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告訴大家的是,抑鬱症的病因與發病機制至今尚未完全闡明。人的大腦與神經系統以及心理現象太過複雜。現在人們對於抑鬱症的研究還處於探索的階段,都在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探究。它還沒有一個成型的完善解釋。
目前科學研究上發現了一些與抑鬱症存在密切相關的因素。第一個是遺傳因素。抑鬱症患者的一級親屬,也就是父母兄弟姐妹或者孩子患抑鬱症的風險大約是一般人群的2-4倍。我們經常會碰到一個家庭中多人患上抑鬱症的情況。在抑鬱研究所的社群中,就有一對父女。父親是躁鬱症,常有抑鬱發作。女兒則是抑鬱症。
曾排名美國第一的網球選手克里夫·里奇曾患抑鬱症。他的父親和祖父都曾患過抑鬱症。但是這種論斷的依據還僅僅是患病現象。研究人員通過雙生子研究、寄養子研究等方法。發現確實是抑鬱症患者的親屬也得抑鬱症的比例更高。
至於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是不是由於基因遺傳導致的。如果是那麼這種遺傳到底是位於哪個基因位點或者基組。這些問題的答案至今尚不明確。美國精神病學雜誌於2019年發表的論文稱。研究人員發現,抑鬱基因slc6a4與抑鬱症毫無關係。相信很多網友都在刷微博的時候看到過這條微博熱搜。對於這個消息需要正確理解的是。這組基因與抑鬱症無關,推翻了20年前的假設。
但是否存在其他與抑鬱症相關的基因,至今仍不能下定論。現在我們只是根據很多抑鬱症患者的親屬也患有抑鬱症,並且比例明顯高於常人家庭。這一現象是存在的。有人會提出疑問。很多人都是家族裡沒有人得過抑鬱症,但是他卻得了,這又怎麼解釋。
關於這一問題,有兩種推測。是抑鬱症基因也許存在表現性的問題。攜帶基因,並不一定就表現出抑鬱症。但是下一代經過基因重組,就可能表現出抑鬱症。是除了基因遺傳還會有外部環境因素的作用,要知道人腦具有可塑性,外部環境刺激是可以改變人的神經遞質水平,神經元數量以及突觸連接和傳導通路的,所以外部環境刺激也有可能會使人得抑鬱症。
第二個是生物化學因素。生物化學因素包括2個。一個是軀體病變。另一個是神經遞質水平以上。
軀體病變是指有些得了腦部腫瘤的人就可能會伴有抑鬱癥狀。因為腫瘤可能觸及的那些與抑鬱癥狀相關。比如邊緣系統這一類的腦部區域或者是糖尿病患者,容易發生抑鬱障礙。
由於飲食限制,對疾病的擔心,以及某些書里改變啊。比如血糖紊亂和神經內分泌的異常,這些都增加了得抑鬱症的可能性。但神經遞質水平相較於基準水平的意義上,在通常被認為是抑鬱症的主要是得抑鬱症原因。
20世紀中葉,有研究人員對一些抑鬱症自殺者的腦部進行研究。通過顯微鏡看到大腦那三種神經遞質的濃度異於常人。這三種神經技術,分別是:血清素系五羥色胺、腎上腺素和多巴胺。現在市面上的抗抑鬱葯,就是根據如何調解這三種神經遞質水平。
五羥色胺參與痛覺、睡眠和體溫等生理功能的調節。它主要影響人的快感水平。鬱症患者的五羥色胺通常低於常人,所以他們會出現睡眠紊亂,尤其是失眠的情況,並且對於快感體驗降低,覺得開心不起來。有很多抑鬱症患者進行自殘行為,並說感覺不到痛。很可能也是由於五羥色胺水平低導致的。
多巴胺掌管着人的思維和想法是否活躍。抑鬱症患者的多巴胺水平,通常低於常人。所以抑鬱症患者通常出現精神運動性激越,覺得煩躁不安難。
一方面,腎上腺素主要影響抑鬱症患者的食慾和性慾。抑鬱症患者的腎上腺素或高於或低於成人,所以抑鬱症患者可能會出現進食紊亂。有的暴飲暴食。有的食欲不振。
