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歷史上的37個軍的軍長與政委都是誰?

眾所周知,軍一級編製是紅軍時期重要編製,當時的軍並非跟現在的軍是同一概念,現在的軍是有統一編製的,一個軍有幾萬人,而紅軍時期的軍只是部隊的一個代表形式,當時的軍由幾十人到幾萬人不等,雖然各軍人數不盡相同,但是也是代表了一段歷史,本文給大家整理紅軍時期軍一級編製

紅1軍:1930年10月由黃麻起義後組建的紅11軍改編而成,全軍總計2000人左右。軍長:許繼慎、政委:曹大駿,副軍長:徐向前,1931年1月,紅1軍與紅15軍合編為鄂豫皖紅四軍

紅2軍:1930年7月,湘鄂地區的紅四軍與紅6軍會師組建紅2軍團,紅四軍改稱紅2軍,軍長:賀龍、政委:朱勉之。

紅3軍(贛西南紅三軍):1930年7月,紅一軍團的紅6軍整編為紅3軍,軍長:黃公略,政委:陳毅,1933年6月中央紅軍取消軍級建制,紅3軍縮編為紅1軍團紅1師

紅3軍(湘鄂西紅三軍):1931年3月,紅二軍團縮編為紅3軍,軍長:賀龍,政委:鄧中夏,1934年9月紅3軍恢復紅2軍團編製。

紅4軍(井岡山紅四軍):1928年4月,朱德、毛澤東領導的部隊在井岡山勝利會師組建紅四軍,軍長:朱德、政委:毛澤東,1933年6月中央紅軍取消軍級建制,紅4軍縮編為紅1軍團紅2師

紅4軍(湘鄂西紅四軍):1928年3月,賀龍與周逸群在洪湖地區組建游擊隊,後游擊隊改編紅4軍,軍長:賀龍,政委:周逸群,1930年7月紅4軍與紅6軍組建紅2軍團,紅4軍改稱紅2軍。

紅4軍(鄂豫皖紅四軍):1931年1月,紅1軍與紅15軍會師,兩軍合編為鄂豫皖紅四軍。軍長:曠繼勛、政委:余篤三,參謀長:徐向前

紅5軍(湘鄂贛紅五軍):1928年7月,彭德懷領導的平江起義部隊改編為紅5軍,全軍2500人,軍長:彭德懷,政委:滕代遠,1933年6月中央紅軍取消軍級建制,紅5軍縮編為紅3軍團紅4師

紅5軍(西征軍紅五軍):1935年7月,紅5軍團縮編為紅5軍,軍長:董振堂,政委:曾日三,1936年加入西路軍失利。

紅6軍(鄂西長陽紅六軍):1929年7月,湖北長陽地區地方武裝組建紅6軍,全軍3000多人,軍長:李勛、政委:陳壽山,同年8月被紅6軍被伏擊全軍潰散。

紅6軍(贛西南紅六軍):1930年1月,贛西南紅軍游擊隊合編為紅6軍,軍長:黃公略,政委:劉士奇,1930年7月,紅6軍整編為紅3軍

紅6軍(鄂西紅六軍):1930年2月,鄂西紅軍中央獨立師,改編為紅6軍,軍長:孫德清,政委:周逸群,副軍長:段德昌、參謀長:許光達,同年7月,紅6軍與紅4軍組建紅2軍團。

紅6軍(鄂洪湖的新紅六軍):1931年1月,鄂西紅6軍的一個團返回鄂西組建了新紅六軍,很快新紅6 軍改編為紅6軍的獨立團。

紅7軍(廣西紅七軍):1929年11月,張雲逸領導的百色起義部隊組成紅7軍,軍長:張雲逸,參謀長:龔楚,1931年7月到達中央蘇區編入紅3軍團,1933年6月中央紅軍取消軍級建制,紅7軍縮編為紅3軍團紅5師

