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無聊,很多人都很熟悉。提到世界無聊日,可能有些人還不太知道。
世界無聊日(World Boring Day)即每年的7月5日,是一項吧友自發的娛樂活動。通過徵集廣大吧友對於"你覺得最無聊的事"的觀點,引起廣大網友共鳴以及熱烈的參與,並通過網絡等媒介傳播,形成一種帶有貼吧氣息的年輕人文化。
2016年的6月29日,原李毅吧吧主、現內涵吧吧主黃魚哥,在內涵吧發文,將無聊做了深入透徹的分析,並提出無聊等級表,發出質問"怎麼就沒有一個人發明個世界無聊日,你們能為我們這些有錢人想一想嗎?"呼籲發起世界無聊日。
隨即百度貼吧吧友自發發起了話題"#世界無聊日#你覺得最無聊的事是___",話題發出後引起了光大吧友的參與,相繼在李毅吧、內涵吧、搞笑、爆笑、女神、美女、魔獸世界等20個神級大吧引發了熱烈的討論,世界無聊日由此誕生。
世界無聊日的誕生從一定程度上說明了無聊這種現象的普遍性。從老人到小孩兒,從國外到國內,各種地區、各種行業的人或多或少都體會過無聊的感覺。從心理學的角度講,無聊是一種注意力傾注的對象不符合自己的價值觀時的心理體驗。關於無聊產生的原因,很多心理學家都曾進行過研究並給出了自己的分析。
20世紀30年代末,美國紐約城市心理學院的心理學家約瑟夫·巴爾馬克指出,無聊感是一種類似於睡眠的感覺。他曾經做了一項心理學測試,他找來一批大學生,隨機分成兩組,給他們安排一些單調重複的工作。第一組學生必須按照要求完成任務,沒有任何報酬;第二組學生在完成工作之後可以拿到報酬。結果發現,第二組學生的工作狀態和工作效率都明顯比第一組好很多。約瑟夫由此得出結論,無聊感是刺激和動力不足的一種複合產物。
在工作中,有些人的工作是單調和重複的,比如流水線上的一些工人。他們剛走上工作崗位時,可能還有一些新鮮感和挑戰性。等他們熟悉自己的工作內容之後,如果還是每天長時間做着同樣的工作,就容易感覺到無聊,這是因為工作的內容很難對他們產生刺激了。有些運動員在和水平比較低的對手比賽時,感覺動力不足,往往顯得不夠興奮,也會產生無聊感。
澳大利亞籍精神分析學家奧托·費尼謝爾認為,無聊是由於人的內驅力和願望受到抑制而產生的,並會導致明顯的無目標感。他通過研究發現,人們在做必須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和不能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時,容易產生無聊感。
現如今很多孩子都放暑假了,家長和孩子對於暑假的安排可能會存在分歧。有的家長為了不讓孩子落在後面或者為了讓孩子在暑假實現彎道超車,會把孩子的時間安排得滿滿的。如果這些安排沒有徵得孩子的同意而他們又不得不去做,孩子們會容易呈現出麻木、疲倦和無聊的狀態。他們既不能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又要去做不喜歡的事情,無聊的程度反而比在上學時更高。
心理學家諾曼·森德波爾與他的學生理查德·法莫共同發明了由28個問題組成的無聊傾向量表。他們通過量表來測試在不同境況下人們產生無聊感的傾向性。結果顯示,幾乎每個人在身處重複、單調、壓抑的環境無法擺脫的時候,都有過短暫的厭煩情緒。而無聊感產生的頻率和程度也是因人而異的。
有些人喜歡在生活中尋求更多的刺激,他們比一般人更容易感到無聊,他們喜歡接受挑戰,喜歡接受新事物。還有一些人他們有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卻不知道怎麼安排自己的生活,無聊感由此產生。也有一部分人他們是因為內心世界的空虛,比如找不到生活的意義,缺乏人生目標而感到無聊。
到了20世紀,心理學家主要把無聊產生的原因歸為兩個因素:一是外部的刺激,二是自身的調節能力。由於渴望外部刺激,性格外向的人更容易陷入無聊之中。英國倫敦精神病學研究學者艾森克指出,在單調工作中,性格外向的人比性格內向的同事更早變得口齒不清,這是由於性格外向的人需要持續變換的刺激才能達到最佳的喚醒水平。
在外部刺激差不多的情況之下,調節能力不同的人無聊感產生的頻率和程度也存在差異。同樣是做家庭主婦,有的人把每天的生活安排得充實而快樂,充滿了價值感和幸福感。有些人卻覺得這樣的生活單調乏味,無聊至極,簡直不能忍受。通常情況下,愛好廣泛且富有創造力的人,以及在各種環境中都能有所作為的人,更不容易陷入無聊的狀態。
偶爾的無聊對人們不會產生太大影響,有些人在無聊中會認真反思自己的生活,找到新的靈感和思路。如果經常覺得無聊,會讓人產生迷茫、焦慮、抑鬱等消極情緒。所以,面對無聊,人們需要做一些事情改變這種狀態。由於無聊產生的原因各不相同,調節的方法也是多種多樣。
如果一個人的無聊是因為工作的單調和重複引起的,可以考慮更換工作,這是最直接的解決辦法。要是由於某些原因無非更換工作,可以嘗試找到工作的意義和價值。比如有的人參加工作是為了攢錢實現某些願望,在工作時多想想自己的願望就會產生動力。
如果一個人的無聊是因為不知道如何打發自己的業餘時間,可以嘗試培養一些自己的興趣愛好或者學習一些心的技能,參加一些社團等等。通過這些活動,把自己的業餘時間給充實起來。只要有事情做,人們也就沒有時間和心思感受無聊了。
另外,心理研究發現,人們通過一些放鬆訓練也可以減少無聊感的產生。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的心理學家報告稱,在接受為期10天的內觀訓練之後,人們注意力和記憶力都有明顯改善,消極情緒也得到了緩解。
要注意的是,人們為了應對無聊感在選擇放鬆活動和娛樂方式時盡量避免電視、網絡遊戲等,這些垃圾快樂只能讓人們感到短暫的快樂,卻阻礙了人們應對無聊能力的發展。所以,我們要盡量選擇一些可以激發思維和想象力的活動。
本文由“郭利方心理工作室”原創,歡迎關注、點贊、評論,文章謝絕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