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軍掌握戰場主動權,烏軍正在加速撤離,或一周內拿下利西昌斯克

在北頓涅茨克失守後,利西昌斯克的形勢也不樂觀。來自俄羅斯方面的消息顯示,烏克蘭軍隊正在從利西昌斯克撤退,俄軍被堵在“通道”外面,以便讓更多的烏軍能撤離,但由於嚴重缺乏機動裝備,尤其是輪式裝甲車和步兵戰車,被頂在第一線的盧甘斯克民兵根本無法追擊,當然,即便是追上了也會遭到痛擊,這些民兵還缺乏重武器。

利西昌斯克之戰很可能會在一周之內結束,換句話說,克里姆林宮會很快宣布其已經完成了“特別軍事行動”的第二階段目標,也就是“徹底解放頓巴斯”。但一些分析人士則認為,在付出了重大代價並不斷延期後,俄羅斯軍隊在北頓涅茨克和利西昌斯克獲得的僅僅是戰術勝利,或許可以讓克里姆林宮“體面地”獲得宣傳上的勝利,但烏軍主力並未遭到打擊。

這些撤出的部隊和那些傷愈後歸隊的老兵會讓烏軍變得更難打,尤其是北約不斷升級軍援的情況下。莫斯科使用根本不適合對地攻擊的反艦導彈,包括“縞瑪瑙”和“廚房”,不僅沒有擊中任何有效的軍事目標,而且不斷擊中居民樓、幼兒園和購物中心,這讓克里姆林宮增加了更多的國際壓力,同時又刺激了西方對烏克蘭的進一步軍事援助。

克列緬丘格購物中心受傷的一對烏克蘭夫婦手拉着手在醫院

烏克蘭軍隊撤出北頓涅茨克和利西昌斯克,或許會讓莫斯科宣布其取得“重大勝利”,完成了“特別軍事行動”的“首要目的”,但很顯然,烏克蘭政府和西方並不打算接受這種說法。烏軍會不斷試圖奪回這兩座城市,而在哈爾科夫赫爾松等地,俄烏兩軍還在激戰當中。在己方城市被俄軍炮兵持續轟擊的同時,烏克蘭軍隊的打擊能力也變得更加精準,美國已經開始與烏克蘭分享俄軍重要目標的實時情報,俄烏兩軍的最大區別是烏軍尚未對俄羅斯城市進行攻擊。

12門PzH2000已全部交付,後續還有更多

就目前的戰局來說,俄軍依然掌握着戰場主動權,俄烏兩軍的實力對比仍未到發生轉換的那個關鍵點,在拿下北頓涅茨克和利西昌斯克後,俄軍或許會重新在伊久姆地區發動攻勢,並努力將烏克蘭第二大城市哈爾科夫重新納入火炮射程。但克里姆林宮透露出來的一些信息,則表明在表象之下,或許俄羅斯高層對未來的預判或許並不像他們看起來那麼強大:

俄羅斯前總統、現任俄聯邦安全委員會副主席梅德韋傑夫再次表示,克里米亞是俄羅斯的一部分,任何“入侵”克里米亞的企圖都將被視為對俄羅斯宣戰,任何北約成員國這麼做都將意味着俄羅斯與北約之間的直接衝突,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

梅德韋傑夫的發言被認為與烏克蘭最近的國際地位變化有關,俄羅斯政府事實上承認了烏克蘭成為歐盟候選國,並允許烏克蘭成為歐盟正式成員國,但仍不允許烏克蘭成為北約成員國,一旦烏克蘭成為北約成員國,那烏克蘭奪回克里米亞的行動就會成為整個北約的事:北約和全世界絕大多數國家、國際組織一樣,都不承認克里米亞是俄羅斯的領土,而是烏克蘭的領土。

現在,烏克蘭距離拿回克里米亞還很遠,但也是烏克蘭拿回克里米亞的最佳時機,畢竟,幾乎整個西方都在以實際行動支持烏克蘭維護自己的領土和主權完整,失去這個時機,以烏克蘭自己的力量根本無法從核大國俄羅斯手裡拿回克里米亞。北約與俄羅斯之間的關係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惡化,雙方的交流也因為“特別軍事行動”而變得幾乎斷絕,北約已經表明了整軍經武將俄羅斯作為戰略威脅的態度,不管是軍事援助還是情報分享,北約正在做除了直接出兵之外的一切工作。

俄羅斯在烏克蘭陷入了一場高強度消耗戰,而且難以脫身。既不像2008年的俄格戰爭,也不像上世紀80年代的阿富汗戰爭,前者是一場閃電戰,俄軍打完就走,給格魯吉亞造成了深遠的政治和經濟影響,後者則是蘇軍在短時間內佔領阿富汗全境,其後的戰爭就屬於低強度治安戰。但在烏克蘭,俄軍的這場高強度消耗戰實際上是在迅速失血,在俄羅斯經濟造血功能逐漸喪失的情況下,究竟能支持多久?烏克蘭背後有整個西方的支持,俄羅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