睡會讓他們感到孤獨。在夜晚,沒有伴侶的陪伴,他們可能會感到寂寞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