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炳生投敵叛變,為確保擊斃他,彭德懷:成排步槍同時射擊

1933年,紅軍戰士在戰場上驚訝地發現,敵軍中出現了一位昔日紅軍指揮官的身影,身穿國民黨軍裝,正指揮火力攻擊昔日戰友。面對他的背叛,戰士們悲憤不已,集體開火將其擊斃。

當這個消息傳到彭德懷耳中,他卻悲憤落淚,這個令彭老總痛心不已的叛徒是誰?

彭德懷

1916年,18歲的彭德懷懷着一腔報國熱血投身湘軍,當時負責新兵訓練的班長是郭得雲,也就是後來郭炳生的父親。郭得云為人正直,對剛入伍的彭德懷頗為關照,給予了不少指導與照顧。

郭得雲曾參加辛亥革命,深惡痛絕軍閥混戰與黑暗統治,這與年輕的彭德懷心中的不滿和反抗意識不謀而合,因此彭德懷對他十分敬重。

郭得雲也十分看重彭德懷,認為這個年輕人志向堅定、性格剛烈,未來定有大作為。兩人常在軍中交流思想,談論時局,情誼日深。後來郭得雲因不滿國民黨軍閥的腐敗統治,毅然辭去軍職,回到家鄉。

彭德懷

彭德懷一生剛正不阿,疾惡如仇,性格剛烈,行事果斷。在1921年擔任連長期間,他因剷除了一個橫行鄉里的惡霸地主而遭到通緝。

當時的湖南督軍趙恆錫橫行霸道,與地方惡勢力勾結甚深,甚至曾在長沙明目張胆地通緝毛主席,得知彭德懷帶兵擊斃了一名與自己關係密切的地主,趙恆錫勃然大怒。

這個被處決的惡霸,正是趙恆錫重要的財路之一,其死不僅讓趙失去了一大筆穩定收入,更讓他在地方上的勢力受到動搖。在舊軍閥眼中,擅自殺地主無異於挑戰上級權威,觸犯軍紀底線,趙恆錫當即以“違紀殺人”為名,下令全省通緝彭德懷。


趙恆錫


彭德懷性格剛烈,向來不懼權貴,他堅信自己行得端、坐得正,此番是為百姓除去一害,何錯之有?雖然身邊士兵不斷勸他趁早離開,以避禍端,彭德懷卻不為所動,堅定地表示:“我沒有做錯,何必逃跑?”

最終趙恆錫得知消息後勃然大怒,派人將彭德懷逮捕,準備親自押解回長沙,嚴加懲處。然而在押解途中,彭德懷的義舉漸漸打動了幾位負責押送的士兵,他們對他肅然起敬,休息時,這幾人悄悄將彭德懷身上的繩索鬆開。

就在敵排長轉身之際,彭德懷猛然起身,將其撲倒在地,轉身躍起飛奔而去。身後傳來幾聲槍響,但只是朝天而放,那些士兵並沒有真正追擊,他們只是象徵性地履行職責。

彭德懷

彭德懷逃出生天后,立刻前往投奔早年帶他入伍的第一任班長郭得雲,郭得雲得知彭德懷遭遇,毫不遲疑地接納了他,將他安頓在家中細心照料,彭德懷深受感動,心中充滿感激。

1922年,郭得雲因患上嚴重的肺結核,身體每況愈下。他自知時日無多,心中最放心不下的,便是14歲的兒子郭炳生。臨終前,郭得雲將唯一的兒子託付給了彭德懷。

彭德懷聽後眼含熱淚,鄭重地點頭應允,答應一定將郭炳生視如己出,撫養成人。郭得雲聽後露出一絲安心的笑意,隨後安然離世。

圖片來自網絡


此後郭炳生始終追隨在彭德懷身邊,在湘軍中服役、學習。1928年7月,彭德懷在平江發起起義,舉起反對國民黨統治的旗幟,郭炳生毫不猶豫地跟隨彭德懷參加起義,正式加入紅軍。

