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會在一生中經歷一些創傷打擊,
這些創傷事件可能不會給某些人留下長期影響,
但也有成千上萬的人無法從中脫身,
還會因此出現闖入性再體驗、噩夢等癥狀,
或者是出現妨礙日常生活的負面情緒,
這種現象被稱為“創傷後應激障礙”,
簡稱“PTSD”。
那麼,“PTSD”到底是什麼呢?
又該如何治療?
今天我們就邀請了
無錫市精神衛生中心
臨床心理科主任王國強
來和大家聊一聊這個話題。

什麼是"PTSD"?
創傷後應激障礙(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是指個體經歷、目睹或遭遇到一個或多個涉及自身或他人的實際死亡,或受到死亡的威脅,或嚴重的受傷,或軀體完整性受到威脅後,所導致的個體延遲出現和持續存在的精神障礙。PTSD一般在創傷性事件發生後數天至6個月內發病,病程至少持續1個月以上,可長達數月或數年,個別甚至達數十年之久。其中病期在3個月之內的稱為急性PTSD,3月以上的稱為慢性PTSD,而若癥狀在創傷事件後至少6月才發生則稱為延遲性PTSD。
"PTSD"主要癥狀有哪些?
PTSD的核心癥狀有三種:即創傷性再體驗癥狀、迴避和麻木類癥狀、警覺性增高癥狀,且這樣的狀態持續一個月以上。
1.創傷性再體驗
患者的思維、記憶或在夢中反覆、不自主地湧現與創傷有關的情境或內容,也可出現嚴重的觸景生情反應,甚至感覺創傷性事件好像再次發生一樣。

2.迴避和麻木
長期或持續性地極力迴避與創傷經歷有關的事件或情境,拒絕參加有關的活動,迴避創傷的地點或與創傷有關的人或事,有些患者甚至出現選擇性遺忘,不能回憶起與創傷有關的事件細節。
3.警覺性增高
過度警覺、過分驚嚇,可伴有睡眠困難、注意力不集中、易激惹易發怒及焦慮情緒。

4.其他癥狀
有些患者還可表現出濫用成癮物質、攻擊性行為、自傷或自殺行為等,這些行為往往是患者心理行為應對方式的表現。同時抑鬱癥狀也是很多PTSD患者常見的伴隨癥狀。
如何確認是否患上“PTSD”?
重大創傷事件是PTSD發病的基本條件,患者經歷、目睹或遭遇自身或他人的死亡、或威脅生命、嚴重的身體傷害、或性暴力經歷。但創傷性經歷不代表一定會患PTSD。
病程至少持續1個月以上。在創傷性經歷一個月內即使出現PTSD癥狀,並不能得出診斷,PTSD患病率約為7%~12%,部分個體在創傷經歷產生的應激癥狀會自行消退。
PTSD的判斷並不是簡單的癥狀比對,需要由心理醫生及持有專業資質的心理專業人士進行嚴格的篩查和慎重診斷,請大家不要僅根據部分疑似癥狀就自行診斷得出結論!!
一旦確認患上"PTSD"應該如何治療?
常用於PTSD的心理治療有認知行為治療、催眠治療、眼動脫敏再加工、精神分析療法、暴露療法等。
認知療法:讓患者重新整理自己的思維方式,用更加積極的心態去看待創傷性事件,逐漸意識和修正自己的不合理信念,降低恐懼和焦慮水平等。
暴露療法:心理治療師會要求患者重複地講述或回憶受創傷的過程,直到患者逐漸脫敏不再害怕,更加坦然接受和面對創傷經歷。

"PTSD"是人類碰到災難時的正常反應的
嚴重表現或異常狀態,
但我們有辦法不讓這種反應變成常態。
希望受到心靈重創的人們能夠
更多地尋找家人、朋友或醫生的幫助,
而不是沉溺於悲傷之中不能自拔,
甚至使用煙酒、藥物麻醉自己。
而如果你身邊有這樣的家人、朋友,
請給他們更多包容和幫助吧!
【來源:無錫eTV全媒體】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