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中方向美國做出84%關稅反制,而特朗普又準備將對華關稅拔高到125%,就導致中美的全面衝突也正一觸即發。
尤其是在文旅部和教育部分別發布“謹慎赴美”的警告後,無數華人紛紛預感到動武的未來。
要知道美智庫之前就曾對中美衝突進行過數次推演,但他們認為中美動武的決戰場地既非台海,也非南海。
如果美國真正想對中國造成實質性的打擊,恐怕只有馬六甲海峽才會讓中國真正感到吃痛...
為何不會在台海、南海決戰?
蘭德公司是美國一家以軍事為主的綜合性戰略研究機構,在世界範圍內一直都有着“大腦集中營”、“超級軍事學院”的稱呼。
鑒於中美關係持續惡化,這家美智庫從未停止過對中美衝突的推演,於是他們推測出的決戰地點,其實也並非無的放矢。
不在台海區域決戰,首先是因為大陸佔據着地利,而且美軍也無法大量派遣戰機、航母跨洋作戰。
在也門胡塞不斷針對美國航母和美國商船的節骨眼上,在紅海部署兩艘航母已經成為定局,因為美國無法失去中東戰果。
當卡爾文森號航母被派遣到紅海的時候,接替它的卻是一艘老掉牙的尼米茲號航母。
如果不是美國想繼續圍堵中國,同時又沒有多餘的航母力量,這艘尼米茲號可能早就退役了。
這一情形恰恰表明了美國航母力量的捉襟見肘,而且就算是美國敢於派遣大量兵力部署台海,那大陸的導彈力量卻也不是吃乾飯的。
東風系列導彈不僅量大管飽,覆蓋範圍更是能直接蔓延到美國的家門口,倘若中美真走向全面戰爭的地步,那美軍航母只要一有動向,東風導彈就會隨之而來。
再加上中國愈發強盛的無人機力量,美國更是難以在台海區域更進一步,所以台海更像是中美衝突的緩衝區,而並非決戰之地。
再把目光放在南海,其實也是同樣的道理,只是菲律賓顯然會比台獨勢力更具戰力,而美國也可以遠程繞行予以支援。
但和台海處境不一樣的是,菲律賓屬於東南亞國家,他們身邊充斥着與華交好的勢力。
倘若菲律賓真願淪為美國制衡中國的馬前卒,那這些東南亞國家自然不會無動於衷。
唇亡齒寒的道理誰都明白,如果讓美菲得勢,他們就再也找不到像中國這樣滿懷真誠的大國,而菲律賓也極有可能化身為“東南亞版的以色列”,屆時定會攪得東南亞不得安寧。
其實最主要的一點仍舊是因為南海就在中國邊上,在中美軍事差距幾乎為零的基礎上,美國是斷然占不到便宜的。
因此美國想要真正讓中國吃痛,就必須把戰略眼光放在更遠的區域,至少不能讓中國佔據着兵力源源不斷的地利。
這樣一來,馬六甲海峽就成了美智庫眼中絕佳的點位,而中美未來可能爆發的決戰,也有很大概率在這裡上演。
馬六甲或成中美決戰地
在美國政客眼中,“馬六甲困境”一直都是中國的戰略弱點。
一旦美國選在這裡與中國開戰,那他們將可以帶領其盟友迅速封鎖馬六甲海峽,同時從能源進口和軍事方面制約中國。
2024年,中國有68%以上的進口石油都得藉助馬六甲海峽完成航運。
再加上中國和非洲、歐洲、中東地區的海上貿易基本上都要經過此區域,所以這裡難免就會成為中國航運的“咽喉要道”。
由於馬六甲海峽的狹窄地形,美國根本不用派出過多兵力,就能徹底封鎖這裡,屆時特朗普針對中國航運的想法更是會全面實現。
可悲的是,當美國還在信奉“馬六甲困境”的時候,中方卻已經完成了暗度陳倉的壯舉,所以這種說法如今看來也只是名存實亡罷了。
從2013年開始,我國就在不斷提升能源生產能力,直到2023年更是累計增長了42%的份額,進一步實現了能源自給自足的能力。
再加上我國不斷致力於優化能源結構,所以在風力、光伏等領域的精神,也將直接削減中國對石油的依賴程度。
2023年底,中國風電裝機已經連續14年霸榜全球第一,而光伏發電裝機也是完成了9年霸榜全球第一的壯舉。
另外再油氣進口等方面,我國早就不再依賴馬六甲海峽,尤其是在這幾年間我國和俄羅斯談成的能源合作,其實也要多虧美國。
要不是美國不斷拱火俄烏衝突,俄羅斯又怎會選擇中國成為歐洲油氣市場的替代者呢?
況且我國在能源方面已經達到80%的自給率,所以美國想要通過馬六甲海峽使中國癱瘓的想法,不過是痴心妄想而已。
屆時受到影響的,最多只是中國和歐洲、非洲、中東等區域的商品貿易,而且美國顯然也沒有能力左右這麼國家的意願。
近數年來,美國對馬六甲海峽的影響力已經日漸衰退,共同管制該海域的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是斷然不會坐視美國插手這裡的。
就算美國能夠影響其中一方,又怎麼可能完全掌控三方呢?只要其中有區域能夠同行,被策反的一方就必須尊重其他兩方的意願。
不然到時候可就不是中美之間會爆發衝突了,而是在馬六甲海峽發生殃及更多國家的大混戰。
在特朗普對等名單出爐後,美國霸權嘴臉早就已經暴露無遺,所以大多數勢力都在想辦法應對美國帶來的危機。
他們不去背刺美國就算好的了,又怎麼可能敞開大門讓美國干預本國政治呢?
美智庫與其搞這種前途縹緲的軍事推演,倒不如去算算美國經濟何時能夠振興,中國已經崛起,我們將來也不會再看任何人的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