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中國的第一架幹線“大飛機”C919,眾多飛機製造商都認為這是未來市場上的強大競爭對手,而美國針對這樣的競爭對手總是會封鎖相關技術。特朗普一開始確實是這麼乾的,但沒過多久,通用電氣公司就重新恢復對C919供應Leap發動機了。那麼,為何在其他技術上保持封鎖的美國,這次在發動機上卻讓了步呢?事情背後有何貓膩呢?
據新京報報道,在阻止對C919 Leap發動機的出口時,美國官員使用的借口是為了防止中國對發動機進行逆向工程仿造並導致美國航空企業受損。當然,這種說法很大程度上只是“無稽之談”,畢竟C919本身已經是能從外殼到發動機完全自製的飛機,進口美國發動機只是因為其在絕對性能上相比不成熟的國產依然有長處,出於技術過渡的需求購買而已。但令很多人沒想到到是,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美國就開始“打自己臉”了,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首先自然是因為疫情,在疫情全球爆發的關鍵節點,全球各國的封鎖導致航空業的商業前景一路下滑,而生產發動機的通用電氣隨着美國經濟在金融危機爆發後的直線下跌也被直接“打回原形”。之後為了恢復氣力,通用又緊跟美國政策而盯上了能源產業,結果再次撞上了沙特和俄羅斯的石油戰進一步被打壓。今年疫情,全球航空業受到重挫,波音之類特大公司或許還能頂一頂,但通用電氣的發動機恐怕就沒了太多需求,只能依靠市場依舊存在的中國。
這其實就是凸顯了特朗普治理手段中常用的“極限施壓”手段的本質,看起來這種施壓已經是不留餘地甚至是要“開戰”一般的封鎖,但從實際情況看,特朗普至今為止的施壓策略其實就是逼這些國家選邊站,而且所有的措施都不可能時真正能影響到美國根本產業的。但這個通用的發動機顯然就是美國政府的戰略失誤,錯估了中國對於發動機的需求度,並且通用自身也承受不起市場的損失,只好匆忙迴轉。
其次,放開C919發動機其實也是一種“軟膜硬泡”式的進攻方式,美國在冷戰時期就經常利用它,當中國再次採用Leap發動機的時候,一部分吹捧美國技術和對中國技術表示“信任”的人就會站出來互相對台甚至煽動起輿論。同時,當Leap發動機本身質量過硬的時候美國就可以通過各種“誠意”讓國產廠商“麻痹大意”並放棄用高成本研製自身發動機,隨後便能夠在這一領域“卡脖子”。這便是極有可能藏在其中的“貓膩”。
不過很可惜的是,想要做到以上幾點首先需要國內的民眾能夠在輿論分歧上“五五開”,但美國在疫情期間的表現顯然讓這種輿論一邊倒走向了對美國的反擊甚至是批判。同時,Leap發動機只是在經營戰略上有需求的一個方案而已,中國已經可以自研的東西並不存在所謂的被封鎖,而在C929等項目擺在眼前,各種資金和政策扶持陸續到來時,超越美國發動機的想法顯然會蓋住“造不如買”的想法。
換句話說,通用很大程度上已經對於國際市場相當依賴,並且本身的技術也沒有做到完全不可取代,這導致其在本身經濟狀況不妙的情況下更加難以短暫脫離市場。而美國經濟在疫情下本身其實已經變得相當衰弱,難以用資金支撐通用電氣,因此只好在發動機上讓步。換句話說,美國能封鎖的技術就目前來講其實都不是什麼硬“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