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90年代初,有人曾對800名臨床和諮詢心理學家作了一次調查,結果發現,被認為對當代心理諮詢和治療最有影響的心理學家中,卡爾·羅傑斯名列第一。的確,羅傑斯及其開創的“患者中心療法”在當代心理諮詢和發展歷史上享有特別的聲譽。雖然近些年來,患者中心療法作為一個單獨的流派已經不再像數年前那樣聲名隆盛、追隨者眾多,但它的一些重要思想,如人本傾向、強調咨訪關係、自我概念等等,已經被大多數新的諮詢體系所吸收,成了整個心理學科的共同財富。
患者中心療法發展過程
患者中心療法的基本體系是由羅傑斯一手發展起來的。卡爾·羅傑斯(Carl Rogers,1902~1987)生於美國芝加哥近郊一個勤奮勞作的清教徒家庭。幼年時受的教育強調德行、勤勞,以及對基督教的信仰。1922年,羅傑斯到北京參加世界基督教徒學生聯合會,異域見聞使他原有的一套信念受到很大衝擊,使他“能夠思考我自己的思想,得出我自己的結論,並採取我所信任的立場”。這次經歷以及從中得到的感受,使羅傑斯相信:人最終必須信任、依靠自己的經驗,才能做真正的自己。這一思想深深地影響着他日後的人格研究。
患者中心療法的發展大體可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以羅傑斯1942年出版《諮詢和心理治療》一書為標誌。這本書的副題為“臨床實踐中的最新概念”,正如這個副題表明的,羅傑斯在書中提出了一些重大的、與當時佔主導地位的心理分析療法很不相同的治療理念。其中一個關鍵思想是:只有當事人才能夠充分、深刻地了解自己。要取得較好的療效,就要依靠當事人來指導治療過程。針對心理分析由諮詢師主導一切的傾向,此時期羅傑斯的體系稱為“非指導性治療”。
發展過程的第二階段以《當事人為中心療法》的出版(1951年)為標誌。自此以後很長一段時間裡,羅傑斯的體系一直叫“當事人為中心療法”。在這本書中,羅傑斯系統地闡述了這一療法的理論和實踐。其中,關於人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與機體經驗的關係”等理論問題得到更深入、更清楚的探討和分析。在實踐方面,也從重視反映來訪者所說的事實內容轉為同時重視反映隱蔽的情感,從而真正深刻、準確地“進入”來訪者的“現象世界”。
第三階段稱為“經驗階段”。1957年,羅傑斯從芝加哥大學來到威斯康辛大學,任心理學和精神病學教授。由於這一轉變,羅傑斯的當事人從主要是正常人變成了主要是精神病人。此時,羅傑斯開始有意識地探索治療中究竟需要什麼條件才能使來訪者發生改變,并力圖使自己的理論受到嚴格的經驗檢驗。這一努力導致他對諮詢師和來訪者之間“夥伴關係”的強調,重視諮詢師的態度對來訪者的影響,重視雙方的情感、體驗的交流。
第四階段,也就是現在稱為“以人為中心治療”的階段,約始於70年代初。這一名稱的改變恰如其分地反映了羅傑斯興趣重點的轉移:羅傑斯強烈地希望把他的體系擴展到傳統的心理治療領域以外,使當代大多數人過上一種人本主義的、存在主義的個人生活,即超出個人的社會角色的、充分發揮其機能的、整合程度高的生活。在這種幫助活動中,“以人為中心的治療”強調一種“人—人”關係,而不是“幫助者—被幫助者”的關係。
許多年來,羅傑斯的思想一直在不斷變革,然而他的體系中的一些基本組成部分並沒有大的變化。新的思想往往是前面思想的深化和豐富,而不是原有思想的否定。
80年代後期以來,患者中心療法成為現今世界上地位比較穩固、影響很大的幾種諮詢治療流派之一,同時也是新的諮詢治療模式的主要靈感來源之一。
感謝您的閱讀,歡迎大家關注和點贊,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