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專家“善意提醒”大陸:伊朗如果買殲10CE,一定要用現金交易 2025年7月,在全球局勢愈發緊張的背景下,中東再度成為世界聚光燈下的主角。
多家“亞洲防衛安全”等外媒報道稱,伊朗正積極與中國接洽,希望採購殲-10CE這一被稱為“陣風殺手”的先進多用途戰機。
市場上傳言,伊朗的首批採購量大約在10到36架之間,附帶彈藥和培訓,單價高達9000萬美元。
此舉無疑是在為自己的老舊空軍力圖增添新鮮血液——畢竟,目前能撐場面的F-14戰機都已是上個世紀的遺產,連自家國防都心虛,更別提應對以色列這種強敵了。
近來的伊以衝突其實已經讓德黑蘭吃盡了苦頭。雖然靠着國家整體體量,而非技術優勢艱難維持住局面,沒有像外界預期中那樣一敗塗地,但伊朗在空中力量上的短板暴露得淋漓盡致。
剛打響沒多久,對方已經拿下制空權,幾個精銳高層還差點遭團滅。
種種跡象表明,伊朗不僅現在需要補血,未來更要不斷升級軍備以防不測。
值得一提的是,伊朗這次找上中國,也是現實壓力之下的選擇。此前想買俄羅斯的蘇-35,卻因為各種大家都懂的原因至今沒拿到貨,這讓伊朗不得不另闢蹊徑。
中國成了他們所剩不多的可靠武器供應商,地緣政治的碰撞讓這種需求變得格外急迫。
不過,買飛機不是逛超市,特別是面對像伊朗這樣複雜的買家。島內知名國際問題專家郭正亮善意提醒大陸方面:和伊朗打交道,一定得“收現金”。
伊朗經濟雖然背靠石油,卻不是所有軍購項目都能靠“以貨易貨”解決,因為敏感資源往往掌握在不同勢力手中,國防部能調動的並不多。
加上伊朗國內派系鬥爭激烈,信用問題一旦出岔子,指不定合同就成了一紙空文。
從中國的角度看,雖然與伊朗有合作的需要,但大而全的理想狀態是不可能的。對於這樣的交易,既要看到現實利益,也要規避風險。
簡單講,一切“貨到付款”,才能保證彼此安全。
眼前,伊朗空軍現代化的夢想還沒有完全落地,採購傳聞到底成不成,這需要更多時間去驗證。
但可以肯定的是,在這片動蕩的中東土地上,誰也不敢輕易掉以輕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