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接上回,本期將繼續講述為何希特勒下令陸軍停止圍攻被困敦刻爾克的英法聯軍的戰爭之迷……
保護佛蘭德斯地區免遭戰火蹂躪乍一看來,這不像是戰爭時期軍事決策的依據。但這個看似笑話的原因的確存在。哈爾德在5月25日同希特勒的會談後在他的日記里寫下了下面的一段話:
佛蘭德斯地區的標誌
現在我們的政治當局認為,最後的決戰必須在法國北部而不應在佛蘭德斯一帶進行。為了掩飾這個政治目的,卻告訴我們說,佛蘭德斯一帶的地形由於水道眾多、不適於裝甲部隊作戰。
戰後,美國歷史學家威廉·夏伊勒對哈爾德目記中的這個所謂“政治目的”感到大惑不解。為此,他專門去信詢問了當時還健在的哈爾德將軍。哈爾德在回信中寫明了希特勒不希望在佛蘭德斯地區用兵的另一個理由——政治上的原因。這在軍方看來是十分荒唐和愚蠢的:
他(指希特勒)不希望這個不可避免地會造成居民重大損失的最後決戰,發生在佛蘭德斯人居住的地方。他說,他想把這個日耳曼後代佛蘭德斯人居住的地方變成一個獨立的納粹區域,從而使他們和德國緊緊地結合在一起。他在佛蘭德斯地區的支持者、為此已經作了長期的活動。他已經答應他們,使他們的國土不致遭到戰爭的破壞。如果他現在不實踐諾言,那就會嚴重損害他們對他的信任。這對於德國將是一件政治上的損失,這是他作為政治上負責的領袖所必須儘力避免的。
這個理由在許多學者看來無非是希特勒為應付陸.總對“停止前進”命令的反對意見而臨時想出來的推脫之辭。但這個所謂“政治目的”實在難以服眾,可能用笑話來形容更為貼切一些。威廉·夏伊勒後來在他的巨著《第三帝國的興亡》中這樣評價希特勒的這個所謂的政治上的理由:“這看來好像是希特勒又一次突然發生的神經錯亂。”
在關於“停止前進”命令的種種說法當中、可能最具有傳奇色彩的就屬“金橋神話”了。據說,希特勒下達停止前進命令是有意留給被圍英軍一條退路,為英國遠征軍在海峽上搭建了一座“金橋”,故意放英軍逃走。他之所以這麼做,據說是因為聯軍在敦刻爾克遭到全殲的話會使高傲的英國人蒙受羞辱,為了在法國之戰後與英國媾和、保全英軍的體面,元首故意在敦刻爾克放了英軍一馬。最早提出這一說法的是英國軍事名宿利德爾哈特,他援引時任A集團軍群作戰處長布魯門特里特的回憶提出了這個說法:
(布魯門特里特回憶希特勒在入集團軍群總司令部視察時說)希特勒的情緒非常好,他承認這次戰局是“一明顯的奇蹟”,並對我們發表了戰爭將在6個星期內結束的看法。其後,他希望同法國締結一項合理的和約,這樣就容易同英國取得協議。接着,出乎我們意外,他竟以讚許的口吻談到英帝國,談到英帝國有必要存在,談到英國給世界帶來的文明……他解釋說,他的目的,是要在英國認為可以保住體面而接受的基礎上講和。
接着,哈特引用布魯門特里特的觀點提出了“金橋神話”:
他(布魯門特里特)認為,下令停止前進不僅僅出於軍事原因;這是較易媾和的政治方案的組成部分。如果英國遠征軍在敦刻爾克被征服的話,英國也許會認為有損體面,必須洗掉這一恥辱。希特勒希望以聽任英國遠征軍逸走的辦法來博得英國的好感。
戰後,在很多關於敦刻爾克戰役的軍事著作中,這個“金橋神話”都被列為“停止前進”命令之謎的“重要一解”。其流傳之廣泛,影響之深入,可以說在有關於此的種種解釋之中是最主要的一種。不過,這個頗具傳奇色彩的“神話”是否屬實呢?