紅7軍(鄂豫皖紅七軍):1928年1月黃麻起義的部隊編成紅7軍,全軍70人,軍長:吳光浩,政委:戴克敏,1929年紅7軍改編為紅11軍第31師

紅8軍(廣西龍州紅八軍):1930年2月,廣西龍州起義的部隊組建紅8軍,軍長:俞作豫,政委:鄧斌,同年10月併入紅7軍。

紅8軍(鄂東南紅八軍):1930年6月,紅五軍的五縱隊擴編為紅8軍,軍長:李燦、政委:鄧乾元,後紅8 軍又重新併入紅5軍

紅8軍(湘贛紅八軍):1932年,湘贛蘇區的紅軍獨立第1師與獨立第3師合編成紅8軍,軍長:李天柱、政委:王震,1933年6月中央紅軍取消軍級建制,紅8軍縮編為紅6軍團紅16師

紅9軍(紅四方面軍紅九軍):1933年6月,紅四方面軍的紅4軍的紅12師擴編為紅9軍,軍長:何畏、政委:詹才芳,1936年加入西路軍失利。

紅9軍(閩西紅九軍):1930年3月,閩西地區游擊隊合編為紅9軍。軍長:鄧毅剛,政委:高靜山,1930年5月,紅9軍改稱12軍

紅9軍(鄂北地區紅九軍):1930年7月,鄂北襄棗宜地區游擊隊組成紅九軍,軍長:張香山,政委:余益庵,後紅9軍併入了由紅2軍團縮編而成的紅3軍

紅10軍:1930年底,方誌敏與周建屏等人組建閩浙贛革命根據地的主力紅軍。軍長:周建屏,政委:肖勁光,1933年1月調入蘇區後改稱紅11軍,後紅11軍擴編為紅7軍團,紅7軍團返回閩浙贛地區又編成了紅10軍團。

紅11軍(廣東東江軍十一軍):1930年5月,廣東東江地區的武裝組建紅11軍,軍長:古大存,政委:顏漢章,同年12月縮編為東江獨立第二師

紅11軍(鄂豫邊紅十一軍):1928年7月,黃麻起義組建的紅7軍改編為紅11軍,1930年4月改稱為紅1軍。

紅11軍(紅一方面軍紅十一軍):1933年1月,紅10軍調入蘇區後改稱紅11軍

紅12軍(鄂東南紅十二軍):1929年9月,鄂東南地區游擊隊合編第12軍,軍長:謝振亞,1930年被併入李燦的紅8軍

紅12軍(閩西紅十二軍):1930年5月,閩西的紅9軍改編為紅12軍,1930年,閩西的紅20軍與紅21軍合編為新紅12軍,軍長:左權,政委:施簡,1931年12月,兩支紅12軍合併,軍長:羅炳輝,政委:譚震林,1932年10月,紅十二軍分出部分組建了紅22軍,縮編後的紅12軍,軍長:肖克,政委:黃甦,1933年6月,紅12軍縮編為紅一方面軍獨立第一團

紅13軍(浙南紅十三軍):1930年5月,浙江永嘉地區的游擊隊組建了紅13軍,軍長:胡公冕,政委:金貫真,同年9月被打散。

紅13軍(紅五軍團紅十三軍):1931年12月寧都起義的部隊改編為紅5軍團,原第二十六路軍第73旅改編為紅五軍團的第13軍,軍長:董振堂,政委:何長工,1932年12月,第13軍建制撤銷,併入由紅5軍團紅14軍縮編的的第39師。

紅14軍(蘇南紅十四軍):1930年1月江蘇地區的農民武裝組建了紅14軍,軍長:何昆,政委:董畏民,同年10月被打散。

紅14軍(紅五軍團紅十四軍):1931年12月寧都起義的部隊改編為紅5軍團,第二十六路軍一部改編為紅五軍團的第14軍,軍長:趙博生,政委:黃火青,1932年6月,第14軍縮編的的第39師。

紅15軍(徐海蚌紅十五軍):1930年7月,徐州與海州的農民起義組建紅15軍。軍長:陳治平,次月被打散

紅15軍(鄂東南紅十五軍):1930年10月,紅8軍第4縱隊與第5縱隊改編為紅15軍,軍長:蔡申熙,政委:陳奇,

紅15軍(紅五軍團紅十五軍):1931年12月寧都起義的部隊改編為紅5軍團,第二十六路軍一部改編為紅五軍團的第14軍,軍長:黃中嶽,政委:左權,1933年6月中央紅軍取消軍級建制,紅15軍縮編為紅5軍團紅13師