1930年,郭炳生隨彭德懷征戰湖南,作戰中展現出突出的軍事才能。面對湖南省主席何健率重兵固守長沙的局勢,郭炳生主動帶隊發動佯攻,成功將城內敵軍主力引出。

彭德懷抓住戰機,迅速率主力部隊發起突襲,成功奪取長沙,開創了紅軍首次攻佔國民黨控制下大城市的先例。


圖片來自網絡

在第二、三次反圍剿戰鬥中,郭炳生活躍於湘贛邊區,靈活執行黨中央部署,採取“誘敵深入”“避其主力”“打其虛實”等戰法,連續打出幾場漂亮的勝仗。

因戰功顯赫,他先後被任命為紅八軍第六師師長和紅五軍第二師師長,當時他的軍事才能不遜於彭德懷手下任何一位大將,彭德懷對他極為欣賞,認為郭得雲後繼有人。

可誰也沒有料到,這樣一位原本前途無量、被寄予厚望的紅軍將才,最終卻背叛了革命,淪為人人唾棄的叛徒。


圖片來自網絡


其實郭炳生從一開始就並非什麼楷模人物,也許他剛參軍那幾年,還能掩飾自己的問題,但隨着職位逐漸升高,他的本性也開始暴露無遺。

在取得一些戰功後,他開始變得自滿,常常誇大自己在戰鬥中的作用,四處吹噓,把功勞當成炫耀的資本,只為滿足虛榮心。

每逢部隊繳獲戰利品,他也總要從中動手腳,趁人不注意,悄悄拿走一部分,用來填補個人口腹之慾。


圖片來自網絡


他行為散漫,毫無紀律觀念,卻能長期不被揭發,是因為他深諳舊軍隊那一套拉關係、搞小圈子的手法,擅長收買人心,身邊聚了一批盲目追隨的幹部和士兵。

郭炳生脾氣暴躁,動輒訓斥下屬,令人難以接近,他還厭惡政治工作,常譏諷政工幹部“只會耍嘴皮子”,完全不把黨的教育放在眼裡。

在他的帶動下,部隊風氣逐漸變壞,紀律渙散、作風浮誇,“上樑不正下樑歪”,郭炳生的不良影響已開始滲透整個基層。

彭雪楓

彭德懷對這些情況並非毫無察覺,只是顧念郭得雲昔日的恩情,念在其父是正直忠誠之人,仍抱着希望,相信郭炳生還有回頭的可能,願意再給他一次機會。

為了防止郭炳生的不良作風進一步擴散,彭德懷專門派遣政工能力突出的彭雪楓前往紅二師擔任政委,寄望他能整頓部隊風氣,糾正郭炳生及其部屬的行為偏差。

彭雪楓深知任務艱巨,一到任便立即投入工作。他走訪連隊,與各級幹部深入談話,詳細了解基層情況,力圖掌握部隊內部存在的各種問題。

彭雪楓

在摸清整體狀況後,彭雪楓着手推動整頓。他從改善官兵關係入手,清理拉幫結派現象,積極營造公平正直的氛圍。由於他總是耐心講理,循循善誘,不少戰士私下裡給他起了個綽號,叫“講道理的”。

雖然這個外號帶着幾分調侃,但在戰士心中,彭雪楓遠比郭炳生更值得信賴。他辦事公正,處處以身作則,很快贏得了部隊上下的一致尊敬。在他的帶領下,紅二師的作風和紀律逐漸好轉,士氣也重新提振,最終還被評為“模範師”。

郭炳生對這位新來的政委始終心懷不滿,多次設法排擠彭雪楓,但都無功而返。眼看彭雪楓在部隊的聲望一天天上升,他內心的不安和嫉妒也愈發加劇。


彭雪楓


圍攻贛州時,郭炳生奉命在南門外挖地道準備爆破,因地勢低洼、水位過高,遲遲未見成效,嚴重拖慢戰局。他在指揮部大發雷霆,甚至遷怒於政治工作,抱怨任務完不成是彭德懷一味抓思想教育的結果。

當敵軍援兵趕到形成夾擊之勢,上級下令撤退,郭炳生卻搶先撤離,未作任何部署。反倒是彭雪楓臨危不亂,率後衛部隊迎戰,掩護主力安全轉移,這一戰讓郭炳生在部隊中聲譽大跌,形象一落千丈。

雖然郭炳生出身工農、作戰勇敢,但文化低、好學心差。彭雪楓多次試圖與其溝通修復關係,卻屢被冷言拒絕,甚至被當面攆走。

圖片來自網絡

在峽江會議上,郭炳生對東渡贛江的戰略部署表示不滿,當場發了不少牢騷。彭德懷隨即予以嚴厲批評,使郭炳生感到顏面盡失,雖心中不服,卻也不敢反駁。從此他對東進始終耿耿於懷,凡事遇到困難,便把責任歸咎於脫離老根據地所導致的不利局面。

