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灣戰爭爆發前,伊拉克與伊朗因為邊界爭端問題已經打了8年。在這長達8年的戰爭中,兩伊舉全國之力展開慘烈的戰鬥,導致大量人員在戰爭中死亡,軍費支出與戰爭導致的經濟破壞共計達6000多億美元。其中,伊拉克從戰前一個富得流油的國家變成了債務國,對外欠下的債務高達800億美元。可以說兩伊戰爭對雙方來說都是一場得不償失的,給雙方人民的打擊是空前巨大的。
但凡事有利有弊,在兩伊戰爭期間其他國家大發戰爭財,從其中獲利不少。為了維持巨大的戰爭消耗,薩達姆向其他國家購買了大量戰爭所需要的物資,其中大多數武器從西方國家與蘇聯購買,所產生的軍火債大約有400億美元。中國作為一個域外大國,也向伊拉克售賣了大批武器裝備。其中最令人咋舌的是伊拉克曾向中國下了購買60億發子彈的大訂單,中國在接到訂單後所有生產子彈的軍工廠立即進入高速運轉狀態,在短時間內完成了加工生產任務,滿足了伊拉克對於彈藥的需求。
除了這60億發子彈的大訂單外,中國還向伊出口了戰鬥機、導彈、坦克等裝備。兩伊戰爭期間,伊空軍主要裝備的是蘇制戰機,在面對伊朗的F-14、F-4、F-5戰機時,無法形成數量上的戰略優勢。中國的戰機價格低廉且性能不錯,因此伊空軍一次從中國採購了80架殲-7。此外,中國北方工業集團向伊陸軍出售了2800輛69-2中型坦克,在短時間內創匯達10多億美元,這在當時可是一筆可觀的收入。
在兩伊戰爭爆發時,正值國內改革開放時期,一切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包括軍事領域的生產建設。因此,中國軍隊採購的武器數量大大減少,國內軍工廠的訂單扭轉之下。但隨着兩伊戰爭的開打,中國軍工除了向伊拉克出口武器裝備後,也向伊朗出口了一批裝備,通過兩手賣的方式獲得了大批訂單,瀕臨破產的軍工產業也因此成功“上岸”。不得不說,“大炮一響,黃金萬兩”,難怪美國一直熱衷於戰爭。
到現在中東國家依然是國際軍工市場的大客戶,例如近些年沙特就從中國採購了一批無人機。在地緣政治博弈中,軍工業顯然成為第一大受益者,這也加劇了各國搶佔軍火市場的熱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