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爆發了一場堪稱“馬拉松”式的戰爭,這就是兩伊戰爭,被外界稱之為是先進武器打低水平戰爭的典型案例。兩伊戰爭持續了7年多的時間,被稱為是20世紀最長戰爭之一,這場戰爭沒有最後的贏家,雙方最終因為精疲力盡而收場。雙方傷亡慘重,經濟損失嚴重。因為這場戰爭,甚至差點給兩個國家帶來滅亡的危機。
總經濟損失高達7000億美元,傷亡代價有280萬人。伊拉克向伊朗發起進攻,起初伊拉克以為憑藉他們的實力,完全能奪得海灣地區的霸權。但伊拉克沒想到這場戰爭一打就是7年多的時間。曠日持久的戰爭差點把伊拉克拖垮。俗話說,大炮一響,黃金萬兩,如果沒有足夠強大的經濟作為支撐,根本就打不起一場戰爭。
當時的伊拉克和伊朗都是屬於中東地區的強國,但很多武器並不具備自產的能力,只能從國外進口。這場戰爭是伊拉克率先向伊朗發起的進攻,因為此時伊朗伊斯蘭革命剛結束,所以伊拉克有些趁人之危的意思。兩伊戰爭中,雙方進行的是人海戰術,當時伊拉剋死亡人數是18萬,總傷亡達到了40多萬。伊朗傷亡人數更多,是伊拉克的兩倍之多。
雖然兩伊戰爭對世界而言是一場災難,但對我國而言卻是一次好機會,因為雙方急需大量武器,持續7年多的戰爭,讓他們早就消耗掉了所有的外匯儲備,只能到處借錢,和開戰前的那種富裕已經無法相比。加上當時美國和蘇聯在武器出口等方面的大量限制,伊朗和伊拉克只能尋求美蘇兩國之外的國家幫助,他們需要從這些國家中購買到物美價廉的武器。
對比來對比去,能滿足他們要求的只有一個國家,那就是中國。兩伊戰爭期間,伊朗和伊拉克分別向中國採購了大量軍事武器,包括殲-7戰鬥機、69式主戰坦克、56式自動步槍、59-1式130mm加農榴彈炮、火箭彈和地雷等等,還有數量多達幾十億發的子彈等等。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伊拉克還通過約旦作為中間商,從中國購買到了4架轟6D型轟炸機以及大批C601和C801型反艦導彈。這些武器在後來的戰場上大放異彩。有資料表明,在兩伊戰爭期間,我國因為對外出售武器而賺取的外匯達到了80億美元,其中中東的訂單就佔到了90%以上。
這也幫助中國迅速成長為全球四大武器出口國之一,佔世界軍火出口市場份額的12%。然而在這之後,數據就開始不斷下滑了。直到進入21世紀,隨着中國武器質量不斷提高,走上高端市場。兩伊戰爭期間,因為大量的武器需求,拯救了當時我國大量已經瀕臨倒閉的兵工廠。很多兵工廠接到訂單後連夜加工生產,確保武器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