紅16軍:1930年8月紅軍第5軍第1縱隊與湘鄂贛邊獨立師合編為紅16軍,軍長:胡一鳴,政委:李楚屏,1933年6月中央紅軍取消軍級建制,紅16軍縮編為紅16師

紅17軍:1933年7月,鄂贛軍區獨立第3師與贛北獨立師合編為紅17軍,軍長:張濤,政委:方步舟,1934年1月併入了紅16師。

紅18軍:1933年3月,湘鄂贛軍區獨立第1師與第2師合編為紅18軍,軍長:嚴圖閣,政委:徐洪,1933年6月中央紅軍取消軍級建制,紅16軍縮編為紅18師,後歸入紅6軍團建制。

紅19軍(冀中紅十九軍):1930年8月,河北完縣五里崗農民起義組建紅19軍,軍長:葛占農,後部隊被打散。

紅19軍(冀東紅十九軍):1930年夏,冀東地區的紅軍組建了紅19軍。後部隊被打散。

紅19軍(閩西紅十九軍):1933年3月,福建軍區獨立第11師擴編為紅19軍,軍長:葉劍英,1933年6月中央紅軍取消軍級建制,紅19軍縮編為紅34師,後歸入紅5軍團建制。

紅20軍(閩西紅二十軍):1930年5月,閩西地區的游擊隊組建紅20軍,軍長:胡少海,政委:鄧子恢,同年11月,紅20軍與紅21軍合編為紅12軍

紅20軍(贛西南紅二十軍):1930年7月,贛西南的地方武裝組建紅20軍。軍長:曾炳春,政委:陳東日,1931年紅20軍併入紅7軍

紅20軍(冀南紅二十軍):1930年5月,冀南磁縣、岳城農民起義組成紅軍第20軍。後部隊被打散。

紅21軍(閩西紅二十一軍):1930年6月,紅4軍第4縱隊與紅12軍第1縱隊合編為紅軍第21軍,軍長:胡少海,政委:李任予,同年11月,紅21軍與紅20軍合編為紅12軍

紅21軍(贛南紅二十一軍):1932年7月,江西軍區獨立第3師與第6師合編成紅軍第21軍。軍長:劉疇西,政委:李井泉,1933年7月,紅21軍和紅7軍縮編為紅3軍團第5師。

紅21軍(冀南紅二十一軍):1930年夏,冀南磁縣、彭城農民起義組建紅21軍,後部隊被打散。

紅22軍(贛南紅二十二軍):1930年6月,贛南地方武裝組建紅22軍,軍長:陳毅,政委:邱達三,1931年2月,紅22軍縮編為紅64師(師長:粟裕)

紅22軍(贛南新紅二十二軍):1932年8月,贛南獨立第4師與第5師合編而成紅22軍。軍長:蕭克,政委:梁錫祜,,1933年6月中央紅軍取消軍級建制,紅22軍分拆併入紅1軍團的第1師與第2師

紅23軍:1933年3月,江西軍區第五分區的部隊組建紅軍第23軍,軍長:劉雄武,政委:李宗白,同年6月編為獨立第22師

紅24軍:1931年7月,山西平定地區西北軍一部發動武裝起義組建了紅軍第24軍,全軍1100人,軍長:郝光,政委:谷雄一,1931年9月併入陝北紅軍

紅25軍:1931年10月,紅四軍第12師擴編為紅25軍。軍長:曠繼勛,政委:王平章,1932年10月,紅四方面軍主力退出鄂豫皖根據地紅25軍的73師與75師負責留守,後來73師擴編為紅28軍,1934年4月,紅28軍與紅25軍合編為紅25軍,軍長:徐海東,政委:吳煥先,1935年9月紅25軍長征到達陝北與紅26軍,紅27軍會師組建紅15軍團,紅25軍縮編為紅15軍團75師、

紅26軍(冀南紅二十六軍):1930年9月山東東明與河南長垣兩縣農民起義組建紅26軍,後部隊被打散。

紅26軍(陝甘紅二十六軍):1932年12月,陝甘游擊隊改編為紅26軍,全軍200人,軍長:劉志丹,政委:杜衡,1935年9月紅25軍與紅26軍,紅27軍組建紅15軍團,紅26軍縮編為紅15軍團78師、

紅27軍(鄂豫皖紅二十七軍):1932年紅四方面軍離開鄂豫皖蘇區後,負責留守的81團與地方武裝組建紅27軍,軍長:劉士奇,政委:郭述申,1932年11月,紅27軍併入了紅25軍。

