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時光】之十 ) 圖片為後添加
第一代雲母廠女工(91歲母親)
雲母片
大約在六十年代的頭幾年裡,兒時的筆者模模糊糊剛剛記事。記得當時年齡28歲左右的母親,為了掙錢貼補家用,去哈巴河縣城的一家雲母廠打工剝過雲母,當過兩年多的雲母礦加工廠臨時工。
當年雲母廠臨時工的工資比較高,每月能掙40多塊錢。幹活的臨時工如果有誰願意長期在廠里工作,只要勞動表現好,不論家庭成份高低,廠里許諾可以轉為國家正式職工。
雲母廠設在城鎮小學圍牆西側與二道渠以東的中間地帶,有幾間土壞平房帶一個不大的院子。其中兩間房子是切割車間和成品檢驗室,一間是辦公室,二間是加工雲母的集體勞動工房。
廠里負責人是縣裡派來的技術員,叫張道民,他管理工廠,重點負責生產技術,每天領着十幾個女職工剝雲母。工人中有漢族、有民族,多數是婦女家屬,好多阿姨都帶着吃奶的嬰幼兒上班。
我的母親也帶着哺乳期的妹妹,幹活時把妹妹放在跟前的紙箱子里,隨便給個小東西當玩具,一邊手剝雲母,一邊照看娃娃。我是一個男孩子,比妹妹大二歲多,所以媽媽上班時就把我託付給鄰居民族阿帕照看。
原礦雲母塊
阿帕家一個男孩和我同歲,另外兩個姐姐分別大我一到二歲。媽媽剝了兩年雲母,我在阿帕家玩了兩年。為了表示感謝,媽媽每年都要納兩雙繡花鞋送給阿帕,有空還給阿帕教漢族的熱炒菜......
阿帕漢語講不好,我常和他家孩子在外邊一起玩耍,為了喊叫我方便,阿帕給我起了個“瓦里汗”的哈薩克族名字。現在我需要註冊網絡平台APP時,一般都會用瓦里汗作我的網名。
雲母廠里的勞動是把礦山運下來的雲母疙瘩,交給加工廠媽媽她們這些女工,用開刃磨尖的鋼鋸條一層層剝開,再經過側刀車間裁邊,然後分級裝箱運走。媽媽告訴我,這些雲母是用在飛機上的。
雲母是一種造岩礦物質,呈六方形的片狀晶體,特性是絕緣、耐高溫。工業上用得最多的是絹雲母,廣泛應用於塗料、油漆、電絕緣、電焊條、塑料、造紙、瀝青、橡膠等化工工業。
哈巴河縣礦產資源十分豐富,後來被國家地礦部門譽為“有色金屬帶上的一顆明珠”。但當時受地質勘探技術制約,礦產深部開採尚屬空白。但云母屬於山區淺表性非金屬礦藏,便於開採,投資不大,所以當時媽媽們剝的雲母片遠近馳名,非常吃香。
母親在雲母廠幹了兩年,無論是嚴寒還是酷暑,每天“朝九晚五”按時上下班。而且幾乎每天都帶着妹妹去幹活,除了生病請假,平時從不缺勤。由於媽媽剝出的雲母質量好,等級高,還經常幫助進廠的新手,向民族女職工手把手傳授剝離技術,受到了廠領導和大夥的好評。
廠里根據群眾推薦和媽媽平時的工作表現,決定給媽媽轉正收為正式工。縣上的縫紉鋪 (手工業聯社前身) 也要調媽媽去工作,但因婆婆我奶奶得了呼吸系統慢病,家裡又增人添丁,全家老小離不開媽媽。所以婉拒了廠里的好意,從此媽媽再也沒有去上過班。
後來,因本地區的富蘊、阿勒泰縣等地儲量大,品位高的大型雲母礦相繼開採,各地老雲母廠(包括兵團企業)紛紛技改擴能,進行規模化經營,生產成本大幅度降低。也因為人造雲母的研發成功,哈巴河縣早期的雲母廠也因此關閉,終結了使命。
如今,在我的家鄉哈巴河縣將居列克前山丘陵一帶,僅次於俄羅斯烏拉爾銅礦的亞洲第二大阿舍勒多金屬礦己建成,黃金產量在阿勒泰地區也曾經名列前茅。一座規劃中10萬人的現代化未來銅城,正在穩步發展建設之中。
做為哈巴河縣歷史上的第一代臨時女礦工,我的母親雖然沒有文化,是個家屬,但如今每月還能從政府領到二千多元的生活補助金。媽媽說她做夢都不敢想,下輩子還擁護共產黨。
今年,母親己年滿91歲高齡,長子都已接近古稀之年。她自己的幾個兄妹嫡親早己離世,現在老人雖然一身老年病,天天吃藥,但記憶力挺好,個人生活尚能基本自理。提起過去,她還能結結巴巴地給你講她年輕時候的故事……
雲母半成品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