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出現兩次平台扣分了,無奈道德經確實很不錯,忍不住還是想繼續分享,找過平台申訴結果沒有成功,如果真的被封禁了還忘朋友們理解!言歸正傳,繼續我們的故事吧![心][心][心][心]
從政之道
甘居下位--態度謙卑的劉邦
“無之為用”實際是種以退為進的智慧。鴻門宴上。劉邦便是憑藉這一智慧從殺氣騰騰的項羽手上逃脫。
劉邦曾和項羽在楚杯王面前約定:先人關中者為主。公元前 206 年,劉邦率領義軍進入關中秦王子嬰向劉邦投降。劉邦與秦民約法三章,並派人駐守函谷關。當時,項羽剛剛取得巨鹿之戰的勝利,殲滅了秦軍的主力,向關中進攻。項羽到達函谷關後,得知劉邦已經攻陷關中,十分生氣。於是命令英布攻佔函谷關,與劉邦駐紮於霸上的大軍相對峙。
劉邦得知項羽的意圖後,非常擔憂。忙向謀士張良請教。張良問劉邦:"大王您估計一下,您的軍隊能夠抵擋項王嗎?”劉邦沉默了一會兒,說:“當然不能啊。”張良便建議劉邦向項羽說明自己並不敢背叛項羽。劉邦答應了。
劉邦通過項伯將自己的意思轉達給項羽。項伯是項羽的叔父,和張良交情甚篤。劉邦不但親自接見了項伯,還和項伯約定結成兒女親家,他對項伯說:"我進人關中,一點東西都不敢據為己有登記了官吏、百姓的名字,封閉了倉庫,等待將軍(項羽)的到來。我之所以派遣將領把守函谷關,是為了防備盜賊進來以及發生意外的變故。我日夜盼望將軍到來,怎麼敢反叛呢?希望您告訴項王我劉邦不敢背叛他。”項伯連夜回到項羽軍營。把劉邦的話告訴給項羽,並勸項羽不要攻打劉邦。
劉邦當然想據關中為王,但以當時的情況看,相比於和項羽展開對決,向項羽示弱更加明智,至少可以碗保自己的安全,保存實力,待坐大之後再與項羽一爭雌雄。畢竟,劉邦的目標是統一天下,而非僅僅取得一個關中。
第二天,劉邦一大早就帶着一百多騎來見項羽,在鴻門親自向項羽請罪。項羽留劉邦喝酒,劉邦不敢推辭。席上,項羽東向而坐,劉邦則北向而坐。東為尊,北卑於東,劉邦特意坐在卑微的位置上,以示對項羽的服從。而項羽也對此心領神會,因此當他的謀士范增暗示他殺掉劉邦時,他假裝沒看見。范增只好召來項莊,讓他借舞劍刺殺劉邦。項伯看在眼裡,心下焦急,便也拔劍起舞護住劉邦,致使項莊無法找到行刺的機會。張良忙到軍門處找來劉邦的侍衛樊噲,命他保護劉邦。片刻之後,劉邦借上廁所之機,與樊噲一起商量對策。
項羽見劉邦久久不回,便要都尉陳平來催。劉邦深知席上殺氣騰騰,不想返回,但一想到出來時沒有告辭,不大妥當,就猶豫是不是要走。這時,樊噲說話了:“干大事不拘小節,行大禮不避小的責備。現在人家是屠刀和砧板,我們是魚肉,幹嘛告辭!”劉邦聽了,不再猶豫,忙離開這是非之地,留下張良向項羽致謝。
張良回到席上,告訴項羽,由於擔心遭到項羽的責備,劉邦已經先行離開。說罷,還獻上一份玉斗作為謝禮。項羽聽後,並未發怒,還收下了玉斗放在了位子上。
一場殺身大禍就這樣被劉邦躲過了。很多時候,“無之為用”都體現在“放棄”上--放棄已經擁有的東西,以便能擁有更好更多的東西。以劉邦為例,他據關中,流露出稱王的意圖,結果險遭不測。而他放棄關中,向項羽示弱,不僅化解了項羽的戾氣,保全了自己,還為聚集實力後發制人奠定了基礎。放棄了關中的劉邦最終得到了整個天下。
中國智慧奇書
進可治世興邦 退可頓悟人生!
#後續陸續更新!聆聽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