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為駐港部隊一員是他們一生的榮耀

人物名片

姓名:章羅勇 工作:象山縣鶴浦鎮高坎頭村黨支部書記 人生經歷:既是駐港部隊一員,也是駐澳部隊一員

章羅勇在駐港部隊時留影。

人物名片

姓名:陳丁帥

工作:寧海縣黃壇鎮綜合執法隊隊員

人生經歷:親身經歷香港回歸20周年駐港部隊閱兵

陳丁帥在駐港部隊時留影。

“你們可以下崗,我們上崗!”

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在中英防務交接儀式上,解放軍指揮官譚善愛喊出的那句話,令人熱血沸騰,也深深印在一批又一批駐港部隊官兵的腦海中。而駐港部隊官兵中,同樣有着我們寧波人的名字。

章羅勇:普通戰士也是國家形象的一扇窗

6月29日中午,象山縣鶴浦鎮高坎頭村。坐在家中的陽台上,迎着撲面而來的海風,章羅勇翻開因為年代久遠而泛黃的相冊,相冊中有他和譚善愛的合影,他們都曾在駐港部隊服役,也都曾在駐澳部隊服役。

章羅勇的思緒一下被拉回到25年前。通過層層選拔,章羅勇於1997年12月入伍,在深圳完成為期一年的訓練後,於1998年12月進港,1999年3月出港。

“在香港的近4個月,一直待在營區,除了完成日常的科目操練,還要學英語、粵語。”他回憶,身邊的戰友,就算休假,也是直接從營區回內地,不在香港停留。

這段近乎嚴苛的經歷,讓他真正意識到身為一名駐港部隊戰士肩上的重擔:即便是一名普通戰士,也是國家形象的“一扇窗”。

雖然入伍時“錯過”了香港回歸的重要時刻,但在1999年3月出港後,章羅勇被調整編入駐澳部隊,成為第一批駐澳部隊中的一員。

1999年12月20日,他隨部隊進駐澳門,“當時我們就站在卡車上進入澳門,激動肯定是激動的,但更多的是緊張,擔心自己站不穩。”

2000年12月,章羅勇光榮退役;2013年,他被選為高坎頭村黨支部書記。

高坎頭村規模不大,村民多以養殖梭子蟹蟶子,種植枇杷、桔子為生。“我們村裡年輕人還多的,養殖、種植的收入還可以。”他說。

時隔25年,從遠離家鄉去“見世面”到“待在家裡就能賺錢”,或許是最令人可喜的變化。

記者 石承承 通訊員 吳冰琪

陳丁帥:“形象重於生命”的信念深深印在心裡

“感覺很光榮!”陳丁帥說。在駐港部隊兩年的歷練,“形象重於生命”的信念已經深深扎進這個出生在1997年的小夥子心裡,讓他變得更穩重、踏實。

陳丁帥是2016年9月應徵入伍的。當時他已經是一名大一新生。“到部隊去磨鍊一下”是家裡人一直以來對他的期許,也是他自己的一個心愿。

在深圳完成為期半年的新兵訓練後,他於2017年2月進港,直到2018年退役離港。兩年軍旅生涯的“高光時刻”,莫過於2017年香港回歸20周年駐港部隊閱兵。

“我們從3月就開始操練,包括站軍姿、擺頭、握槍、喊口號等等。像站軍姿,每次一練就是三、四個小時,每個細節都要反覆打磨,力求做到完美。”

2017年6月30日,激動人心的一刻到來。“平時在新聞里看到的國家領導人離我們大概只有三四十米的距離,內心很激動。”

在進港服役期間,陳丁帥印象最深的是軍營開放日,“非常受香港市民歡迎,每次都能看到很多人揮着小紅旗,興高采烈來參觀,對營地的一切充滿好奇。”

在一次次的溝通、交流中,彼此之間的了解和信任一點點加深。

退役回家後,他在寧海縣黃壇鎮綜合執法隊工作,日常的工作內容包括綜合執法、消防、民兵訓練等。

相比以前那個喜歡玩玩鬧鬧的“小孩子”,陳丁帥的母親感受最深,從駐港部隊回來以後,兒子長大了,也更加沉穩了。

記者 石承承 通訊員 王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