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作為重要資源,在工業領域佔據重要位置。中國有着豐富的稀土資源,在貿易戰中,掌握一張王牌。5月13日,中國開放了四家稀土製造商的出口許可,其中就包含了面向德國大眾汽車出口。
只是沒有想到,德國就職僅僅10天的總理,向中國發起了三次挑戰,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稀土“卡脖子”
稀土被稱為工業維生素,從新能源汽車到導彈制導系統,缺了它,現代科技得瘸腿。今年4月,中國宣布對7類中重稀土材料實施出口限制,全球供應鏈瞬間繃緊神經。
不過,政策剛落地,中國就“網開一面”,4月底,包頭天和磁材等4家企業拿到出口許可證,向德國大眾汽車供貨。消息一出,大眾鬆了口氣,直言和供應商保持緊密聯繫。
但許可證的發放可沒那麼簡單,按知情人士的說法,每張許可證都得看人下菜碟。只針對特定客戶,比如歐洲和越南的買家。至於美國?
中國商務部直接撂了狠話,要嚴打稀土走私,尤其是鎵、鍺這類戰略性礦產。彭博社分析,中國這是“一箭雙鵰”,既保留限制政策的威懾力,又給美國留了道後門,只要按規矩申請,審批流程或許能走個捷徑。
說白了,稀土這張牌,中國打得越來越“精細化”。全球產業鏈上,誰依賴中國稀土,誰就得掂量掂量自己的“抗風險能力”。
中國的稀土政策一收緊,各國立馬開啟“求生模式”。歐盟緊急啟動“關鍵原材料法案”,計划到2030年將稀土加工能力提升到本土需求的40%;美國國防部則忙着給澳洲稀土礦企打錢,試圖重建“去中國化”供應鏈。
連越南都來湊熱鬧,宣布要投資5億美元開發本土稀土,德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數據顯示,一輛高端電動車需要約2公斤稀土磁體,而德國車企每年進口的稀土磁體中,80%來自中國。這次中國發放許可證,看似給了德國喘息機會,但默茨政府顯然沒領情。
轉頭就拉上菲律賓搞防務合作,擺明要在南海問題上給中國“添堵”。中國稀土政策的調整,本質上是一場“精準打擊”。限制出口的7類中重稀土,正是軍工和高端製造業的“命門”。
比如鏑和鋱,這兩種元素能讓磁體在高溫下保持性能,沒了它們,F-35戰鬥機的發動機製造商洛克希德·馬丁都得停工。難怪美國一邊喊着“脫鉤”,一邊偷偷找中國談判。
默茨上任10天,對華政策“三連擊”
5月6日,默茨以325票當選德國總理,剛接過任命書就火力全開。10天內,他在聯邦議院的首場演講直接給中德關係潑了盆冷水。
默茨稱中國是應對全球挑戰的重要夥伴,但轉頭就搬出歐盟的“戰略去風險”計劃,嚷嚷要減少對華單方面依賴。這話聽着耳熟?
按默茨的說法,德國得把供應鏈分散化,雞蛋不能全放中國籃子里。可現實很骨感,德國經濟研究所的報告顯示,德國企業對華依賴度不降反升,2023年直接投資額同比增長18%。
化工巨頭巴斯夫一邊在湛江砸下100億歐元建廠,一邊在董事會上表決“支持去風險”。他公開表示對中俄關係“深感擔憂”,還喊話中國“必須為結束俄烏衝突出力”。這招“道德綁架”玩得溜,彷彿中國手裡攥着和平協議的開關。問題是,中國早就在勸和促談,默茨這頂“責任帽”扣得未免太急。
更諷刺的是,德國自己還在偷偷買俄羅斯天然氣。能源智庫Agora的數據顯示,2023年德國通過印度轉口的俄液化天然氣進口量暴增300%,被媒體抓包後,默茨的發言人只能支支吾吾。
默茨強調印太安全對德國至關重要,轉頭在5月15日和菲律賓簽了防務協議。兩國約定在網絡安全、國防裝備上“搭夥”,德國軍艦未來怕是要在南海刷存在感。
菲防長特奧多羅還不忘踩一腳,表示中國“非法”單方面試圖佔據大部分南海地區。德國防長皮斯托里烏斯倒是裝起了中立,只為維護規則,不針對誰。可中國外交部回應,挑事的明明是菲律賓,停止無端指責。三招下來,默茨的算盤很明白,既要中國市場,又想學美國“兩頭吃”。
中德博弈,誰在“騎牆”?
默茨的對華政策,處處透着“糾結”。2月他還在電視上放話要帶歐洲脫離美國獨立,轉頭又向特朗普表忠心,美國永遠是德國鐵哥們。
德國工商大會的調查顯示,超過70%的德企反對對華脫鉤,尤其是汽車、機械和化工行業。但政客們為了選票,不得不迎合“反華情緒”,綠黨要求審查所有對華投資,自民黨則推動立法限制關鍵技術出口。
默茨的平衡術堪稱走鋼絲,經濟上,德國車企可不敢跟風去風險。大眾、寶馬在中國市場賺得盆滿缽滿,真要硬拆供應鏈,先急眼的怕是自家企業。
但政治上,默茨顯然想借對華強硬立威。畢竟,前任朔爾茨被批對華太軟,導致德國在歐盟話語權下滑。如今默茨上台,擺出一副重振德國領導力的架勢,甚至放話要打造歐洲最強軍隊,背後還靠着放寬債務上限的鈔能力。
問題是,中國早就把話挑明是機遇,不是風險。商務部數據顯示,2023年中德貿易額逆勢增長12%,默茨若真把中國當假想敵”,德國經濟的“基本盤怕是要先崩。
稀土爭鋒、政策博弈、防務暗戰,中德關係這盤棋,默茨剛走了三步,就擺出既要又要的複雜棋路。但國際政治不是過家家,中國手握稀土和技術市場,德國依賴出口和供應鏈穩定,硬碰硬的結果多半是殺敵八百,自損一千。
說到底,去風險”不如“控風險,合作永遠比對抗划算。默茨若真想帶領德國重回增長軌道,或許該學學中國的一句老話,和氣生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