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在《管子•重令》中寫道:天道之數,至則反,盛則衰。即為人處事,要遵守邊界,懂得分寸,知進退,知行止,不可貪婪無度,不可越位追求。
但這個世界總有一些人,以為自己是玉皇大帝,是福爾摩斯。他問什麼,別人就必須回答他什麼;他想知道什麼,別人就有義務告訴他,否則他就不高興,就振振有詞,就覺得你理虧。典型的坐井觀天、巨嬰心態。
田靜在9月15日的發文中,已經旗幟鮮明地回答了網友關注的幾個重點問題,並且言簡意賅、措辭肯定,絕大多數網友表示看懂了,明白了,理解了,釋然了。但也有少數別有用心、或巨嬰心態的所謂“杠精”,發出了一系列自以為是、不知行止、以為自己是太上皇的“靈魂追問”,讓人感覺其理解力已經跌破地平線。
改名了——為什麼只改名?為什麼不改姓?不是應該改姓嗎?不敢說了對吧?
買房了——買在江西哪裡?哪個小區?多少平?有沒有給許媽鑰匙?不敢說了對吧?
給錢了——給了多少?現金給的還是轉賬給的?有轉賬記錄嗎?你們賺那麼多錢不應該多給許媽一點嗎?不敢說了對吧?
沒阻止——只是沒阻止?支持了沒有?是怎麼支持的?怎麼沒看到你們站出來發聲(哪怕9月15日田靜已經發聲了)?不敢說了對吧?
以他們的思維模式,似乎你說你發工資了,就得告訴他發了多少;你說你在打官司,就得把起訴書公布在網上;你說你買了新房子,就得告訴他多少錢買的買在哪裡;你說你交女朋友了,就得給他看女朋友照片;你說你比較忙,就得告訴他你在忙什麼幾時有空。否則你就是心虛,就是不誠信,就是有問題。
這種思維的建立,本質上是“自我過剩”的加強版。其內在心理是“我想要的你們都必須給我”,其外在呈現是“如果對不上我的節奏就是你們不對。”所以他們會理直氣壯地認為他提出的問題你都必須回答,理所當然地認為每個人都有義務響應他的一切。整個把自己當成了玉皇大帝。
但是我們知道,凡事都有邊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隱私和獨立空間。每個人都有表達和不表達、或選擇性表達的權利。他/她可以向張三傾訴,也可以對李四沉默;也可以只說其一不說其二;還可以今天不說明天再說。這種權利受法律保護,任何人都應給以尊重。包括“巨嬰”本人其實也在享有這種權利,不會把自己的任何事隨時告知路人甲。
所以那些看不懂田靜發文的杠精們,越追問越會被人看到智商的捉急。有追問的時間不如多去看點書補充一下腦容量,或去看看球賽打打太極。畢竟你很閑,別人不一定也很閑。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威靜也是一樣。在這個忙碌奮進的時代,田靜能花時間花心思回應網友們關心的問題已經很不錯。他們沒有義務回答每個人的每個問題,特別是那些極其無聊、稍微動三秒鐘腦子就有答案的問題;他們也沒有義務跟着每個人的節奏走,因為他們有自己的節奏,且無需告訴你。這也是我們這個世界絕大多數人都在自覺遵守的基本規則,也是保證我們每個人活得獨立和自在基本機制。
分寸合理,行止有序,生活才會安然,天下才會太平。大家以為然否。
版權聲明:作者若水三千,系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資深教育工作者。本文系若水三千原創文章,獨家授權今日頭條首發。歡迎網友轉發。未經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