抑鬱症第三個相關因素是心理因素,也就是個體的氣質性格因素。一般來說,低自尊水平的人和有悲觀思維的人更容易抑鬱。有一個故事可以體現樂觀思維與悲觀思維的不同,相信大家都聽過。
同樣是走在沙漠里。樂觀的人看見瓶子里半瓶水,會開心地說:真好,還剩半瓶水。而悲觀的人則會說:糟糕,只剩半瓶水了。認知影響情緒,悲觀的認知就會帶來低落的情緒。低自尊和悲觀的人,很容易想到事情消極的一面,並且容易自卑自責。長期以來就積少成多就可能引發抑鬱症。
主要由遺傳和生物化學原因引起的抑鬱症,我們稱之為內源性抑鬱。由外部環境引起的抑鬱症被稱為外源性抑鬱症,也叫心因性抑鬱症。由心理因素導致的叫做抑鬱性神經症,通常表現為惡劣心境。由環境應激因素引起的叫做反應性抑鬱。
到這裡,我們就已經介紹了三種可能導致抑鬱症的因素分別是遺傳因素、生物化學因素、心理因素。接下來我們談另一個因素,那就是外部的社會環境因素。
這種環境因素從長期來看,包括壓力積累與社會支持系統薄弱。從短期來看,主要包括創傷性事件,比如暴力侵害、虐待、失戀還包括應激性事件。比如親人突然去世,自然災害。長期的壓力積累,比如成長與教養環境,中長期生活在被忽視,缺少關愛或者一段時間這個升學、升職的壓力事件。
我曾經見過一位抑鬱症患者。她長期被校園霸凌、被孤立。在學校里,她幾乎沒有朋友。吃剩飯、被奚落、被毆打都是常事。當她試圖向同學求助的時候,無人回應。當她向老師求助的時候,老師就擺出一副不相信的姿態。她想向家裡人求助,可是她的家庭重男輕女,從不真正關心她。長期的感受不到關愛,再加上學業壓力。兩年後,得了抑鬱症開始休學。得了抑鬱症了,她開始自我懷疑,覺得沒人喜歡他,這都是自己的錯。然而整日鬱鬱寡歡,不想說話、不想做事。覺得對這個世界沒什麼留戀。最後想要輕生尋求解脫。
為什麼長期的壓力環境會讓人抑鬱呢?內分泌學和生物化學家塞利把適應壓力的過程分為三個階段。
一是警覺階段。此階段發現了事件,並引起警覺,同時準備戰鬥。
二是搏鬥階段,此階段全力投入對事件的應對和消除壓力或適應壓力,抑或退去。
三是衰竭階段,此階段,消耗大量的生理和心理資源。最後精疲力盡。
當一個人長久地面對壓力。這種壓力強度又經常超出自我的可承受範圍之後,身心就會出現各種問題。隨之而來的可能就是抑鬱。就像故事中的女孩兒。她掙扎過、努力過、求助過。但最終還是被壓垮了。
其實還有另一個原因容易導致抑鬱。那就是長期的社會支持系統薄弱。
社會支持系統是指。一個人在自己的社會關係網絡中,所能獲得的來自他人的物質和精神上的幫助和支援。社會支持系統,可以說是環境因素中最重要的一個因素。但是這個因素卻被嚴重忽視了。當你陷入困境時,若是有人能拉你一把,也就不至於抑鬱了。而在剛才我們講的那個例子中很顯然主人公當時是沒有社會支持系統的。所以她最終扛不住,抑鬱了。
關於抑鬱症的病因,還有一個說法就是抑鬱症是由於內部原因與外部環境因素綜合作用導致的。內部原因,指個體的基因生物化學因素以及心理特徵。這也影響個體的抑鬱數值,決定個體的抑鬱易感性,也就是患抑鬱症的可能性有多少。而外部環境因素則決定了這種可能性到底會不會發生。
這個過程可以比喻為扣動扳機的過程。內部原因代表,在槍里是否有子彈以及有多少顆。而外部環境原因象徵著扣動扳機所施加的壓力。若是彈夾沒有子彈,個體當下不具備抑鬱因素。即使扣動扳機也不會發生射擊。若是在槍里有子彈,沒有讓人抑鬱的壓力環境,個體也不會得抑鬱症。只有當個體本身具有抑鬱特質,同時外界因素又對個體進行施壓,子彈才會最終射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