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大師介紹 | 認識心理學家桑代克

2022年09月14日04:48:31 心理 1282

桑代克

心理學大師介紹 | 認識心理學家桑代克 - 天天要聞

桑代克(1874-1949) 美國心理學家,動物心理學的開創者,心理學聯結主義的建立者和教育心理學體系的創始人。他提出了一系列學習的定律,包括練習律和效果律等。1917年當選為國家科學院院士。

人物經歷

心理學大師介紹 | 認識心理學家桑代克 - 天天要聞

桑代克(Edward LeeThorndike,1874—1949)1874年8月31日出生於美國麻省,父親本來是律師,後來當了牧師。作為一個孩子,其貌不揚,生性害羞、孤獨,只有在學習中才能找到樂趣,也特別有學習的天賦,高中的成績一直處在前一二名。1891年,踏上了康涅狄格州米德爾頓的衛斯理大學,主修英文。1895年畢業時,獲得了50年來最高的平均成績。在他的自傳中寫道,在上大學三年級以前他不記得“聽說過或見過心理學這個詞”,當時他必須選一門必修課。在讀了威廉·詹姆斯的《心理學原理》之後,他才對心理學感興趣。他去哈佛繼續研究生工作,計劃學習英語、哲學和心理學,可是,聽了詹姆斯的兩次課之後,他就完全迷住最後一門課程了。


1896年,他在哈佛獲得另一個文學學士學位,1897年獲碩士學位。儘管對詹姆斯非常尊敬,他卻選擇了一個非常沒有詹姆斯特色的課題“雞的直覺及智力行為”。當時詹姆斯不再搞實驗心理學,但他同意了這個選題,並把他家地下室里的一塊地方提供給沒有足夠大實驗室的桑代克作動物試驗。


1898年,桑代克被哥倫比亞大學聘請為大學評議員,提供給他獎學金,他帶着兩隻受過最好訓練的小雞到了紐約,在這個研究起來更方便的地方繼續完成博士學位。指導教師是詹姆斯·麥克金·卡特爾,當時這位教授正在進行通過人體測驗來測量智力的研究。桑代克儘管後來也進行過精神測驗,但為了完成博士論文,他只得繼續進行自己的動物學習研究。他完成了他著名的迷籠研究,因此獲得博士學位。桑代克在1899年成為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的一位心理學講師,根據卡特爾的建議,桑代克把他的動物研究技術應用於兒童及年輕人,之後他越來越多的用人做測試對象,並把大量時間花在人類學習、教育心理測驗等領域。


學術觀點

1.聯結—失誤學習理論


桑代克首先用實驗法來研究動物的學習心理。他創造了迷路圈、迷箱和迷籠等實驗工具,試驗魚、雞、貓、狗等動物的學習。根據這些實驗,桑代克認為,動物的學習並不具有推理演繹的思維,並不具有任何觀念的作用。動物的學習方式是失誤式的,即動物是通過反覆嘗試錯誤而獲得經驗的。這種學習的實質就是在刺激和反應之間形成聯結,即“感應結”。因此學習的實質在於形成情境與反應之間的聯結,聯結公式是S-R。



2.學習律


在實驗的基礎上,桑代克提出了三條學習定律:

(1)準備律(Law of Readiness)。聯結的加強或削弱取決於學習者的心理準備和心理調節狀態。

(2)練習律(Law of Exercise)。練習律是指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結會由於重複或練習而加強,不重複或練習,聯結的力量就會減弱。

(3)效果律(Law of Effect)。效果律是指刺激和反應之間的聯結可因導致滿意的結果而加強,也可因導致煩惱的結果而減弱。

總之,桑代克強調刺激與反應形成的一切聯結都以應用和滿足而增強。因此教育必須遵循這兩條主要的學習定律。教師應當先將作業中的樂趣講給學生聽,或以自己的熱情激起兒童的準備;要仔細地規定和嚴格地控制反應的順序,通過不斷地練習,最終形成所需的習慣;要注意學生在練習過程中是否疲勞和厭倦;要注意學習內容的難易程度,不可使學生感到十分困難,因而導致氣餒。

3.相同要素說(學習遷移理論)


桑代克等人認為,遷移是非常具體的、有條件的,需要有共同的要素。只有當兩個機能的因素中有相同要素時,一個機能的變化才會改變另一個機能的習得。兩種情境中的刺激相似,反應也相似時,遷移才會發生。兩種情境中相同要素越多,遷移的量也就越大。


傑出貢獻

在他的學術生涯中,他共出五百零七種書、專論和學術論文,這創紀錄的成就,後來的心理學家,可能除了皮亞傑之外,沒有人能與之相比。桑代克的主要貢獻如下:


