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後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新的文章,您的支持是我堅持創作的動力~
文|避寒
編輯|避寒
《——【·前言·】——》
前言
1937年10月19日,陽明堡機場,一場看似普通的夜襲,卻徹底改變了局勢。
八路軍第129師第769團僅以30餘人犧牲的代價,擊毀了24架日軍飛機。
對抗日本的這場戰鬥,不僅改變了局部戰局,更深刻影響了整個抗日戰爭的戰略態勢。
夜幕下的突襲
陽明堡機場位於山西省忻定縣附近,地理位置重要,日軍頻繁利用該機場對華北的戰場實施空中打擊,給中國軍民帶來了巨大的威脅。
1937年10月,日軍對華北的進攻正酣,陽明堡機場的空中支援能力成為決定戰局的關鍵。
在這片廣袤的草原上,陽光透過雲層投射下來,陽明堡機場上停滿了“九三式”輕型轟炸機。
這些飛機帶着炙熱的殺氣,隨時準備出擊。
機場的防守嚴密,日軍兵力眾多,地面有機槍掩體和哨卡,空中時刻有巡邏飛機,任何不慎都會引發猛烈反擊。
八路軍第129師的第769團已經悄悄接近,他們沒有坦克,沒有重型火炮,只有輕武器和一顆必勝的決心。
根據偵察情報,他們知道敵人的防線並非不可突破。
趙崇德,第三營營長,他的眼神堅定,指着黑夜中的目標,命令戰士們做好準備。“今夜,飛機一定要炸掉!”
這場戰鬥的計劃並不複雜,夜幕降臨時,部隊在滹沱河西岸集合,分成東西兩路,利用夜色的掩護快速滲透敵人防線。
敵人對夜襲的防備不足,這成了他們最大的致命弱點。
趙崇德沒有時間去想過多的後果,指揮所的通訊員遞給他最後一份情報,敵人並未加強巡邏。
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他猛地拍了拍地圖,“走!” 短短一聲命令,戰鬥開始了。
白刃戰與死亡的代價
戰鬥的爆發,異常迅猛,趙崇德帶領着第三營快速越過河流,沿着預定路線靠近敵人飛機的停機坪。
隊伍中,幾乎每個人都明白,這次任務,非死即生。
隨着趙營長一聲令下,爆炸聲接連不斷,手榴彈、燃燒彈幾乎是同時投入敵機的機身,一陣火光四射。
“炸!炸掉它們!”趙崇德的聲音在耳麥中清晰傳來,他帶頭衝進敵陣,手中的炸藥包毫不猶豫地貼在一架架飛機上。
即使敵人的反應開始變得劇烈,手榴彈的爆炸聲、機槍的射擊聲,似乎從四面八方湧來,趙崇德依然沒有停下腳步。
另一邊,第10連和第11連的戰士們正與敵人展開了近身的白刃戰,敵軍的守備隊員迅速反應過來,試圖用機槍和步槍進行反擊。
可八路軍戰士不畏生死,用身體作為盾牌,猛撲向敵人,甚至有人綁上集束手榴彈,與敵機同歸於盡。
這是一場殘酷的戰鬥,生死瞬間,第10連的戰士李大勇在靠近一架日機時被敵人的機槍掃中,渾身染血,掙扎着將炸藥包投向飛機。
身上火光四濺,他嘴裡高喊着,“炸它!” 他的聲音被爆炸聲吞沒,成了歷史的一部分。
李大勇和無數戰士一起,為這場戰鬥奠定了基礎。
隨着一架接一架日機被摧毀,趙崇德的命令越來越簡短,“快!撤!”就在日軍增援部隊到達之前,八路軍迅速撤離了現場,順利返回預定地點。
臨別時,趙崇德依然沒有回頭,帶着幾名倖存戰士帶着沉重的心情走出了火光與爆炸中的陰影。
“我們打得漂亮。” 趙崇德望着逐漸遠去的戰場,腦海中依舊迴響着那幾聲“去炸飛機”的命令。
斷翅的空中支援
24架飛機被徹底摧毀。
火光燒穿夜色,陽明堡機場成為一片焦土,第二天清晨,日軍增援部隊趕到時,只看到殘骸和黑煙。
跑道裂開,機翼殘缺,地面布滿爆破痕迹,更糟的是,整個機場已經失去使用功能,維修人員束手無策。
“我們再也看不到那些飛機起飛了。”幾名八路軍偵察員遠遠觀察着,記錄下戰果,一切,都比預期還要徹底。
陽明堡機場不是普通的軍事設施,它是華北戰場上日軍重要的航空支點。
從這裡起飛的九三式輕型轟炸機,曾數次對中國守軍後方實施轟炸,每一次轟炸都讓防守變得困難,地面部隊苦不堪言。
這次的損失,對日軍而言是一次重擊,指揮部傳來急電,要求附近機場臨時調機支援。
但日軍空軍的調度不可能一夜之間完成,太原方向的空中掩護出現了罕見的真空。
而在忻口前線,中國守軍首次連續數日沒有遭到轟炸,前線指揮官幾次感到意外,詢問後方情報部門,“日本鬼子的飛機哪去了?”
