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為什麼有的人總愛指責別人?多半是缺乏這種能力

2021年12月17日23:25:02 心理 1550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在如今這個社會之上,每個人都有着屬於自己的人格類型,而有一種人格被稱之為是指責型人格。但是大部分人對指責型人格是沒有深刻了解的。

這種人格,通過責備的方式來反映出社會的準則。但是,對於其他人來說,生活在這個社會之上,必然是要保護自己權益的,絕對不可以受到他人的欺負與辱罵

心理學:為什麼有的人總愛指責別人?多半是缺乏這種能力 - 天天要聞

薩提亞(Satya)曾經明確指出,每一種溝通的姿態都其實富含有三個層面:

  • 自我
  • 他人
  • 場景

不僅如此,他還認為溝通的姿態也可以分為討好型、指責型、超理智型、打岔型、一致型。

如果自己的伴侶是指責型人格,那麼婚姻生活,往往會包含着痛苦與無奈,面對指責型的伴侶又應該怎樣去面對婚姻呢?

心理學:為什麼有的人總愛指責別人?多半是缺乏這種能力 - 天天要聞

指責型人格的人往往會更擅長找尋別人身上的毛病和錯誤,並且總是喜歡用自己的觀點去批評對方,指責他人。

他們一旦找到對方身上的缺點,便會無限地放大,以至於缺點完全蓋過了對方身上的長處,這一類型的人總是以自我為中心,以自己的條件和規則去約束對方,很難意識到自己本身存在着的問題,所以經常會與他人發生爭吵和分歧。

而在婚姻當中,被指責被否定的一方,內心也會出現情緒的波動,在最初也許會與對方據理力爭,可以與對方客觀地分析事物,可是隨着對方一味地指責,只會讓被否定的那一方內心逐漸的開始走向消極。

心理學:為什麼有的人總愛指責別人?多半是缺乏這種能力 - 天天要聞

他開始自我否定,產生一系列的悲觀情緒,原本應該是幸福美滿的婚姻生活,但在對方的抨擊和打壓之下,變得越來越痛苦,婚姻質量和婚姻水平逐步下降。為什麼有的人總愛指責別人?

根據真實資料表明,許多指責型人格的形成,很有可能與原生家庭有極大的關係。

如果他的父母是指責型人格,那麼也就意味着這個孩子從小到大就受到了父母的苛責和打壓,長大以後,孩子會效仿父母對自己的教育方式,也開始不顧別人的感受去指責他人,而首當其衝受到傷害的便是自己未來的伴侶和子女。

心理學:為什麼有的人總愛指責別人?多半是缺乏這種能力 - 天天要聞

事實上,許多家長總是喜歡將所有的關懷都放在孩子的身上,這是無可厚非的,但是過度的寵愛就會變成溺愛。

讓孩子變成一個“小皇帝”以自我為中心,太過於自我,反而忽視了對他人情感的考慮,喜歡評判他人,總是以極高的標準去權衡他人的人生準則,所以這樣的人在長大以後往往也容易形成指責型人格。

而指責型人格身上多半是缺乏一種能力,一種能夠給予自己安全感的能力,讓自己能夠從容地應對不確定性。

許多指責型人格,習慣性地將自己的不滿情緒發泄到別人的身上,還美其名曰,想要讓對方更加完美,但實際上他們只不過是在用冠冕堂皇的理由來尋找一隻替罪羔羊罷了。

心理學:為什麼有的人總愛指責別人?多半是缺乏這種能力 - 天天要聞

他們本身是有錯的,但是卻還是不願意承認自己的錯誤,在他們自己的眼中所做的一切都是正確的,實際上這本身就已經是一種自負的心理。

如果我們遇到了指責型人格的伴侶,不要因為對方的貶低而開始產生焦慮或者低迷的情緒,應該冷靜地看待問題,並且清晰地審視自我。

很多人在遇到指責型人格伴侶的時候,一旦對方開始貶低自己,那麼自己便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想要與之進行爭辯。

