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吞象?生產殲20的中國軍工巨頭僅174億就被收購,用意耐人尋味

文|龐先生

在閱讀此文之前,辛苦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一家年營收超千億、手握殲-20核心技術的軍工巨頭,竟然被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地方國企以174億元“白菜價”收入囊中?

這樁看似匪夷所思的收購案,背後藏着怎樣的棋局,是資本運作的煙霧彈,還是國家戰略的深謀遠慮?

更耐人尋味的是,交易達成後,資本市場竟異常沉默,連一貫嗅覺敏銳的華爾街投行都集體噤聲,這場“蛇吞象”的戲碼,絕非表面那麼簡單。

涉事主角是中國航空工業集團(AVIC)旗下的成飛集團,中國最頂尖的航空製造企業之一。

成飛不僅是殲-20隱身戰鬥機的搖籃,還承擔著梟龍戰機、翼龍無人機等明星裝備的研發生產,技術含金量堪稱國之重器。

然而,這樣一家企業卻在2023年初被中航電測以174億元收購,而同年成飛的凈資產估值高達240億元,交易價僅為凈資產的72%。

成飛集團的歷史幾乎與中國航空工業的發展史同步,自1958年成立以來,這家企業先後研製出殲-5、殲-7、殲-10等經典機型,更以全球矚目的第五代隱身戰機殲-20奠定了其“中國軍工脊樑”的地位。

根據2023年財報,成飛集團總資產達1216.76億元,年營收749.68億元,凈利潤24.23億元,而且它們其參與的C919大飛機機頭、AG600水陸兩棲飛機等民用項目,更展現了軍民融合的硬實力

但讓人沒想到的是,這家技術巨頭長期受困於高負債率(2023年資產負債率89.32%)和資金壓力。

畢竟軍工裝備的研發周期長,投入大,僅2022-2023年,成飛研發投入便高達22.12億元,國際局勢的緊張加劇了對先進戰機的需求,例如殲-20的產能提升、新型垂直起降戰機的研發都需要資本的輸血。

對比國際同行,美國洛馬公司市值超千億美元,歐洲空防集團市值超600億歐元,而成飛的交易價不足25億美元,甚至不及一些互聯網初創企業的融資額。

如此懸殊的估值差距,這或是國資體系內的“左手倒右手”,但蹊蹺的是,收購方中航電測的主營業務是飛機測控設備,年營收不足20億,如何吞下成飛這樣的龐然大物?

按常理,涉及軍工核心資產的併購案必會引發資本狂歡。

但此次交易公布後,A股市場反應平淡,中航電測股價雖一度漲停,但外資機構罕見地未發布任何研報。

更值得注意的是,國際主流媒體如路透社、彭博社僅作簡短報道,未深入分析,這種反常的“冷處理”姿態,與中美博弈背景下西方對中國軍工的關注度形成鮮明對比。

雖然表面上來看,這場金額與成飛集團的體量形成巨大反差,畢竟174億元僅為其2023年營收的23%

但這並其實是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內部的戰略性資產重組,畢竟中國軍工企業的核心資產始終由國有資本控股,這是國家安全戰略的必然要求

有金融界人士透露,成飛的核心資產可能並未完全注入交易標的,例如殲-20的研發團隊和專利技術仍由更高層級的國資平台掌控。

另一種猜測是,此次收購實為混改試點,通過“小馬拉大車”的方式規避國際審查,為後續資本運作鋪路。

畢竟,若直接以成飛名義融資,很可能觸發西方“實體清單”的連鎖反應。

以成飛集團為例,其母公司中航工業集團作為國有特大型企業,旗下上市公司如中航電測的資本運作,均需遵循“核心資產不上市”原則。

在2023年1月,中航電測宣布發行股份購買航空工業成飛100%股權,交易作價174.42億元,正是這一政策框架下的合規操作


拋開資本迷霧,從國家戰略角度看,這樁收購或暗合“軍民融合”的深層布局。

近年來,中國軍工企業加速向民用領域滲透,例如成飛曾為波音、空客供應零部件,其複合材料技術已應用於新能源汽車。

通過將優質軍工資產裝入民用上市平台,既能吸納社會資本反哺軍工研發,又能以市場化名義突破技術封鎖。

典型案例是美國的通用電氣,其航空發動機部門既為F-35供貨,也為商用客機提供動力,實現軍民技術雙向轉化。

收購案公布同期,成飛與比亞迪合作成立新材料公司,開發輕量化汽車部件。

這種“軍轉民”的迂迴戰術,既能規避“中國威脅論”的政治壓力,又能打通產業鏈的任督二脈。

更深層的考量或是應對美國的技術圍堵,2022年後,美國對華芯片、航空材料的禁運不斷加碼,甚至施壓盟友中斷與中國軍工企業的合作。

將成飛資產“化整為零”,通過民企渠道採購海外設備和技術,或是一種反制策略,例如,荷蘭ASML的光刻機無法賣給軍工集團,但若採購方式“民用科技公司”,便可能繞開監管。

類似操作早有先例,華為通過海思半導體分散研發鏈條,中興則設立多家子公司規避制裁。

而成飛的收購方中航電測,其股東名單中隱現多家半導體和人工智能企業的身影,這種交叉持股結構,恰似一套“防斷供”的備份系統。

縱觀全球,頂級軍工企業多為混合所有制。

中國軍工體系的改革方向,或許正是通過此類“低調收購”,逐步引入社會資本,最終打造出類似洛馬的巨無霸。

值得玩味的是,2023年底,成飛悄然變更了工商註冊信息,新增“智能裝備”“新能源”等經營範圍。

結合中國正在推進的“低空經濟”戰略(無人機物流、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等),這家老牌軍工廠可能正轉型為覆蓋軍民兩用的超級供應商。

若真如此,174億元的收購價,未來或成資本市場的“世紀撿漏”。

通過資產重組,可整合成都、綿陽、自貢等地的航空產業集群,形成以殲-20、運-20、直-20為核心的“三機協同”生產體系。

尤其是重組後的企業,將承接更多民用航空訂單,例如C919客機供應鏈中的鈦合金鍛件、航空複合材料等,在2022年,航空工業集團軍民品收入比例已達到4:6,重組整合有望進一步提升民用市場滲透率。

這樁收購案如同一場精心設計的多維棋局,表面是資本市場的尋常交易,暗線卻關聯大國競爭的頂層設計。

當外界還在糾結“白菜價”是否賤賣國資時,真正的棋手或許早已落子下一步。

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在軍民融合與國家安全的雙軌上,中國軍工正以更隱蔽、更靈活的方式,重塑全球產業鏈的權力版圖。

參考信源:

證券時報

2024-10-15 00:00中航電測百億級“蛇吞象” 軍工央企併購加速證券化進程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於網絡,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繫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繫後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