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鬥力最強出兵最多的五省份,8年抗戰殲敵40萬,各個都出兵百萬

抗日戰爭中,有五個省出兵最多,他們貢獻了全國最多的兵源,而即使是排名第五的省,出兵也足足有90多萬人。

幾乎在所有戰場上,都有這五省軍隊的身影,雖然他們方言口音不同,但都有着同一個目標:抗擊日寇,以身報國!

首先,出兵排第五名是廣東省,總計92.5萬人!

許多人對廣東省的抗戰功績有些陌生,甚至於聞所未聞,但事實上,廣東是對抗戰貢獻最大的省份之一。

不僅如此,廣東還是最先一批揭竿而起,掀起抗日浪潮的省份。早在“一二八事變”爆發,日本海軍陸戰隊於1932年進犯上海之時,廣東19路軍便義憤填膺,全體北上,前往華東戰場積極抗日。

當時19路軍不過33000餘人,得到支援補充後也不過5萬餘人。卻要面對全副武裝、擁有海、空支援的9萬日寇部隊。

在糧食彈藥沒有保障、冬天沒有棉襖的艱苦條件下,越軍多次組織敢死隊,以生命為代價攜帶手榴彈炸毀敵方坦克,消滅日寇萬餘人,還多次逼得日軍不得不換帥。

但老蔣政府後來的一系列錯誤政策,向侵略者一味妥協,導致廣東將士們的一片赤誠無以為繼。不僅如此,為了鞏固自身統治,維護自身利益,蔣介石還運用一系列手段打擊廣東軍隊,讓全國上下心寒。

忍無可忍的19路軍在福建發動兵變,打出了“反蔣抗日”的口號。號召天下有識之士聯合起來,共同抗擊日寇侵略者,被老蔣用殘酷手段血腥鎮壓,甚至取消了全軍番號。

然而1937年全面抗戰開始後,驍勇善戰的粵系軍隊被老蔣重新啟用,投入全國各大戰場之中。

據統計,八年全面抗戰中,廣東共派出兵力92.5萬人,位列全國第五,兩黨軍隊中皆有其身影。

粵軍與日寇展開5次大規模戰役、20餘次阻擊戰、殲滅戰、牽制戰等小規模戰役。與偽軍作戰3000餘次,8年時間斃傷俘敵23餘萬人,為抗日勝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接下來排在第四是江西省,總出兵94.7萬人!

作為革命老區,江西對於抗戰的貢獻同樣是巨大的,在八年全面抗戰時期,江西作為連通華中、華南戰場的重要腹地,首當其衝遭受了日寇的覬覦。

殘暴的日軍在江西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據統計,八年抗戰時期,江西全省傷亡人口達到了50萬。全省較大房屋一半以上被焚毀,高安奉新等較大城鎮更是被夷為平地,500多萬平民流離失所,無家可歸。

江西人民毅然決然地選擇拿起武器反抗侵略者,為了保衛自己的家園,老百姓開始自發組織起游擊隊,為當地抗日隊伍傳遞情報、破壞日寇後勤系統,對小股日軍開展殲滅行動,極大地延緩了日寇的進攻。

除了民間自發的抗日活動外,江西正面戰場同樣是全國最慘烈的戰線之一。

自1938年開始,在江西地界,中國軍隊與日寇先後展開了馬當戰役、德安戰役、南昌會戰等一系列重大戰役,雙方先後交鋒18次之多,戰局異常慘烈。

在南昌會戰中,中國軍隊以血肉之軀硬撼日寇現代化機械部隊,用傷亡5萬餘人為代價,讓日軍損失兵力24000餘人,贛鄱打的血流成河,屍首遍地。

而江西百姓自發加入抗日隊伍,接替犧牲將士們繼續與日寇展開殊死搏鬥。一批接一批,前仆後繼,導致江西土地上出現大量“無人村”甚至“無人鄉”

當時江西總人口不過1500萬人,卻向全國貢獻了將近百萬兵力,按比例來看在全國名列前茅。

在整個抗戰期間,江西戰場抗擊了大量日軍,始終沒有全境淪陷,基本上守住了對日作戰線和相持線。對支撐東南抗戰,屏蔽西南大後方,堅持全國持久抗戰直至最後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其中抗戰著名的大勝,“萬家嶺大捷”和“上高會戰”,都是在江西境內打的。

而後來的八路軍,就有不少將士來自江西,他們許多都是經過二萬五千里長征考驗的優秀軍人,通過江西本土輾轉前往陝北,成為了後方抗日戰場的主力。

接着排第三位的是湖南省,出兵足足有157萬人!