但實際上這樣的做法是錯誤的,這隻會激發兩個人之間的矛盾,讓一件原本不足掛齒的小事成為一件不可調和的矛盾。

心理學:為什麼有的人總愛指責別人?多半是缺乏這種能力 - 天天要聞

所以當我們聽到對方否定的言論之時,應該審視自我,並且內心清楚知道,自己並不是這樣的人,可以保持情緒的冷靜,然後讚美他誇獎他,但是切勿生氣,更不要與其發生爭吵。

當我們遇到指責型人格時,與其去掌握對方的情緒,與其讓他自己找到自身的問題所在,倒不如學會提高自我,增長對情緒的掌控能力,善於發現自身的優點,讓自己真正做到認可自身。

當對方再次向自己發起評判之時,自己也有足夠的勇氣和信心來抗拒對方的聲音,到那個時候,指責型人格對你自身的干擾,就如鴻毛一般無足輕重。

心理學:為什麼有的人總愛指責別人?多半是缺乏這種能力 - 天天要聞

事實上,指責型人格是一種缺乏安全感的表現,他們之所以會指責別人,是想要通過自己的方式來引起別人的注意

其實這類人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也是比較常見的,我們只要做到內心足夠強大,便不會被他們的言行而干擾,生活是自己的,生活的光明也由自己創造,外人的言論又怎麼會影響人生的坦途。

- The End -

作者 | 湯米

編輯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微信公眾號:第一心理


心理分類資訊推薦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 天天要聞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情緒的突然出現通常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幾個方面:### 未解決的內心創傷人們可能在過去的經歷中遭受了某些創傷,這些創傷在潛意識中留下了痕迹。當遇到類似的情境或觸發點時,這些潛在的創傷可能會導致情緒的突然爆發[1]。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布倡導書 - 天天要聞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布倡導書

第三十四次全國助殘日:"N+1孤獨症(農村)家庭康養項目"勸募大使董家樂發布關愛孤獨症倡議書。尊敬的志願者哥哥姐姐大家好,我叫董家樂,來自鄭州四十七中。今年5月19日是第34次全國助殘日,很榮幸以勸募大使身份參加本次助殘日主題活動。您了解孤獨症嗎?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 天天要聞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頭條創作挑戰賽#孩子上大學,想學心理學專業,那你知道心理學在大學裡面,到底需要學習哪些內容嗎?從心理學專業畢業,未來是幹什麼的?以及這個專業的就業怎麼樣?好不好找工作?圍繞這幾個問題,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詳細來解讀下——心理學。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 天天要聞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近日讀罷南國早報全媒體記者李慧子的相關採訪報道,不禁對社會中的弱勢群體生存狀況有了深入的思考。其中涉及一名精神病患者阿華在敬老院受虐待的案例,此舉引發公眾強烈反響及傳媒廣泛關注。藉由此案,我們既可洞見敬老院管理失范之現狀,亦能對社會對弱勢群體的態度與處理方式進行反思。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 天天要聞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從心理層面來說,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都會經歷漫長的思維馴化過程。由此被馴化後的思維模式導致刻板的條件反射,形成行為方式跟認知方式,經年累月下沉到潛意識層面,逐步滲透並影響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對人生的態度以及對價值的取向,導致抑鬱性人格跟焦慮性人格。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 天天要聞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今天,我想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告訴大家,人類的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是真實存在的,不接受任何反駁!我們知道,人的第六感是“超感官知覺”的俗稱,又稱“心覺”,此能力能透過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訊息,能預知將要發生的事情,與當事人之前的經驗累積所得的推斷無關。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 天天要聞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近日,#親密關係中的情緒勞動是什麼#這個網絡話題,引起了很多網友關注,有網友評論說,“情緒勞動是耐心、愛心、操心的複合詞,整天忙忙碌碌很辛苦,還不一定能得到對方認可”。記者注意到,這一說法得到了很多點贊認可。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 天天要聞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如今快節奏的生活、精神上的緊張和疲勞,導致我們常常忽視或壓抑自己的內在情緒:壓抑自我:習慣忽略自己的真正需求,而一味地取悅別人;持續焦慮:不想「內卷」,但競爭壓力太大,也不敢真的放鬆下來;束縛心靈:身邊有太多框架規則,囚禁住了那個曾經熱愛探索、渴望自由的你。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 天天要聞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在現代社會中,由於各種原因,夫妻分房睡的現象越來越普遍。那麼,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呢?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一、孤獨感增加當男人習慣了與伴侶同床共枕,突然分房睡會讓他們感到孤獨。在夜晚,沒有伴侶的陪伴,他們可能會感到寂寞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