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歷史上存在僅三個月的軍級編製——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九軍


紅十九軍,是閩西革命根據地的主力紅軍部隊,隸屬於中央蘇區福建軍區,後改稱紅五軍團第三十四師,長征時擔任全軍的後衛,於湘江戰役中幾乎全軍覆沒,部分人突圍轉移至湘南地區堅持游擊戰爭。在發展創建閩西革命根據地和保衛湘南遊擊區的戰鬥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勛。有着光榮的歷史。

1932年初,福建軍區總指揮部決定,將上杭永定龍岩武平、新泉五縣的地方武裝,組成了紅軍獨立第八師(師指揮機關由五縣分區指揮部兼),師長韓偉,政治委員郭滴人,政治部主任張開荊。下轄四個團,同時,成立了紅軍獨立第七師。獨立第八師和獨立第七師成立後,在福建軍區指揮下,積極配合紅十二軍,鞏固和擴大了閩西革命根據地。

韓偉(1906—1992)開國中將

郭滴人(1907—1936)

張開荊(1905—1991)開國少將

1933年初,福建軍區向軍委提出,擬將獨立師組成為軍。3月6日,根據中革軍委決定,成立了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九軍。軍長葉劍英(兼),政治委員楊尚昆(兼),政治部主任楊英。下轄第五十六師,師長陳樹湘,政治委員張平凱。原獨立第八師改編為第五十七師,師長韓偉。第五十八師,師長楊海如,政治委員簡載文。

葉劍英(1897—1986)共和國元帥

楊尚昆(1907—1998)

陳樹湘(1905—1934)

張平凱(1910—1990)開國少將

3月16日,中革軍委東南戰線總指揮部成立,總指揮兼政治委員葉劍英。福建軍區紅十九軍和新成立的獨立第九師,被編為東南戰線第四縱隊,擔任對東方敵軍的牽制任務。3月31日,紅十九軍在南陽擊潰敵軍一個營。

1933年6月,根據中革軍委命令,全軍實行統一編製,取消了紅十九軍的建制。將原部隊同紅十二軍第三十四師(小師)合編,仍為第三十四師(大師)。開始劃歸福建軍區指揮。師長由周子昆(福建軍區司令員)兼,師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蔡中代理。下轄三個團:第一〇〇團,團長韓偉,政治委員蔡中,(後)范世英。第一〇一團,團長楊梅生,政治委員彭竹峰。第一〇二團,團長張靜,(後)呂觀音,政治委員蔡中。10月,由彭紹輝擔任師長,由程翠林擔任師政治委員,由蔡中代理政治部主任。11月18日,第三十四師劃歸紅七軍團建制。在東方軍首長彭德懷和楊尚昆統一指揮下,參加了入閩作戰。

周子昆(1901—1941)

楊梅生(1905—1978)開國中將

彭紹輝(1906—1978)開國上將

1934年春,第三十四師又歸紅五軍團建制。全師補充了700餘名新戰士。3月13日統計,全師共3100餘人,槍2000餘支。由陳樹湘繼任師長,朱良才繼任師政治部主任。全師參加了廣昌等地防禦作戰。4月,全師共2542人,槍1239支。8月下旬,第三十四師奉命監視牽制頭陂之敵,配合方面軍主力進行驛前戰鬥,全師共3700餘人。9月初,奉命扼守墩壩以東防線。10月初,全師轉移至興國附近待命。這時中革軍委撤消了第十四師的建制,將其部隊編入了第三十四師。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開始長征。第三十四師在紅五軍團編成內,擔任全軍的後衛。師長陳樹湘,政治委員程翠林,參謀長袁良慧,政治部主任朱良才。下轄第一〇〇團,團長韓偉,政治委員范世英。第一〇一團,團長蘇達清,政治委員彭竹峰。第一〇二團,團長呂觀音,政治委員蔡中。

袁良慧(1907—1935)

朱良才(1900—1989)開國上將

1934年10月,全師作為後衛部隊,一路邊打邊走,連續衝破了敵人第一、二、三道封鎖線。11月底,中央紅軍強渡湘江,衝破了敵人第四道封鎖線。第三十四師奉命在最後掩護紅八軍團衝過湘江。但全師6000餘人被敵軍阻止於湘江東岸,同全軍失去聯繫。全師指戰員在龍山霧源、薊江、泡江一帶,同敵軍反覆衝殺。根據情況,準備轉移至湘南堅持游擊戰爭。由於孤軍無援,第三十四師指戰員同強大敵軍浴血奮戰幾晝夜,彈盡糧絕,終於遭到慘重失敗,大多數指戰員壯烈犧牲,師長陳樹湘被俘後,在敵人的擔架上用力扯斷自己的腸子壯烈犧牲。政治委員程翠林在突圍戰鬥中犧牲,參謀長袁良慧、政治部主任朱良才等人率少數人衝出重圍,追上主力繼續長征。

陳樹湘烈士悲壯犧牲

程翠林(1907—1934)烈士雕像

還有少數人衝出敵軍重重包圍,轉去湘南。以後,參加了李林領導的湘南紅軍游擊隊,堅持了三年湘南遊擊戰爭,直到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編入新四軍部隊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