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四位投靠共產黨的一級上將,被老蔣逼走後,他們的結局如何

文|一鳴驚人錄

編輯|一鳴驚人錄

1949年之前,國民黨的17位一級上將中,有四位最後做出了棄暗投明的決定,選擇了與人民站在一起,你知道他們是誰嗎?他們的結局又如何了呢?

國民黨的一級上將,都是國民黨的中流砥柱,地位僅次於蔣介石,為何他們會選擇投靠共產黨呢?

下面一鳴將帶領大家一起看看,國民黨這四位棄暗投明的一級上將為何會被老蔣逼走,他們的結局又如何了。


第一位 唐生智

1935年4月2日,唐生智成為第一批被授予陸軍一級上將軍銜的軍官。

北伐戰爭中,唐生智率軍連戰連捷,湘軍葉開鑫部和吳佩孚的北軍都被他一一擊潰,狼狽而逃。8月中旬,在中共黨組織的支持下,攻入武昌城,將吳佩孚的勢力徹底消滅。

然而隨着唐生智的影響力越來越大,蔣介石開始擔心唐生智會成為他的下一個障礙,於是以北伐軍總司令的身份開始處處限制唐生智,導致二人之間矛盾升級。

北伐戰爭

北伐戰爭結束後,唐生智極力主張討伐蔣介石,但由於閻錫山臨陣倒戈,致使唐生智的討伐大軍大敗而歸,唐生智也只能隻身逃亡東南亞避難去了。

九一八事變爆發後,唐生智以民族危機為重,決定與蔣介石暫時攜手一致對外,但唐生智有言在先,絕不參加任何國共內戰的活動

南京保衛戰中,唐生智主動請纓,臨危受命擔任南京戍防軍總司令,率軍守衛岌岌可危的南京城。

當時的南京城是日本軍志在必得的城市,因此出動了海陸空各部軍隊,對南京城的守軍進行圍剿。唐生智浴血奮戰,英勇抗擊,最終接到蔣介石的命令,讓他們撤退。

南京保衛戰

唐生智撤退後,南京城最終淪陷。唐生智心灰意冷之下,決定辭去一切職務返回湖南老家,開始興學授教。而其實際宗旨是維護抗日統一戰線,培養抗日救亡英才。

他表面是歸鄉隱居,實則時時與共產黨領導的地下組織保持聯繫,支持他們進行地下鬥爭。他隱姓埋名,多方奔走,為我黨抵禦日寇做出了重大貢獻,湖南最終能夠和平解放,唐生智功不可沒。

1949年4月,唐生智成立了“湖南人民自救委員會”,組織起眾多商界大咖,政界名流,一起號召反蔣、反內戰,並開始籌劃湖南的和平解放事宜

他的行為促使了程潛、陳明仁下定了和平起義的決心,並於1949年在東安迎接解放軍汝城,解放湖南。

新中國成立後,唐生智擔任了湖南省副省長,直到1971年在長沙病逝。


第二位 程潛

1939年5月13日,程潛被授予國民革命軍陸軍一級上將軍銜。

程潛為人率真,一心為民。1929年,蔣李反目,此時的桂系處於孤立無援的狀態,被蔣介石趕回了廣西。

但程潛始終以大局為重,將民族存亡放在第一位,以德報怨,兩方奔走,力求能夠以和平方式解決雙方矛盾。

抗戰期間,隨着蔣介石一條條糊塗政策的頒布,程潛也開始意識到蔣介石的倒行逆施之舉有違天命,於是在抗戰勝利後開始籌劃和平解放問題

1948年副總統選舉時,程潛沒有把他的那一票投給蔣介石看好的孫科,反而投給了李宗仁,導致李宗仁當上了副總統,為蔣介石下野埋下了伏筆。

1949年,桂繫上台,李宗仁任代理總統。於是程潛和陳明仁開始與共產黨商談和平解放長沙事宜,並於8月3日舉行了迎接解放的籌備會。

次日,程潛和陳明仁在長沙舉行和平起義,最終促成了湘中和平解放。此後他與共產黨始終保持密切聯繫,並下令停止徵兵,減少征糧。

新中國成立後,程潛依舊為國家盡自己的一份力,直到退休。毛主席曾經稱讚程潛,“幾十年的起起落落始終都沒有打倒他,程潛不簡單。”

