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軍事行動”或者說俄烏之戰打成這樣,屬實是出乎大部分人所料,戰前,包括很多軍事專家也認為,俄軍會勢如破竹的重複一次1968年在捷克斯洛伐克的勝利,其後,即便是發生戰爭,也是阿富汗或者伊拉克那樣的低強度治安戰。
蘇軍在阿富汗幾乎取得了所有戰術行動的勝利,並給對方造成幾十倍的損失
但現在看來,幾乎從發現俄軍不能拿下基輔之後,這場戰爭就不再是克里姆林宮預料中的那樣了,開戰之初,克里姆林宮關於要給烏克蘭“去軍事化”和“去納粹化”,甚至否認烏克蘭國家存在的說法,已經不再被提及。
現在的俄烏戰爭已經演變成一場高強度消耗戰,儘管不少軍事分析人士認為,俄軍在“特別軍事行動”中的表現就像第一次世界大戰,但不可否認的是,這場戰爭在急劇吞噬兩軍的兵力和裝備,如果沒有西方不斷升級的經濟和軍事支持,烏克蘭軍隊恐怕也不會堅持到這個時候,畢竟,俄軍的炮火優勢已經在前線證明了:雖然進展緩慢,付出了太多代價和寶貴時間,甚至被打得失去了進攻能力,但俄軍還是佔領了北頓涅茨克和利西昌斯克。
截至目前,烏克蘭軍隊的指揮系統依然在有效運轉,原本已經在“特別軍事行動”第一天被摧毀的烏克蘭空軍,也在獲得東歐國家的援助後,現在每天至少出動20架次,給俄軍地面部隊留下深刻印象。
而俄軍指揮系統則在“特別軍事行動”開始後暴露出了一系列問題,直接導致多名高級軍官陣亡,至於俄羅斯空天軍,則被認為陷入了“擺爛”狀態,幾乎無法為地面部隊提供什麼有效支援,更別說打擊烏克蘭縱深地區了,就連摧毀遺棄在蛇島上的裝備,都只能4發1中:這裡說的1中是炸彈扔到了島上,而不是說擊中目標。
關於烏克蘭軍隊的指揮系統,現在可以確定的是,2014年後的扁平化改革起到了很大作用,保證了烏克蘭軍隊在與強敵作戰時,依然能夠有效地維持部隊之間的聯繫,甚至還包括有效分配目標進行打擊。而此前被神化的俄軍電子戰能力,也被證實難以對付軍用級別的通訊指揮系統,至於指望俄羅斯空天軍打擊烏軍指揮所,那就更沒希望了,俄軍甚至找不到烏軍指揮所在哪,只能將寶貴的導彈浪費在早已人去樓空的烏軍司令部上。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提供的“星鏈 ”被認為發揮了重要作用,保證烏克蘭軍隊的指揮系統能有效運轉,烏克蘭副總理米哈伊洛·費多羅夫稱,烏克蘭現在擁有超過1.1萬個“星鏈”中斷,“完全摧毀了普京的信息戰。”而開發星鏈的SpaceX則專門為烏克蘭優化了“星鏈”終端的軟件和硬件,保密性更強的同時,耗能更小,在3月初運抵烏克蘭的5000個“星鏈”中斷中,五角大樓承擔了1333個的費用,其餘費用則由SpaceX承擔。
關於烏軍內部是否使用一種“滴滴打炮”軟件,目前不清楚,可能性不大,儘管美國與烏克蘭分享俄軍重要目標的實時情報,烏軍前線部隊和情報部門也不斷收集情報,但根據有限的信息透露,這些信息是由烏軍專業人員使用專用軟件處理的,並將相關信息尤其是目標的精確坐標,發送給附近的火力單位和部隊。相比西方提供的火炮等武器,這些軟件被認為發揮了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