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李先念為木蘭山題;下:木蘭山玉皇閣俯瞰圖

9月10日,武漢市黃陂區民政局接到通知:由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裴高才撰寫的木蘭山紅色地名故事《“巍巍木蘭山,革命浩氣存”》一文,獲得民政部“紅色地名·禮讚百年”地名故事徵集二等獎。這也是湖北省唯一獲此榮譽者。此前,裴高才撰寫的另一篇木蘭山地名故事,入選湖北省“最美地名”之“最生態地名”。
“秋收起義上井岡山,黃麻起義上木蘭山。”這篇紅色地名故事《“巍巍木蘭山,革命浩氣存”》,主要講述黃麻起義副總指揮、木蘭山革命根據地的創建者吳光浩烈士,在湖北黃陂木蘭山創建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七軍(紅四方面軍的前身),開闢以木蘭山為中心的革命根據地的感人故事。
木蘭山海拔不過582.1米,難以與全國各地的各大名山相比,緣何在此次全國紅色地名徵集活動中脫穎而出獲獎呢?可從“木蘭山”地名故事的第一段找到概括性答案:木蘭山以木蘭代父從軍的動人傳說,七宮八觀三十六殿的佛、道合一的宗教道場,以及工農革命軍第七軍的誕生地,而名揚海內外。世界著名教育家、科學家田長霖暢遊木蘭山勝景後潑墨揮毫:“木蘭勝景,揚威世界!”
同時,“木蘭山”按照地名故事的規範,列舉國家地理總志與湖北、黃州、漢陽、黃陂等省、州、縣方誌記載的多重證據,敘介木蘭山的源流。諸如迄今發現,最早記載木蘭山的國家地理總志,是千年前的《太平寰宇記》。《太平寰宇記》“黃州·黃陂縣”條中記述:“木蘭山皆在縣境。”還有千古流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木蘭傳說》,杜牧在木蘭山木蘭廟寫下的詩詞名篇等。
作為紅色地名故事,“木蘭山”的標題直接借用偉人李先念同志為木蘭山題詞的十個大字“巍巍木蘭山,革命浩氣存”,既直白又現身說法;木蘭山作為工農革命軍第七軍誕生的搖籃,又與木蘭山的宗教特色——革命道長萬昭虛的掩護息息相關。
1927年12月29日,曾在葉挺戰火歷練的黃麻起義副總指揮吳光浩率戴克敏、曹學楷、戴季英等72名骨幹力量,攜帶53條長短槍,輾轉突圍到黃陂木蘭山。上山後,敵人進行了多次圍剿和搜捕,是木蘭山玉皇閣道長萬昭虛利用玉皇閣道觀下的一條與風洞(又稱“白雲洞”)相通的暗道,巧妙地將吳光浩、戴克敏等人多次成功轉移。木蘭山風洞因此成為工農革命軍第七軍經常開會的會議場所和開展游擊戰的掩蔽場所。故名“紅軍洞”。
“木蘭山的革命烽火燃遍了大別山。”徐向前同志生前題詞,是對木蘭山革命根據地的承先啟後、星火燎原作用的高度概括。黃麻起義是木蘭山革命根據地的前身,木蘭山轉戰黃麻起義是它的前身,它是黃麻起義的延續,也是鄂豫皖根據地的起點。黃麻起義及木蘭山轉戰是中國共產黨在湖北區域領導的規模最大、影響最為深遠的武裝起義;奠定了全國第二大蘇區——鄂豫皖根據地的初始基礎;播下的火種為後來新五師在鄂豫邊堅持敵後抗戰和解放戰爭時期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發揮了巨大戰略作用;這片紅色沃土為黨和國家培育了一大批治國安邦的革命家和軍事家。(肖言、陳創)
編輯:胡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