程潛的一生都在為民族危亡着想,從未參與過國內內戰,直到87歲去世時,他的心都是和人民系在一起的。


第三位 陳紹寬

陳紹寬於1935年9月6日被授予海軍一級上將,是大陸時期唯一一名海軍一級上將

陳紹寬是我國最早一批被送往美國學習的優秀海員,他的航海技能和航海作戰經驗在當時都是首屈一指的,回國後就在海軍擔任了要職,在後來累升至海軍總司令

陳紹寬曾參加指揮過江陰海戰,武漢保衛戰,他的海軍作戰理論為民國的海軍建設以及海軍的人才培養做出了不小的貢獻。

海外考察 中戴帽者為陳紹寬

七七事變爆發後,陳紹寬積極投身抗戰一線。在江陰海戰的第一次碰撞中,陳紹寬率領海軍以兩艦受傷的代價擊落日機4架,傷8架,這也引起了日本海軍的瘋狂報復。

日本向江陰發動了轟炸,陳紹寬被迫退往武漢,開展武漢保衛戰,鑿沉敵軍艦船18艘,成功阻止了日本海軍的推進,功不可沒。

日本投降後,陳紹寬堅決抵制內戰。陳紹寬數次違抗蔣介石軍令,拒絕向解放軍用兵,陳紹寬自稱抗日期間自己為國報效不多,愧對國人,若再參加內戰,內疚殊大。

於是借口說艦隊需要修理,繼續增撥油費,拒絕了出兵,並率艦隊南下台灣視察去了。

蔣介石對於陳紹寬的此種舉動極為不滿,拍案大罵。於是下令裁撤海軍,將陳紹寬免去海軍司令一職,無職一身輕的陳紹寬最終選擇了隱居故里臚雷鄉

1949年,蔣介石考慮到自己在對待陳紹寬方面的行為欠妥,於是親自出面請他出山,然而陳紹寬卻避而不見,委婉拒絕了蔣介石。

同年中共福建省人民政府主席張鼎丞再次請他出山,為革命工作,陳紹寬欣然應允,重新出現在中國政治舞台之中,社會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盡心出力,做出了可貴的貢獻。

新中國成立後,陳紹寬擔任了福建省長。最終於1969年7月30日於福州去世。


第四位 李宗仁

1935年4月2日,李宗仁成為第一批被授予一級上將的人員。

作為國民黨桂系首領,李宗仁是最早一批反對蔣介石的力量,在北伐時期就已經埋下了矛盾的種子。

1929年3月,李宗仁獨自起兵,與蔣介石的嫡系軍隊之間爆發了第一次蔣桂戰爭,一戰落敗。於是他又聯合馮玉祥和閻錫山,開展了第二次蔣桂戰爭,依舊落敗。

第三次的時候,李宗仁聯合了粵軍,可惜依舊沒能推翻蔣介石。

終於,在抗日戰爭的時候,李宗仁與蔣介石之間不計前嫌,握手言和了,但實際上私下裡依然在明爭暗鬥

台兒庄大捷後,李宗仁又參加了徐州會戰武漢會戰隨棗會戰等諸多戰役,在抗擊日寇方面立下了赫赫戰功。

抗戰勝利後,李宗仁和蔣介石又開始了他們的爭鬥。1948年選舉副總統時,李宗仁力壓蔣系安排的副總統,成功拿下了中華民國副總統一職。

之後,經歷了遼瀋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後,國民黨的精銳力量被消滅了一大半,蔣介石終於迫於壓力宣布下野,由李宗仁就任民國代總統

三大戰役見識了解放軍的實力後,再加上解放軍此時擁有的絕對的力量上的優勢,李宗仁做出了最合理的安排,那就是和談

然而面對共產黨提出的和平條件,李宗仁卻又猶豫了。但共產黨戰機當前,可不容他又一刻的猶豫機會,毛澤東、朱德下達了進軍的命令

人民解放軍橫渡長江,攻佔南京,國民政府正式被推翻,李宗仁率領殘眾退往桂林企圖做最後的頑抗。然而隨着白崇禧的部隊被殲,李宗仁最後的希望破滅了

此刻的李宗仁進無可進、退無可退,台灣肯定是去不了了,全國都解放了,恐怕也沒有他的容身之地了,只好以就醫為名流亡去了美國,這一去就是十六載。

這十六年間,李宗仁痛定思痛,終於開始悔悟,於是先後五次派程思遠去北京拜謁周恩來總理,希望能夠尋求機會,落葉歸根,重返祖國

1964年2月,李宗仁在美國發表公開信,警告美國不要再試圖干涉中國,沿着錯誤的道路走下去。並於次年突破重重障礙,回到了祖國大陸

回國後,周恩來總理親自前往機場接待他,李宗仁表示,在接下來的日子裡必定為完成祖國統一做出貢獻

1969年,李宗仁臨終前,給毛主席和周總理留下了一封信:

我在1965年毅然從海外回到祖國所走的這一條路是走對了的,在這個偉大時代,我深深地感到能成為中國人民的一分子是一件無比光榮的事。在我快要離開人世的最後一刻,我還深以留在台灣和海外的國民黨人和一切愛國的知識分子的前途為念,他們只有一條路,就是同我一樣回到祖國的懷抱。

1969年1月,李宗仁病情惡化去世,享年7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