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論古裝劇最常出現的年代那一定非清朝莫屬,古裝言情劇或是穿越神劇無一例外的集中在清朝,名字冗長的娘娘阿哥們身上都背負着或大或小的使命。其實除了如今盛行的古偶劇外早些年以清朝為背景的電視劇不少用戰爭為主題。
除了虛幻出的人物韋小寶外還有一個人是清朝背景電視劇的常客,那個人就是吳三桂。吳三桂一生最重大的事件莫過於舉兵反清,這樣一個波折又矛盾的人物在影視作品中通常以奸詐陰暗的小人形象出現,但吳三桂本人並不是一個黑白涇渭分明的人。
想要真正完全了解他可能只有重回歷史做他的親信才能解讀他這個人物,但現在不需要穿越我們也可以更了解吳三桂。有傳聞稱在與我們隔海相望的日本發現了吳三桂反清檄文原版,通過這個檄文我們能窺見吳三桂這充滿變數人生的一點真相。
背叛明朝的“叛徒”
吳三桂並非生在就在清朝,相反,他曾是前代明朝赫赫有名的守關大將軍,吳三桂駐守的恰恰是關乎滿軍能否入駐中原的山海關。當時的明朝關內已經因為農民起義失去了統治的大權,明朝隕落大順政權升起,不僅如此,山海關外還有滿族人虎視眈眈想要進關稱王。
彼時鎮守山海關的吳三桂並沒有帶領人馬回京支持明朝政權,相反,遠在邊關的吳三桂選擇對國內的起義坐視不理。吳三桂在這件事上的初心並不算清白,或許他想着天高皇帝遠,自己在遠離朝廷的地方割據一方也不錯。
吳三桂的算盤打得不錯,但他沒有料到的是在國內殺紅眼的農民起義帶頭人李自成把吳三桂的家人們也給殺害了,這次吳三桂肯定坐不住了,這天下的仇恨還有比滅自己全家還要大的嗎?
雖然吳三桂很想親手把李自成千刀萬剮但很快他就想到了比自己血刃李自成更好的方法。這個更好的方法就是吳三桂決定開關迎滿人入主中原,這一舉動無疑會讓吳三桂成為背叛自己國家的罪人,但這一舉動也能輕鬆讓想稱霸中原的清軍幹掉李自成。
很顯然,吳三桂的計劃很成功,無組織無紀律橫衝直撞的農民軍自然不敵生來馳騁草原的滿族軍隊,很快逼入京城的清軍就幹掉了沒當幾天皇帝的李自成,吳三桂毫髮無傷也沒有損失兵馬的報了仇。
難以制服的英雄
其實仔細想想,吳三桂的行為並非無法理解。面對土地兼并嚴重而且貪官橫行的舊王朝,任那個百姓也不想繼續留在這樣的王朝,為這樣的國家殞命邊關還不如保全自己的性命另謀其他的出路。
吳三桂投靠清軍的決定在短時間內確實為他帶來了好處,清軍入關後重賞了助他們稱霸中原的吳三桂,他們把吳三桂封為藩王鎮守如今的雲貴地區,雲貴地區也是個山高皇帝遠的地方,吳三桂在這裡雖然只有藩王的名頭卻也擁有了掌握大權的權力。按理說,經歷過戰亂與家破人亡的吳三桂更嚮往和平,理應守着自己的封地老老實實做他的藩王,可誰想這藩王沒做上幾年吳三桂就掀起了清朝史上有名的戰亂——“三藩之亂”。
叛亂真相
在雲貴地區做藩王的這段日子裡,吳三桂遠不像表面上一樣清閑,他藉著遠離朝廷的優勢大肆招兵買馬,在他準備充足後迅速發起了大規模的反叛戰爭。吳三桂的“反叛”並不像“農民皇帝”李自成一樣無組織無紀律,在吳三桂出色的軍事指揮下,吳軍很快就攻打到了京城。攻打到京城後吳三桂並沒有直逼進紫禁城,相反他選擇在城外稍作停留同時安排好人馬看守好自己已經攻打下的土地。
就在吳三桂推翻滿政府勝利在望前,皇宮裡的康熙帝用一招絕地反擊打破了吳三桂的美夢。吳三桂駐紮城外的幾個月給足了康熙帝喘息的機會,就在這幾個月里,康熙帝招兵買馬,擴充了自己的實力,再次刀鋒相對時吳三桂敗下了陣來。
很顯然,三藩之亂以失敗告終了,在吳三桂失敗後大片的污水潑到了他的身上,在滿人為主的清政府里,這位漢人“藩王”得到了背信棄義意圖謀反的奸臣形象,但事實確實如此嗎?僅因為反抗當朝統治就被後人從歷史中定罪實在有些唐突。為吳三桂喊冤自然有喊冤的道理,在最新發現的史料中出現了關於三藩之亂的最新解讀,這份史料就是日本專家找到的吳三桂造反時寫下的原版檄文。
在這份檄文里記錄了清軍入關後對漢人的屠戮與迫害,吳三桂本想着借清軍的力量推翻李自成的政權為百姓爭取更好更好的統治者但沒想到最後卻引狼入室危害了漢人百姓的生命,當他為自己的錯誤贖罪發動三藩之亂時卻再次被清朝鎮壓成為了失敗者。
這份檄文記錄了吳三桂的無奈與選擇,身為當時少有漢人高官的面對漢人受排擠受攻擊,吳三桂不能坐視不管,一方面吳三桂也是漢人另一方面,吳三桂是滿清政府中少有的漢人高官,如果他不管誰人來管?
結語
誠然,無論歷史怎樣記敘我們都無法完全了解真正發生的全貌,被裹挾在歷史洪流中的人物本就在劫難逃,若要真的解剖他們的心理活動實在是為難後輩的行為。我們唯一可以知道的就是在吳三桂反清事件中一定存在民族矛盾,滿漢兩族的矛盾一定是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一朝一代的更迭早已在中原大陸不復存在了,中原大地上不僅有滿漢兩族更有龐大的少數民族群體,民族團結才能有國家的團結。但願你我都能牢記五十個各民族都是國家的主人,願每個中國人都能不分民族的把熱血融進紅色的脈搏。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