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人更喜歡看恐怖片?

2022年09月14日00:14:03 心理 1787

從驚悚電影、恐怖密室到可怕的萬聖節服裝,人們消費着各種各樣與恐懼相關的產品和體驗。這種旨在喚起恐懼和焦慮等負面情緒的體驗或產品,被稱為反享樂消費(counterhedonic comsumption)。近幾十年來,市場上的反享樂消費需求激增,成為最流行和最賺錢的娛樂類別之一。但是,人們對這類消費的理解仍然相對有限。

什麼樣的人更喜歡看恐怖片? - 天天要聞

來自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學者Haiyang Yang和南洋理工大學的學者Kuangjie Zhang通過探索消費者對資源的感知如何影響反享樂消費,來增加對此類消費的理解。他們通過8項研究證明,感知資源稀缺性(perceived resource scarcity)會降低消費者的控制感,進而降低他們對反享樂消費的偏好

反享樂消費

享樂主義的一個基本假設是人們追求快樂、逃避痛苦。然而,消費者也會在一些引起負面情緒的產品和體驗上花費大量的時間和金錢。因此,反享樂消費的流行引起了心理學、社會學、傳播學、消費者研究等不同領域的學者的注意。

影響消費者對反享樂消費的偏好的因素有很多,例如為了豐富人生經歷、逃離平凡自我、獲得生活的充實感等。

資源稀缺與資源充裕的感知

資源的稀缺和充裕可以與消費者的實際資源水平相關聯(例如,因收入低於貧困線而感到拮据),但也可以根據具體情況發生感知上的變化。例如,與更富裕的人進行社會比較會使實際小康的人感到缺少足夠的財富,但同一個人與在貧困線以下的其他人比較會使其認為自己擁有豐富的經濟資源。

感知資源稀缺性會影響許多領域的消費者行為,包括與特定資源無關的領域。例如,資源稀缺性可以增強人們在產品使用方面的創造力,促使他們用不同的方法使用現有的材料。

基於控制感的作用機制

先前的研究指出,消費者的控制感與他們應對負面情緒的能力有關。信心框架根植於消費者的主觀控制感,即消費者感覺到危險和威脅,但相信自己能管理和控制環境。在恐怖消費的背景下,只有當人們能控制閱讀情境時,恐怖故事才有趣。因此,控制感可以作為反享樂消費情境的信心框架。

此外,現有研究表明,感知資源稀缺性可能會降低一個人的控制感。例如,一個人的工作越不穩定,則其對生活的感知控制程度越低。

基於以上,作者提出,相對於感知資源豐富而言,感知資源稀缺會降低消費者的控制感,從而降低他們對反享樂產品和服務的消費慾望但是,通過提高消費者的控制感,感知資源稀缺性對反享樂消費偏好的負面作用就會得到緩解

研究設計與結果

文章中,作者設計了八項研究來驗證他們的假設。

什麼樣的人更喜歡看恐怖片? - 天天要聞

研究1收集了來自82個國家10年間的電影票房數據,以人均GDP衡量資源的豐富程度。研究結果表明,來自資源豐富國家的個人消費了更多的恐怖電影,而這一模式並未出現在愛情片和紀錄片中

研究2A-2C用不同的方式操縱了參與者的感知資源稀缺,分別測試了參與者對鬼屋、恐怖電影的偏好程度。實驗結果皆表明,與資源豐富情境下的參與者相比,資源匱乏情境下的參與者對反享樂消費的偏好程度更低

研究3A顯示,在削弱參與者的控制感後,資源豐富的參與者對反享樂消費的偏好降低,此時資源豐富或稀缺條件下的參與者對反享樂消費的傾向不存在顯著差異。研究3B顯示,增強參與者的控制感可以減弱感知資源稀缺性對消費者反享樂偏好的負面影響,即控制感能提高資源稀缺的參與者對反享樂消費的偏好,但對資源豐富的參與者沒有顯著影響

研究4和研究5在不同情境中再次驗證了上述觀點,兩個研究的結果都表明了控制感中介了資源稀缺型對反享樂消費偏好的影響

什麼樣的人更喜歡看恐怖片? - 天天要聞

另外,雖然資源稀缺也會影響人們的安全感,但安全感的中介效應不顯著。這進一步表明,在反享樂消費中,控制感代表的信心框架比安全感代表的安全框架發揮了更重要的作用。

營銷人,你會怎麼做?

