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的問題,早已不只是身體上的了。太多人都有心理上、心態上的問題,其中有些是由身體問題或對此的錯誤認識引起的。
比如,頸椎不好的人會想到按最壞情況發展而擔心得睡不着覺,執着於身材體重的人會有嚴重的焦慮。這些心理、心態問題,其實也加重了身體癥狀。因為大多數人都不能採用正確的解決方案,而是病急亂投醫,反而耽誤了自己。
一般人感覺心理問題很嚴重的時候,就會找心理諮詢師或心理醫生看看。結果,就會得到一個“某某症”“某某障礙”之類的名詞,或者被分析出“由於某某原因”才這樣的。然而,知道“是什麼”和“為什麼”並不能改善現狀,反而容易讓人畫地為牢或者鑽牛角尖。
這和身體問題是一模一樣的。我收了幾百個學生,剛開始都習慣性地問“這樣是不是骨盆前傾”“擴胸運動下蹲疼是因為什麼”“為什麼不能喝牛奶、吃水果”之類的問題。這些都是想法上的浪費時間,而不是能落地改善的實際行動。
以這幾個問題為例,合理的問法應該是:
一、怎麼改善我的(骨盆)姿勢?
二、擴胸運動怎麼下蹲才能不疼?
三、不喝牛奶不吃水果能不能改善我的問題?
很明顯,問題的基本要素不變,但完全變成了行動上的思考。不管現狀怎麼樣,為什麼會這樣,紙上談兵說得再明白,也不能讓我們過得更輕鬆省事。況且,問這種問題就說明思路不清晰,越想只會越糊塗。
不怕不知道,就怕知道的東西是錯的,還信以為真。雖然我應該比學生和讀者想得深入、通透一些,但也不能百分百確認自己正確無誤。所以,從來我都是用“以實際行動改善現狀”的思考方式。
簡單來說,我不會為問題做簡單的定義,而是把問題當成可以改善的地方;也不會思考無法確認的原因,而是通過結果的實際改善來驗證自己的猜測。
比如,我假設肥胖是由經絡不通引起的,而久坐形成的筋骨僵硬會導致經絡不通。所以,就嘗試通過改善筋骨僵硬的方式,來改善經絡不通。如果最終能順利減肥,就驗證了我的猜測。而如此猜測的理由,僅僅是從《黃帝內經》看到的一句“骨正筋柔、氣血以流”。
當然,我的猜測無誤,所以才大力地營銷能改善筋骨的第八套廣播體操。進而又研究起了矯正體態,也成功了。
我總結出來,其實關鍵就在於平衡,所有的問題都是由不平衡引起的。體態如此,心態更是如此。
所以,儘管學生總是講自己有某某心理問題,跑來求助的時候。我從來都沒有把她們當成“病人”,而只是一個心態失衡的普通人。
只要是個人,就有心態失衡的時候。我也不例外,比如看到“德不配位”的大V時,都下意識地希望他們早日翻車;被ETC惡言相向時,也會頓生不快。只是隨着練習越來越多,心態失衡的幅度和頻率都越來越小了。
也就是說,我通過反覆練習變成了很會平衡心態的人,而不是天生就會平衡心態。現在我也可以幫學生平衡心態了,我願意自稱為“心態矯正師”。
當然,不是每次都能奏效,畢竟我的能量還不夠大,耗費也很大。有人沒有準備好矯正心態,或者對我沒有充分的信任,而我也不是隨時都願意為每個人做心態矯正,只能靠機緣。
最終還是要靠自己的,解鈴還須繫鈴人。只要有平衡心態的意識,把過程當成練習“騎心態自行車”,就一定會不斷改善。
我不習慣也不喜歡給人一個確切的回答或方案,因為根本沒用。我只會給一個可行的方向,剩下的就是反覆練習。
營銷第八套廣播體操,就是這個方式。我已經熱情高漲地指出認為合理的方向了,至於讀者接不接受,就隨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