為促使郭炳生儘快轉變思想,彭雪楓將其情況彙報給彭德懷。雖然彭德懷對郭炳生的消極態度已感不滿,但念及其父郭得雲的舊情,依然給予重視,親自安排組織部長黃克誠前往二師召開幹部會議,希望能幫助郭炳生糾正偏差,重新振作。

在二師團級以上幹部大會上,黃克誠嚴厲批評了郭炳生,指出他思想消極、作風漂浮。郭炳生素來懼怕彭德懷,一見黃克誠到場,立刻意識到這是彭德懷發火的信號,頓時收斂了往日的傲氣,低頭認錯。


黃克誠



在眾幹部面前,他檢討了自己對東渡贛江準備不足、畏難情緒嚴重,也承認因私心過重,對士兵態度粗暴、對政委彭雪楓心存成見等問題。黃克誠見他態度誠懇,便代彭德懷提出要求,希望他吸取教訓,改正錯誤,與彭雪楓密切配合,共同提升二師戰鬥力。

郭炳生當場答應。隨後黃克誠安排幾位主要幹部深入各團整訓,復盤作戰經驗:彭雪楓前往七團,郭炳生去六團,李志民負責五團。

1932年8月21日,紅二師與兄弟部隊攻克宜黃縣城,但僅十天後遭敵反撲,郭炳生被迫率部撤入宜黃、樂安之間的山區。

彭德懷


山區物資匱乏,疾病肆虐,部隊一邊作戰一邊忍受飢餓與病痛,環境極其艱難。大多數戰士仍堅持戰鬥,但郭炳生卻情緒低落,怨氣越來越重,革命意志日漸動搖。

戰鬥持續消耗,士氣低迷,郭炳生徹底失去信念,決定叛變,他謊稱“彭雪楓陣亡、陳毅下令轉移”,試圖帶部投敵。

幸好彭雪楓及時察覺,帶警衛趕到前線攔住隊伍,看到“陣亡”的政委出現在眼前,戰士們當即識破謊言,紛紛拒絕跟隨郭炳生,徹底失去了對他的信任。

圖片來自網絡

郭炳生心知叛變可恥,無法公開承認自己準備投敵的事實,只得硬着頭皮繼續帶隊向敵占區外的蘇區方向行進,表面上裝作仍在執行任務,實則暗中尋找脫身機會。他對彭雪楓的存在始終心存忌憚,一路上不斷伺機,甚至動了殺心,企圖除掉政委以絕後患。

所幸彭雪楓警覺性極高,對郭炳生始終保持警惕,沒有給他可乘之機。眼看暗算無望,計劃難以得逞,郭炳生乾脆撕下偽裝,在一個風雨交加的深夜,帶着幾名心腹悄然脫隊,徑直前往樂安投靠敵軍。

當彭德懷得知郭炳生叛逃的消息後,震怒至極,咬牙切齒地罵道:“叛變投敵,子不如父,真是可恥至極!”

蔣介石

而另一邊,蔣介石卻將郭炳生視為“投誠楷模”,當成寶貝供起來,立即任命他為新編第三十七師師長。

郭炳生為了表現忠心,立刻請戰,參與了第四次對中央蘇區的“圍剿”行動,竟將槍口對準了昔日的戰友。

彭德懷得知此事後勃然大怒,毫不猶豫地下令:“步槍成排,亂槍打死!”郭炳生最終死在了曾經並肩作戰的紅軍槍下。事後彭德懷數日茶飯不思,心情沉重,將這份痛楚深埋心底,並在內心向自己的老班長郭得雲默默致歉。

彭德懷

郭炳生死時年僅25歲,年紀輕輕便已官至一師之長,這樣的高度是許多人終生難以企及的。但他卻不知珍惜,不懂感恩,一味追逐私利,最終踏上背叛之路,落得身敗名裂、命喪槍下的下場。

他用自己的結局印證了那句話——貪慾不止,必招毀滅;背叛理想,絕無善終。對於背叛革命、出賣同志的人,絕不能寬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