在營銷反享樂產品或服務時,企業應當注意利用那些消費者感知資源豐富的情境或時段。在資源匱乏的情況下(例如,全球經濟受新冠肺炎影響時),消費者可能對反享樂類產品或體驗的偏好較低。

研究還表明,企業可以通過增強消費者在消費體驗中的控制感來增加他們對反享樂體驗的偏好。例如,主題公園或遊戲開發商可以突出強調消費者能在公園或遊戲中自己選擇的冒險項目,以此增強控制感,從而幫助提高消費者對此類消費的偏好。

什麼樣的人更喜歡看恐怖片? - 天天要聞

什麼樣的人更喜歡看恐怖片? - 天天要聞

心理分類資訊推薦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 天天要聞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情緒的突然出現通常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幾個方面:### 未解決的內心創傷人們可能在過去的經歷中遭受了某些創傷,這些創傷在潛意識中留下了痕迹。當遇到類似的情境或觸發點時,這些潛在的創傷可能會導致情緒的突然爆發[1]。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布倡導書 - 天天要聞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布倡導書

第三十四次全國助殘日:"N+1孤獨症(農村)家庭康養項目"勸募大使董家樂發布關愛孤獨症倡議書。尊敬的志願者哥哥姐姐大家好,我叫董家樂,來自鄭州四十七中。今年5月19日是第34次全國助殘日,很榮幸以勸募大使身份參加本次助殘日主題活動。您了解孤獨症嗎?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 天天要聞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頭條創作挑戰賽#孩子上大學,想學心理學專業,那你知道心理學在大學裡面,到底需要學習哪些內容嗎?從心理學專業畢業,未來是幹什麼的?以及這個專業的就業怎麼樣?好不好找工作?圍繞這幾個問題,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詳細來解讀下——心理學。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 天天要聞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近日讀罷南國早報全媒體記者李慧子的相關採訪報道,不禁對社會中的弱勢群體生存狀況有了深入的思考。其中涉及一名精神病患者阿華在敬老院受虐待的案例,此舉引發公眾強烈反響及傳媒廣泛關注。藉由此案,我們既可洞見敬老院管理失范之現狀,亦能對社會對弱勢群體的態度與處理方式進行反思。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 天天要聞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從心理層面來說,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都會經歷漫長的思維馴化過程。由此被馴化後的思維模式導致刻板的條件反射,形成行為方式跟認知方式,經年累月下沉到潛意識層面,逐步滲透並影響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對人生的態度以及對價值的取向,導致抑鬱性人格跟焦慮性人格。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 天天要聞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今天,我想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告訴大家,人類的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是真實存在的,不接受任何反駁!我們知道,人的第六感是“超感官知覺”的俗稱,又稱“心覺”,此能力能透過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訊息,能預知將要發生的事情,與當事人之前的經驗累積所得的推斷無關。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 天天要聞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近日,#親密關係中的情緒勞動是什麼#這個網絡話題,引起了很多網友關注,有網友評論說,“情緒勞動是耐心、愛心、操心的複合詞,整天忙忙碌碌很辛苦,還不一定能得到對方認可”。記者注意到,這一說法得到了很多點贊認可。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 天天要聞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如今快節奏的生活、精神上的緊張和疲勞,導致我們常常忽視或壓抑自己的內在情緒:壓抑自我:習慣忽略自己的真正需求,而一味地取悅別人;持續焦慮:不想「內卷」,但競爭壓力太大,也不敢真的放鬆下來;束縛心靈:身邊有太多框架規則,囚禁住了那個曾經熱愛探索、渴望自由的你。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 天天要聞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在現代社會中,由於各種原因,夫妻分房睡的現象越來越普遍。那麼,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呢?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一、孤獨感增加當男人習慣了與伴侶同床共枕,突然分房睡會讓他們感到孤獨。在夜晚,沒有伴侶的陪伴,他們可能會感到寂寞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