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多的旁觀者見死不救的現象稱為責任分散效應。
比如唐山燒烤店打人事件中那些沒出手的人們的表現,就是這種現象的最好例證。
其實這個現象的定義來源於美國的一次深夜殺人事件,事件發生在1964年3月13日夜3時20分,在美國紐約郊外某公寓前,一位叫朱諾比白的年輕女子在結束酒巴間工作回家的路上遇刺。當她絕望地喊叫:“有人要殺人啦!救命!救命!”聽到喊叫聲,附近住戶亮起了燈,打開了窗戶,兇手嚇跑了。當一切恢復平靜後,兇手又返回作案。當她又叫喊時,附近的住戶又打開了電燈,兇手又逃跑了。當她認為已經無事,回到自己家上樓時,兇手又一次出現在她面前,將她殺死在樓梯上。
在這個過程中,儘管她大聲呼救,她的鄰居中至少有38位到窗前觀看,但無一人來救她,甚至無一人打電話報警。這件事引發巨大轟動,這個現象就被定義為責任分擔效應。
這種現象不能僅僅說是眾人的冷酷無情,或者是道德日益淪喪的表現。因為在不同的場合,人們的援助行為確實是不同的。也包括開頭所說的唐山燒烤店打人事件,即使你在現場如果只有你一個人出手相助,那也只有被那9個暴徒圍毆的份。
有心理學家做過調研和相關的心理分析,比如當一個人遇到緊急情境時,如果只有他一個人能提供幫助,他會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責任,對受難者給予幫助。因為如果他見死不救會產生罪惡感、內疚感,這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價。甚至多少年後都無法從這件事裡面走出來。而如果有許多人在場的話,幫助求助者的責任就由大家來分擔,這時候就是責任分散效應,其結果是造成責任分散,每個人分擔的責任很少,旁觀者甚至可能連他自己的那一份責任也意識不到,從而產生一種“我不去救,由別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體冷漠”的局面。
如何減少或者避免這種情況發生,不僅僅是心理學的範疇,更應該上升到國家、社會和政府層面的範疇,還是說唐山燒烤店打人事件,表面上是責任分擔效應,人群冷漠,但再稍微深挖一下,法治層面是不是存在漏洞,導致惡人敢鑽空子而猖狂,老實人出手就是吃虧呢?執法隊伍是否存在貓鼠一窩,共同戕害老實人呢?還是那句話,透過現象看本質,每個效應的出現,都需要解決一些社會深層次存在的矛盾。不然,這樣的悲劇還會重複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