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木蘭
70年前,趁新中國剛剛成立,還一窮二白之時,美帝國主義侵犯朝鮮半島,把戰火燒到鴨綠江邊,要強加給我們國家一場戰爭。唇亡齒寒。危急時刻,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對不可一世的美帝國主義給予鐵拳教訓,湧現出無數的戰鬥英雄,他們是那個時期最可愛的人。
70年後的今天,疫情蔓延神州大地。在這個特殊時期,同樣有一群英雄挺身而出,為國家防疫抗疫堅守最後一道防線。他們沒有一身軍裝,卻披着聖潔的白衣白甲;他們的手中不再是鋼槍,卻依然把自己的工作崗位當成戰場,當成陣地。他們,就是新時代的醫生護士們。
最近,人民日報網站徵集到一批醫生護士的微信朋友圈,裡面記載了他們每天的工作細節,還記載有他們的心聲。他們來自全國多家醫院,都是平時奮戰在衛生醫療事業一線的普通工作者。順便看一看消息來源備註,發現有揚州大學附屬醫院、廣東醫科大學順德婦女兒童醫院、長沙中醫醫院、上海長征醫院、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等。
他們的微信朋友圈內容,沒有聽起來就覺得高大上的豪言壯語,基本都是他們工作時候的點點滴滴。
比如一位名叫金鑫的急診科醫生,他的微信朋友圈是發布的一張圖,顯示的是急診廳“人潮洶湧”,同時配文道:“進門前看到大廳一角是這樣,然後扎了進去”。而這位金鑫醫生,是短暫病假後,身體還沒有痊癒就返崗。想象不到,金醫生接下來又會接連工作多少個日日夜夜,救治多少個急診感染病人。
一位名叫孫軍的放射科醫生,其朋友圈是一副自拍照,小夥子乾淨帥氣,但面容顯得削弱蒼白,頂着一頭典型的“新冠頭型”——持續發燒後形似“怒髮衝冠”的樣子。他配文道:“周二陽的,在家暫歇幾天……還是陽而未康的破喉嚨,和病人比誰咳得響,但他們能拿下口罩喝水,而我不能”。
一位名叫王玉榮的女醫生,她的朋友圈是兩副手術室工作圖片。她寫道:累到不想動,終於又成功上了一例ECMO。為了一名年輕的患者,再苦再累也值得……感謝科室兄弟姐妹們的全力以赴,讓患者好起來是我們共同的心愿。
還有太多太多,因篇幅問題,例舉不完,都是記錄著醫生護士們從日出忙到日落,再披星戴月迎接第二天的黎明。他們披掛上陣,白衣執甲,在病毒和極度疲勞面前英勇無畏;他們也是血肉之軀,同樣也遭到病毒的侵襲,其中不是是剛剛“楊過”,還沒有徹底“楊康”,甚至正處於“陽頂天”期間,完全可以多病休幾天;他們都是丈夫或妻子、父母或者兒女,他們家中也需要有人悉心照顧,但他們選擇的是舍小家而顧大家,為守護社會更多人們的健康而拼着。
他們都是全社會中最平凡的一群人,他們的微信朋友圈內容,似乎都只是一些工作中平凡甚至瑣碎的細節,然而正是這些平凡得再也不能平凡的細節中,彰顯出人性和愛的光輝,讓人們看到以後,感覺到病毒不再那麼可怕,這個寒冬不再寒冷 。
反觀個別醫生,還是所謂的“名醫”,每天熱衷於忙着各種講座、演講,忙着為自己拍視頻,忙着搞各種預測,病毒在他們嘴裡就是小感冒。更可氣的是,他們忙着給美國輝瑞公司當“藥販子”,賣天價葯。我們想不明白,如果美國的葯有用,為什麼美國因為新冠死了110多萬人?美國人真的這麼善良,為什麼中國需要的芯片和發動機卻不賣給我們?同樣都是醫生,差別可真大。
這些平凡的醫生和護士,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醫者。當今這群白衣戰士們跟70年前的志願軍將士相比,在人格和品德上,其實都是一樣的,這是一種何其偉大的英雄傳承。誰敢說,他們不是新時代最可愛的人?有這群最可愛的人在,誰敢說,我們的國家不能早日走出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