很多學者在研究戰時德英關係時都指出、希特勒對英國抱有一種奇特的好感。德國著名史學家塞巴斯蒂安-哈夫納就指出:“在希特勒的計劃中英國被設計為一個盟友、至少是一個善意的中立國。希特勒沒有做出侵犯英國或一場海上戰爭或封鎖的準備。”至少在希特勒心目中.他更願意同英國而不是和意大利之流結盟。戰前希特勒在一次事關於此的談話中就說道:“我寧願要-匹英國純種馬,而非一頭意大利驢子。“而且、英國的崩潰對德國而言未必有利。
據說希特勒在敦刻爾克戰役的兩周後的一次談話中說道:“軍隊是英國及其帝國的支柱.如果我們打垮了英國侵略軍、大英帝國就定了。如果我們既不想要也無力繼承這個帝國.我們就必演給他一個機會。但我的將軍們還沒有體會到這一點。”對此就有學者指出:“英國是一個殖民大國、它·旦垮台,勢必產生一系列連鎖反應、造成它整個殖民體系的土崩瓦解。而一戰之後.戰敗的德國喪失了它全部的海外殖民地、海外力量是一項空自、一旦上:述情況發生、忙於戰爭的德國是得不到它的多少遺產的。”甚至德軍中一些高級將領也或多或少地抱有類似的想法.哈爾德在他5月21日的日記里就寫道:“主要的敵人是法國。我們打算在劃分世界勢力範圍的基礎上尋求同英國的接觸。”
“金橋神話”的始作俑者之一,時任八集團軍群作戰處長的布魯門特里特,最終軍銜為步兵上將。
許多學者並不否認希特勒可能存在着對英國的好感共至於和解的想法.但這並不代表這和“停止前進”命令有着直接的因果關係。國為就目前發現的歷史資料來看、這種說法是缺乏依據的。
第一、“金橋”神話的創造者和維護者多引用的是個人在戰時的回憶.而這種根據往往具有較強的主觀性。例如大部分持這種觀點的人都引用了上述布魯門特里特將軍的回憶作為主要的論據,但在希特勒在這次談話中並沒有指明“停止前進”命令與之有關.而後的推論也只是布魯門特里特將軍的個人意見。以這個猜測性很強的論據來證明“金橋”神話恐怕也有失偏頗。
況且,德軍中一些將領同樣對此說嗤之以鼻、時任陸.總作戰處處長的豪辛格中校這樣評論道:“我們要為擁擠在教刻爾克周圍的英國遠征軍打造一座回家的金橋?我們想給他們一個撤軍的機會?那純粹是胡扯。”這種說法就連希特勒身邊的親信也認為是無稽之談。駐最高統帥部的海軍聯絡官普特卡梅將軍就曾表示:“希特勒故意讓英國人逃脫之說,是屬於寓言範疇的。”更有力的證據則來自於他的貼身副官:根據希特勒的陸軍副官恩格爾少校的日記所載,元首此時的態度與布魯門特里特所揣測的恰恰相反:希特勒在那幾天經常表示,為了迫使英國願意媾和,他要消滅英國軍隊。而希特勒的空軍副官貝洛則認為、“英軍對他沒有意義。”
第二,如果說希特勒確實是因為“金橋”神話而故意叫停了裝甲部隊,那麼他們又如何解釋與“停止前進”命令同一天下發的第13號作戰指令中要求消滅聯軍的命令呢?
此外、人們在解讀“停止前進”命令時、往往還忽略了它前面的另一項命令:
根據元首的指令,第8軍和第2軍在B集團軍群左翼的協同下向阿拉斯東部的進攻應繼續向西北發展。另一方面,向阿拉斯西北面進軍的部隊不應越過朗斯-貝頓-埃爾-聖奧梅爾-格拉夫林一線(運河防線)。在西翼,所有的機動部隊都停止前進,讓敵人去碰撞上述有利的防線。
也就是說,在包圍圈的西翼,朗斯以南的德軍部隊並沒有停止進攻。如果“金橋神話”是真實的話,那麼又該如何解釋這道命令和B集團軍群在東翼繼續進攻的事實呢?還有,為什麼在兩天後當發現聯軍開始大規模撤退時、希特勒又下令讓裝甲部隊恢復進攻呢?這一連串的疑問都與“金橋”神話中希特勒的願望相悖,也難怪德國二戰史專家雅各布森將其視為“戰後奇談之一”了。美國空軍指揮參謀學院的保羅·小布勞恩貝克少校在他的論文中也反駁了這種觀點:
希特勒讓德國空軍摧毀在敦刻爾克海岸的英國遠征軍的命令完全駁斥了那些斷言希特勒的停止命令可能存在政治動機的說法……如果希特勒真的認為在敦刻爾克放英國遠征軍一馬可以緩解與英國的和平關係,那他絕對不會下令戈林的空軍展開攻擊。
第三,根據“金橋神話”,在敦刻爾克放英國遠征軍一馬是為了日後大英帝國“體面的投降”。但是,試想一下,如果在敦刻爾克一舉殲滅英軍,那麼這支幾乎包括了英國全數常備陸軍的覆滅將會使英國在本土防禦方面無以為繼,會更沉重地打擊英國的抵抗意志。對此,英國歷史學家麥克塞就肯定地講道:“吾人有充分基礎論斷,誠如英國陸軍部所承認的,如果英國遠征軍與法國第l軍團殘部在敦刻爾克,這個必然淪陷之地被全數殲滅,則可能會摧毀國家整體抗敵意志。”古德里安作為一名前線指揮官尚能清楚看到“只有俘虜英國遠征軍,才能加強大不列顛同德國簽訂和約的傾向,或者才能增加在可能的登陸英國的作戰中獲勝的機遇”。希特勒作為一位日後縱橫歐陸的梟雄,不可能看不到這一點。
綜上所述,“金橋神話”是不真實的。姑且不論那些“神話”製造者背後的動機,首先“金橋神話”就是缺乏堅實依據的,並且這個神話從軍事政治角度來看,於情於理都講不通。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