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退出歐洲趨勢下,法國已經多次釋放信號,它有意替代美國,成為歐洲“一哥”,由此引發法國與俄羅斯越來越浮上檯面的較量。
法國躍躍欲試取代美國
羅馬尼亞總統選舉的硝煙未散,一場橫跨歐洲的情報暗戰已悄然升級。在經歷去年11月首輪投票因所謂"俄羅斯干預"被憲法法院宣告無效後,這個東歐國家於5月18日迎來第二輪對決。親歐候選人尼庫索爾·丹以微弱優勢擊敗歐盟和北約的批評者喬治·西蒙,這場勝利卻因"電報"平台創始人帕維爾·杜羅夫的爆炸性指控蒙上陰影。
【跨國審訊背後的暗流涌動】
社交媒體巨頭“電報”(Telegram)創始人杜羅夫在投票日暗示,某西歐國家情報機構曾要求其封鎖反北約言論。在巴黎矢口否認後,這位俄裔企業家直接點名法國對外安全總局(DGSE)局長尼古拉·勒納爾施壓。法國情報部門雖承認與杜羅夫有過接觸,但堅稱僅涉及反恐和兒童色情內容審查。
這場數字領域的交鋒背後,是杜羅夫與法國司法體系的持續角力。2023年8月,這位定居迪拜的科技富豪在勒布爾熱機場被捕,被控對平台極端主義內容監管失職。在繳納500萬歐元保釋金後,他於今年3月獲准離境。法國《世界報》披露,DGSE在此期間多次約談杜羅夫,強調其"企業責任"。
選舉重審的戲劇性轉折更添迷霧。首輪投票中異軍突起的獨立候選人卡林·喬治斯庫,因其23%得票率被指涉嫌"與俄羅斯有關聯的數字操控"。羅馬尼亞外交部最新聲明再次指控莫斯科干預選舉,卻未提供任何實質證據。俄外交部發言人扎哈羅娃反唇相譏,稱羅馬尼亞"不應將自家選舉亂象甩鍋他國"。
法國對外安全總局
【"奇怪的選舉"】
在莫斯科,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將羅馬尼亞選舉稱作"至少是奇怪的民主實踐"。他指出:"當最具競爭力的候選人被強行排除在決賽圈外,所謂的勝利者自然應運而生。"對於杜羅夫指控,佩斯科夫直言歐盟國家干預他國內政早有傳統,"暴露的不過是冰山一角"。
這場選舉拉鋸戰折射出歐洲地緣格局的深層裂變。隨着美國戰略重心轉移,法國正以"數字主權衛士"姿態介入東歐事務,而俄羅斯則通過信息戰場維繫傳統影響力。
在布加勒斯特街頭的競選海報背後,一場關於歐洲話語權的新冷戰已悄然打響——當杜羅夫拒絕審查請求時所說的"不能以干預對抗干預",恰成這場暗戰的最佳註腳。
佩斯科夫批評法國干預羅馬尼亞大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