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言:“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積德行善的家庭,福氣必然比較深厚,子孫後代不會差到哪裡去;毫無德行的家庭,福氣一般都比較淺薄,子孫後代都比較差勁。
一個人的命運,不僅跟他自身的能力和天賦有關,還跟他的家庭密不可分。
為什麼世家的子孫後代,跟暴發戶家庭的子孫後代,會有如此之大的差距呢?
前者的福分,那是世世代代積累而成的。也就是說,這些世家,不僅有長期積累下來的基業,還有長期堅持的觀念和原則,家庭的體系已經比較完善了。
而後者的福分,積累得太快了,容易出現“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的情況。暴發戶的家庭,在短時間內積累錢財,可這些家庭並沒有端正的三觀和原則,遲早會敗。
這一點,我們看看這兩個家庭培養出什麼兒孫,就清楚了。前者培養出觀念端正且自力更生的兒孫,後者培養出驕奢淫逸的兒孫。這,就是差距了。
福厚的家庭,會在這三個地方“勝人一籌”,子孫後代一般都不簡單。
一、福厚之家,有着“三觀端正”的氛圍。
一個家庭的氛圍,就是一個家庭的底蘊。說得誇張一點,這些底蘊就是家庭的“靈魂”。家庭是否有靈氣,決定了它能夠培養出什麼樣的兒孫。
村口有一戶人家,父母都是喜歡“爭吵”的人,整天罵來罵去,家中根本安靜不下來。等他們的孩子長大了,孩子也是脾氣暴躁之人,經常對身邊人大呼小叫。
現如今,這家人的關係越處越差,兒女甚至跟父母對着干,根本不理會父母的死活,以至於全家人都活在了焦躁以及仇恨當中。
有句話說得很現實,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什麼樣的父母,有什麼樣的家庭氛圍,就有什麼樣的兒孫後代。
家庭,不僅是人之生活的場所,還是培養人的搖籃。外面的學校,只能培養人之學習能力。而家庭這所學校,才會教你如何做人。
所以說,要想子孫後代優秀,我們首先要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否則,不孝子依舊生出不孝子,將成為無法改變的死循環。
二、福厚之家,每個人都“一條心”。
所謂“人心若齊,家如泰山,雖狂風暴雨而不可損之;人心若失,家如散沙,雖小風小浪亦不可阻擋。”
人心凝聚的家庭,就如同堅固的堡壘一般,任誰都無法攻破,除非親人窩裡斗。人心一旦消散了,不夠凝聚了,家庭就如同散沙一般,福氣就逐漸流失了。
很多人都認為,只要我自己強大就可以了,為什麼還要跟家人一條心呢?
有一個很現實的真相:一個人強大,改變不了一家子衰敗的趨勢;全家人共同強大,凡事都能輕易解決。
就像幫父母養老這件事,你們三兄弟都齊心協力為父母養老,那你們的養老壓力就被分攤了,個人的壓力就比較小了。
反之,你們不情願,還到處踢皮球。到最後,父母跟孩子的矛盾出現了,兄弟之間也互相看不順眼,整個家都散了。如此之家,又怎麼可能興旺起來呢?
三、福厚之家,都有着“自力更生”的理念。
在你看來,對於家庭來說,到底是錢財重要呢,還是家庭“自力更生”的理念重要呢?
對此,莊子說過一番話:“指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木材終究有燃燒殆盡的那一天,唯有火種,才能一直傳下去。“木材”本身不是最重要的,而最重要的,應該是“火種”。
對於一個家庭來說,錢財就是“木材”,而自力更生的觀念就是“火種”。
錢財再怎麼多,也都會被後代的兒孫揮霍一空,前人的心血也就白白浪費了。而有着自力更生觀念的兒孫,他們能賺到更多的錢財,前人的心血會顯得更有價值。
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讓兒孫擁有活下去的能力和精神,比讓兒孫擁有活下去的錢財物質,要重要得多。
開源,才是根本。節流,那是後話。
寫到最後
現代人的教育,慢慢地偏向於物質,而沒有重視氛圍和精神,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區。
有些時候,看不見的部分,其實比看得見的部分更重要。就像上文談到的自力更生的精神,和資產物質。那肯定是自力更生的精神才是重中之重。
身為長輩,我們還是要有長遠的眼光,如果僅僅思考錢財的問題,那“富不過三代”終究會成為現實,“窮不過三代”也會頻頻出現。
唯有保持“穩中圖進”的家庭發展策略,慢慢地走下去,兒孫和家庭,才會越來越好,而不會中道而衰,或者出現“物極必反”的情況。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