(1)創立了教育心理學這門學科,使教育心理學從教育學和兒童心理學中分化出來,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因此,桑代克被稱為教育心理學的奠基人。


(2)借用大量生物學和生理學的概念來建立他的聯想主義心理學說。其結論大多是建立在心理實驗的基礎上的,這使他的理論具有較強的客觀性,為實驗心理學的研究作出了貢獻。


(3) 發展了古典聯想主義心理學。他的學習心理學是以"聯結"一詞貫穿始終的,所以他自稱為"聯結主義者"。其聯結主義的主要特點就是強調情境與反應之間的聯結,而不講觀念之間的聯想或聯結。因此將完全客觀的參照系與他的心理學理論結合起來。


桑代克是心理學發展中的重要人物之一。儘管他的很多見解引起人們的爭論和反駁,但是他的學習理論在心理學上始終佔有重要的地位。他的一些觀點,特別是他的效果律一直是人們爭論的一個主題,至今仍有人為驗證效果律和強化的作用,而埋頭進行細緻的實驗研究工作。雖然在桑代克之後又出現了一些新的學習理論和模式,但他對動物和人類學習的研究方法和結論在心理學史上的影響是不可抹殺的。


社會評價

桑代克的研究興趣十分廣泛,他是美國哥倫比亞學派的主要代表,又是動物心理實驗的首創者,教育心理學體系和聯結主義心理學的創始人,並設計了心理測驗,為美國教育測驗運動的領袖之一。正因為如此,一些史學家將他劃歸美國機能主義心理學派,但也有不少人認為他更像行為主義學派的人物,可他本人卻認為他並不屬於任何一個學派。

心理分類資訊推薦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 天天要聞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情緒的突然出現通常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幾個方面:### 未解決的內心創傷人們可能在過去的經歷中遭受了某些創傷,這些創傷在潛意識中留下了痕迹。當遇到類似的情境或觸發點時,這些潛在的創傷可能會導致情緒的突然爆發[1]。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布倡導書 - 天天要聞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布倡導書

第三十四次全國助殘日:"N+1孤獨症(農村)家庭康養項目"勸募大使董家樂發布關愛孤獨症倡議書。尊敬的志願者哥哥姐姐大家好,我叫董家樂,來自鄭州四十七中。今年5月19日是第34次全國助殘日,很榮幸以勸募大使身份參加本次助殘日主題活動。您了解孤獨症嗎?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 天天要聞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頭條創作挑戰賽#孩子上大學,想學心理學專業,那你知道心理學在大學裡面,到底需要學習哪些內容嗎?從心理學專業畢業,未來是幹什麼的?以及這個專業的就業怎麼樣?好不好找工作?圍繞這幾個問題,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詳細來解讀下——心理學。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 天天要聞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近日讀罷南國早報全媒體記者李慧子的相關採訪報道,不禁對社會中的弱勢群體生存狀況有了深入的思考。其中涉及一名精神病患者阿華在敬老院受虐待的案例,此舉引發公眾強烈反響及傳媒廣泛關注。藉由此案,我們既可洞見敬老院管理失范之現狀,亦能對社會對弱勢群體的態度與處理方式進行反思。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 天天要聞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從心理層面來說,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都會經歷漫長的思維馴化過程。由此被馴化後的思維模式導致刻板的條件反射,形成行為方式跟認知方式,經年累月下沉到潛意識層面,逐步滲透並影響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對人生的態度以及對價值的取向,導致抑鬱性人格跟焦慮性人格。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 天天要聞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今天,我想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告訴大家,人類的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是真實存在的,不接受任何反駁!我們知道,人的第六感是“超感官知覺”的俗稱,又稱“心覺”,此能力能透過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訊息,能預知將要發生的事情,與當事人之前的經驗累積所得的推斷無關。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 天天要聞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近日,#親密關係中的情緒勞動是什麼#這個網絡話題,引起了很多網友關注,有網友評論說,“情緒勞動是耐心、愛心、操心的複合詞,整天忙忙碌碌很辛苦,還不一定能得到對方認可”。記者注意到,這一說法得到了很多點贊認可。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 天天要聞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如今快節奏的生活、精神上的緊張和疲勞,導致我們常常忽視或壓抑自己的內在情緒:壓抑自我:習慣忽略自己的真正需求,而一味地取悅別人;持續焦慮:不想「內卷」,但競爭壓力太大,也不敢真的放鬆下來;束縛心靈:身邊有太多框架規則,囚禁住了那個曾經熱愛探索、渴望自由的你。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 天天要聞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在現代社會中,由於各種原因,夫妻分房睡的現象越來越普遍。那麼,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呢?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一、孤獨感增加當男人習慣了與伴侶同床共枕,突然分房睡會讓他們感到孤獨。在夜晚,沒有伴侶的陪伴,他們可能會感到寂寞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