紅27軍(陝北紅二十七軍):1935年1月,陝北獨立師改編為紅軍第27軍,軍長:楊琪,政委:張達志,1935年9月紅25軍與紅26軍,紅27軍組建紅15軍團,紅27軍縮編為紅15軍團81師。1937年1月,陝北地區的地方武裝再次組建紅27軍,軍長:賀晉年,政委:李宗貴,同年8月新紅27軍改編為八路軍120師炮兵營和輜重營。

紅28軍(皖西紅二十八軍):1933年1月紅25軍第221團擴編為紅28軍。軍長:廖榮坤,政委:王平章,1934年春,紅28軍併入紅25軍。1935年2月紅25軍長征,負責留守的部隊組建紅28軍,軍長兼任政委:高敬亭,1938年初,紅28軍改編為新四軍第四支隊.

紅28軍(陝北紅二十八軍):1935年12月,陝北紅軍與當地游擊隊組建紅28軍,軍長:劉志丹,政委:宋任窮,1937年8月,紅28軍編入八路軍第120師第385旅第716團

紅29軍(川陝紅二十九軍):1933年2月川陝邊游擊隊改編成紅29軍。軍長:陳淺倫,政委:李艮,後來改編為陝南遊擊隊。

紅29軍(陝北紅二十九軍):1936年1月,中央紅軍以陝北地區的幾個游擊隊組建紅29軍,軍長:蕭勁光,政委:朱理治,1937年8月,紅29軍改編為八路軍後方留守兵團警備第2團.

紅30軍(紅四方面軍紅三十軍):1933年7月,紅四方面軍紅四軍的紅11師擴編為紅30軍。軍長:余天雲,政委:李先念,1936年加入西路軍失利。

紅30軍(陝北紅三十軍)::1936年4月陝北地方武裝和晉西北游擊隊合編為紅30軍。軍長:閻紅彥,政委:蔡樹藩,1937年8月,紅30軍改編為八路軍後方留守兵團警備第3團.

紅31軍:1933年7月,紅四方面軍73師擴編為紅31軍,軍長:王樹聲,政委:張廣才,1937年8月,紅31軍改編為八路軍第386旅

紅32軍(東北抗聯紅三十二軍):1932年9月,吉林地區農民起義組建了紅32軍,全軍500多人,軍長:楊靖宇,1933年9月取消軍級番號

紅32軍(紅二方面軍紅三十二軍):1935年7月,紅9軍團改編為紅32軍編入紅二方面軍序列,軍長:羅炳輝,政委:何長工,1937年8月,紅31軍改編為八路軍120師359旅718團

紅33軍:1933年10月,川東遊擊軍改編為紅33軍,軍長:王維舟,政委:楊克明,1936年1月,紅33軍與紅5軍團合編為紅5軍。

紅34軍:1933年10月,川陝軍區的幾個獨立師合編為紅34軍,軍長:吳世安,紅34軍部隊沒有集中起來,紅四方面軍放棄根據地開始長征,隨之取消紅34軍的番號。

紅35軍:1930年5月,贛南地區信豐、南康等縣的地方武裝合編為紅35軍,軍長:鄧毅剛,政委:羅貴波,1931年10月,改編為紅一方面軍獨立第三師。

紅36軍:1932年11月,東北巴彥抗日游擊隊改編紅軍第36軍,軍長:張甲洲,政委:趙尚志,1933年9月取消軍級番號

紅37軍:1932年11月,吉林地區義勇軍整編為紅37軍,軍長:楊靖宇,1933年9月取消軍級番號

註:以上軍長與政委均是組建初期的,後期變動很大。

紅軍時期一共出現37個軍級番號,其中三支紅四軍分別是紅軍三大方面軍的根基。1933年6月,紅一方面軍整編時的7個主力軍分別是:紅4軍,紅3軍,紅5軍,紅7軍,紅15軍,紅10軍,紅19軍。紅四方面軍川陝整編時的主力軍分別:紅4軍,紅9軍,紅30軍,紅31軍。陝北紅軍的紅26軍,紅27軍,紅28軍,紅29軍,紅30軍,雖然掛着軍的番號實際兵力都不到2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