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飛機遭受中國軍艦激光攻擊?外交部給出回應,默茨真面目曝光
據路透社當地時間7月8日援引知情人士消息披露,德國總理默茨計劃在今年年底前,率領一支商界高管組成的代表團進行首次訪華。
本來是一個加強中德合作的積極信號,可就在同一天,德國外交部突然表示:中國軍艦在紅海用激光瞄準德國飛機,稱這一行為危及德方人員安全,完全不可接受。
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表示,德方所稱的信息與中方了解的事實完全不符。雙方應當本着實事求是的態度,及時加強溝通,避免誤解誤判。
要知道,中德貿易額近年來屢創新高,2016至2023年,中國一直保持德國最大貿易夥伴,2022年更是達到2979億歐元。
雖然2024年,美國取代中國成為德國最大的貿易夥伴,但隨之而來的關稅大棒,讓德國逐漸看清了美國的真實面目。
除此之外,默茨上任之初曾公開表示要“減少對華依賴”,試圖展現強硬姿態。
但德國的汽車製造、機械等行業對中國市場的依賴程度極高。
如今他卻計劃帶領頂級企業代表團訪華,顯然是出於德國經濟現實的壓力。這種態度的轉變,既是默茨對中國市場的認可,也暴露了德國在全球經濟動蕩中的無奈。
至於在紅海的一架德國飛機,被中國軍艦用激光瞄準傳聞,該事件的細節充滿了疑點。
德國聲稱該飛機是非軍用飛機,由民航飛行員駕駛,但搭載的是德國軍人,並且正在接近中國軍艦。
種種跡象表明,這可能是德國在進行一次偽裝偵查的行為。
根據國際法,中國軍艦在國際水域採取自衛措施並無不妥。事實上,中國的行為始終遵循國際規則,未對任何國家構成挑戰或威脅。
紅海作為全球重要航道,長期以來是大國博弈的熱點區域。德國的介入是否與其配合美國遏制中國的戰略有關,值得深思。
默茨政府一邊試圖通過訪華改善中德經濟關係,一邊又在外交和軍事領域對中國採取挑釁態度。這種“又當又立”的表現,不僅讓人質疑德國對華政策的連貫性,也讓人看清了默茨的真實面目。
更值得注意的是,德國聯合政府的內部分裂進一步加劇了這種矛盾。由多黨聯合執政的德國,各黨派在外交和經濟政策上意見不一。德國綠黨主張減少對華依賴,而曾由默克爾領導的基民盟則更傾向於務實外交與合作。這種內部分裂導致德國在國際事務中顯得搖擺不定,甚至出現自我矛盾的局面。
對於中國而言,無論是默茨的訪華還是紅海事件,都不會改變中國堅持合作共贏的態度。
中國始終以開放的姿態歡迎國際合作,同時在國際事務中保持理性與剋制。
默茨政府如果希望通過訪華改善經濟關係,就需要在政策上展現更多的誠意,而不是在軍事和外交領域製造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