湘軍子弟,可以用“忠、義、烈”三個字概括,他們用一系列戰績,證明了自己的血性。

湘軍是淞滬會戰的絕對主力,在長達3個月的血戰中,幾乎快打空了湘軍的所有兵力,一些在最前線與日寇展開正面衝突的湘軍部隊,甚至因為傷亡過重,將官皆戰死,被取消了番號。

而殘餘的湘軍子弟並沒有因此退卻,他們被編入了各大地方軍,依然奮戰在抗日的第一線。

在上戰場殺敵前,湘軍子弟總會操着湖南口音,互道一聲“來生再見”,可見他們為了抗擊日寇,早已視死如歸。

而湖南更是抗日戰爭的主戰場之一,日寇在此部署了大量兵力,先後在長沙、衡陽常德等地爆發了7次重大戰役,殲滅日寇的數量佔8年抗戰總殲敵一半以上。

“滅亡我國,除非先滅亡河南!”這是湘軍子弟面對侵略者時發出的怒吼,哪支部隊打空了,就由湖南的漢子們頂上!

作為抗擊日寇的最前線,湖南在湘軍子弟們前仆後繼的犧牲下,死守到了最後,成為了我國抗戰的“大後方”之一。

在抗戰中打得極其出色的第74軍、第5軍,乃至於遠赴東南亞作戰的遠征軍第6軍,都在湖南招募兵源。

而當時湖南省總人口也不過2300萬,卻走出了157萬保家衛國的軍人。也就是說,這個省平均每15個人中,就有1人前去抗日!

在戰爭中,湖南子弟拼盡一切,在戰後他們更是扛起了振興我國的大旗。

後來湖南省走出了許多對共和國居功至偉的將領,包括彭老總、粟裕大將等一眾開國領袖,他們都是湖南人。

可以說,湖南在抗戰史乃至整個新中國歷史上,都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

但更令人驚訝的是,抗戰出兵排名第二的竟然是河南省,其中人數高達189萬!

河南自古以來就是華夏的中心,號稱“中原”。抗戰爆發後,這裡作為連通我國東南西北的戰略要地,是日寇侵略者首要攻打的目標之一。

日軍對河南人民犯下的罪行罄竹難書,其在河南地區大力推行三光政策”,所到之處寸草不生,屠戮百姓,燒毀房屋,搶走糧食。

僅僅濟源一縣,8年全面抗戰期間就有將近2萬無辜群眾慘遭日寇毒手,5萬多間房屋被日軍燒毀,全省數據更是無法統計,被殺害的人數多到令人髮指。

日軍對河南垂涎三尺,投入兵力也在各省中位居前列。據統計,抗戰時期河南僅有沈丘新蔡兩縣未被日寇侵佔淪陷,中原大地上遍布戰火。

可就是在這樣艱難的處境下,河南依舊為全國貢獻了189萬兵力。並且這些河南子弟大多都前往最兇險、最殘酷的抗日正面戰場,肩負起最大壓力阻擊日寇。

不僅如此,河南也是戰爭期間全國主要產糧地之一,就算是饑荒叢生,餓殍遍野的1942年,河南也為前線提供了驚人的200多萬石糧食,位列全國第四。

他們的貢獻之大,絕對不能被忽略!

當然,最後出兵排名全國第一的,乃是四川省,總出兵人數高達300餘萬!

眾所周知,日寇從未打到四川,但四川卻成為了出兵最多的省份。

也沒有人不記得,在抗戰的各個戰場上,總能看到一群穿着草鞋,背着大刀的軍隊,而他們,正是抗戰中貢獻最大的川軍!

川軍的裝備很差,但參與的卻都是慘烈程度最高、傷亡最多的硬仗。在戰場上,川軍將士們常常會因為後勤彈藥補給的不足,抽出大刀與日寇展開慘烈的白刃戰

而在當時,日軍的白刃戰實力極其強悍,而川軍,是少數敢於和日軍拼刺刀的軍隊。這也成為了日軍如此懼怕川軍的原因之一。

在抗戰後期,日軍士兵只要看見我軍身上背着大刀,便會不自覺的雙腿發軟,喪失戰意,下意識的以為是川軍來了。

一名日軍老兵後來曾說道:川軍點燃了中國軍隊心中的火苗,讓他們重新燃起了勝利的希望。

無川不成軍,這是後世人對於這支英雄軍隊的統一評價。抗戰中來自四川的部隊數量位居全國之首,他們的身影遍布祖國大江南北。

最先出川的第22集團軍,曾經輾轉全國各大戰場,在沒有任何休整的情況下先後參與了淞滬會戰、太原會戰這兩場激烈殘酷的戰役。4萬餘人打到最後僅剩不到2萬人,各級將領更是帶頭衝鋒,以身殉國。

川軍是抗戰期間傷亡最慘重的部隊,高達64萬人,佔全國軍隊總傷亡人數的五分之一!

而更為悲壯的是,川軍子弟出川時,父母送給他們的,竟然是一面面死字旗”。

這面旗幟,是父輩對孩子的寄託,“傷時拭血,死後裹身”,這是何等的悲壯!

而抗戰勝利後,全國各地都在慶祝之時,四川卻幾乎家家掛白綾,紙錢飄千里,漫天都是香火的氣息。因為回到家鄉的川軍子弟,十不存一,這是無數家人在祭奠自己的孩子。

其實,在抗日戰爭中,全國各大省份都做出了難以磨滅的貢獻,無論出兵多少,只要為國奮戰,不論地域,都值得我們銘記與歌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