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殲-20C垂直起降戰機首飛了?全國軍迷都激動了。

“圖窮匕見”,咱殲-20開始出垂直起降機型了?

這兩天一張疑似“中國殲-20C垂直起降型試飛”的照片出現在網絡上

背景模糊,角度刁鑽,但尾噴嘴下偏、背部“升力風扇”開口清晰可見,迅速引發大量轉載和猜測。

這張圖最早出現在一位軍事類自媒體賬號上,看起來就像是偷拍現場試飛時抓拍的畫面。

但問題是畫面太糊,信息太少,反而更像是有意營造懸念。

仔細對比,有人發現這架所謂的“殲-20垂直起降型”與《現代戰艦》這款手游中的“殲-26精衛”幾乎一模一樣。

連掛載的導彈型號、機身比例、甚至背景色調都對得上

遊戲中這款“殲-26精衛”早在2023年就上線,是一款幻想中的垂直起降隱身戰鬥機,能在“天津號”虛構航母上起降,還能掛載鷹擊-83KH、雷石6等導彈。

很顯然,這圖不是試飛現場,而是遊戲截圖。

但這並不是第一次。

過去十多年,“殲-18”“殲-26”“231工程”等名字頻繁出現在論壇、貼吧、視頻平台。

2011年《朝日新聞》還曾發文稱中國“殲-18”已試飛,速度2.5馬赫,作戰半徑2200公里。

結果十多年過去了,沒有照片、沒有原型機、沒有項目編號,更別提服役。

這類“神秘型號”頻繁出現,背後其實是公眾對中國海軍航空力量的高度期待。

尤其是075兩棲攻擊艦服役後,很多人都在問:沒有垂直起降戰機,它不就是個“直升機母艦”嗎?

但真正的答案其實早在2024年就已經給出。

那一年中國的076型兩棲攻擊艦正式下水。不同於075的滑躍甲板,076的甲板上直接配備了一條電磁彈射器和三條阻攔索

什麼意思?

就是說這是一艘能起降常規艦載固定翼戰鬥機的兩棲攻擊艦。

對標的不是F-35B,而是美國的“美利堅”級。

中國直接跨越了“垂直起降”的階段,用電磁彈射解決了艦載戰鬥機運作問題。

這不是技術路線錯配,而是根據實際需求做出的選擇。

垂直起降戰機的最大優勢是不用跑道,可以在簡易平台上起降。

但代價也很大——推力冗餘、航程縮水、掛載受限、維護更複雜。

F-35B用了十多年才算“啃”下來這塊硬骨頭,但至今仍因結構複雜、出動率低、後勤壓力大而飽受爭議。

2021年英國皇家海軍的F-35B就在“伊麗莎白女王”號航母上滑出了甲板,直接墜海。

沒有哪個國家能輕鬆駕馭垂直起降戰機,更別提將它納入大規模體系。

而中國顯然是在用另一套邏輯推動艦載航空體系的升級。

更有意思的是,中國其實真的嘗試過做垂直起降戰機。

那是在上世紀70年代末,有個代號叫“殲-6四號任務”的項目。

這不是玩笑而是中國軍事航空最早期的一次認真嘗試。

當時的設想是,在殲-6戰鬥機基礎上安裝升力發動機,讓它具備短距或垂直起飛能力,目標是模仿蘇聯的雅克-38。

但結果呢?

推重比解決不了,飛控系統不成熟,熱流分布沒法控制,最終項目在1985年前後被悄然終止。

這段歷史並不光鮮但很真實。

它說明中國不是沒想過垂直起降,而是在走過那條路之後,知道這條路不適合自己。

今天電磁彈射系統、殲-15T艦載機、殲-35隱身艦載機、島礁機場建設……中國的海軍航空體系已經初具規模。

南海島礁上早就修好了3000米級別的跑道,轟-6K都能輕鬆起降,還需要垂直起降戰機嗎?

這些基礎能力,早已覆蓋了當年設想中垂直起降戰機的“戰術空缺”。

再看艦載戰鬥機方向,殲-15T已完成地面彈射測試,未來將成為福建艦的主力戰機。而殲-35也已命名,進入持續優化期。

這兩款戰鬥機的存在,說明中國艦載航空的發展已經明確走上“常規起降、大載彈、重壓制”的路線。

沒有必要為一個早已被現實繞開的技術路徑,重新開一道口。

當然技術儲備仍是必要的。未來有沒有可能推出短距/垂降戰機?也許有。但它不會是現在,也不會是因為一張模糊的圖片。

結語

網傳不是答案,甚至不是問題。

一張遊戲截圖引發熱議,背後其實是不少人對中國軍工“下一步”的期待。但真正的建設不靠截圖,也不靠想象。

殲-20C垂直起降型沒有試飛,也沒有首秀。

參考資料:

軍武次位面2025-05-22全網熱議!中國殲-20C垂直起降戰機首飛了?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於網絡,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繫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繫後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