“被炸了,”電報員笑着說,“全炸了。”
忻口會戰的幾天內,缺乏空中支援讓日軍攻勢減緩,火力不足,進攻陣形混亂,此戰產生的戰略效果遠超預期,前線士氣空前高漲。
中國軍民之間口口相傳,“八路軍炸了鬼子飛機場。”成了那段時間最令人振奮的消息。
這不是空穴來風,國民政府也不得不承認這次戰果的意義。
雖然八路軍與國軍之間合作複雜,但這次主動獎賞了兩萬元現金,並公開表彰第769團。
官方獎賞之外,還有一份更沉重的代價,30餘名戰士的犧牲,換來了這份戰果。
他們沒有留下姓名,沒有留下照片,多數戰士的遺體來不及帶回,只能就地掩埋。
趙崇德的犧牲被單獨記錄,他是在引爆最後一組炸藥包時被敵機上的機槍擊中。
子彈穿透右肩,他仍然單手將炸藥包壓進飛機的油箱,爆炸後整架飛機起火,他被掀飛數米,臨死前嘶喊着,“去炸飛機,不要管我。”
他的遺體幾天後才被找到,緊緊抱着炸藥殘片。
模範連的誕生
這場夜襲後,第769團第10連被授予“戰鬥模範連”稱號,不是象徵性的讚揚,而是來自生死一線的實際認定。
這支連隊的士兵,用命拼下了歷史。
授稱那天,天氣異常晴朗,整個團列隊集合,傷員由擔架抬出,缺席的名字在名單中一一讀出。每念一個名字,周圍就安靜一分。
“李大勇——陣亡。”
“張魁——陣亡。”
“趙崇德——陣亡。”
這個名字讀出來時,所有人站得更直了些,沒人說話,第10連指導員眼圈紅了,低頭敬禮。
模範連的稱號不是結束,而是開始,他們換上新的軍裝,補充新兵,重新編製番號。
後來,這支連隊編入第73集團軍,成為一支裝甲步兵連,名字變了,人換了,但陽明堡的夜晚始終沒有被忘記。
“我們是模範連。”這是新兵入伍時的第一課。
沒有教材,只有口述歷史,一張舊地圖,一份戰損清單,一串已經無法追溯的名字。
他們不是神話,是活過、戰過、死過的人。
連隊的牆上,掛着那場戰鬥的照片,一架燃燒的九三式飛機,一地的彈殼和焦土。
旁邊是一行刻字:“1937年10月19日,我們把鬼子的翅膀炸斷了。”
陽明堡機場的摧毀帶來的不僅僅是短期的戰術勝利,它深刻影響了日軍在華北的戰略部署。
這一戰果震動了日軍指揮部,也給中國抗戰陣線帶來了新的希望。
無數個午後,士兵們在營地里談論着那一夜的爆炸聲,他們談論着趙崇德的英勇,談論着第10連的“模範”精神。
每個人的臉上,都不再是疲憊,而是堅毅。